静悄悄的革命 读后感 张珊

2023-02-21 09:34:2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静悄悄的革命 读后感 张珊》,欢迎阅读!
读后感,静悄悄,革命,张珊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张珊

世界上有一种比钢铁还硬的树,这种树叫铁桦树,它比橡树硬三倍,比普通的钢硬一倍,即使子弹打在上面,也像打在厚钢板上一样纹丝不动。铁桦树之所以木质密实,在于其漫长的生长周期。日照时间长,矿物营养在体内滞留久,吸收充分,造就了这世界上最坚硬的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犹如此,教书育人更何尝不是一个需要缓缓滋养,步步坚实,静静成长的过程呢?

教与学的脚步本应稳健、从容,一如草木的生长总要扎下牢固的根基。

教与学本应是一种本真的生活状态。师生本应在书香四溢、静谧宁和的校园环境里同步思考、真诚交流、彼此促进、身心愉悦,作为“学习共同体”而存在。然而异国他乡的现实让我们感同身受:学生“勉强”地学着,控诉着“学校不快乐”;教师的教学拘谨、封闭,课堂上追求虚假的热闹,而对学生真正的心理需求漠不关心。这样的育人模式里,学生是被动受迫性的接受,教师是辛苦的填充,盲目的指引,失去了真诚的聆听,失去了细心的关照,失去了情感的共鸣,教育也就彻底失去了魅力。

如何还教学以本来面目?不求轰轰烈烈,但求润物无声。一场触及心灵的“静悄悄的革命”来的正是时候。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研究科教授佐藤学提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 改变课堂,首先从重建“学习共同体”做起,营造“用心倾听的教室”(对学生而言),“互相开放的教室”(对教师而言)。

一、反思主体性神话——过犹不及

关于“主体性神话”,佐藤学教授说道:“教学是有‘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在这四个要素中,最近的倾向可以说都集中在‘学生’这一要素中。特别是重视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的‘新学力观’提倡以后,学生自主地设定课题、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自我学习’形式等,均被树立为理想的教学形态。”“教育已经成了仅仅针对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学生自身的性格取向来进行的神话?”。

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回归已成为新课改的的一大标志,“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充斥耳边,学生的“主体性”呈绝对化倾向,学生活动是否充分已经成为衡量课堂教学成败的一大关键。所谓的优质课堂上课要热热闹闹,要让学生热烈讨论,频繁展示,使课堂呈现出“饱满丰硕”之景象。诚然它一改以往传统课堂教师的一言堂和满堂灌的高耗低效模式,但凡事过犹不及,我们也应注意:学生是自主的,但不是自由的;学生嘴动、手动,不一定脑动、心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等于可以轻视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主体性的呈现也绝不仅仅看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如伊藤学教授所言,学生自立、自律的学习必须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在与教材、教室中的学生以及学习环境的关系中才能够得以生成、发展,而不是和这一切毫无关系而独自起作用。

二、追求“用心倾听的教室”

小学教室里的特征是‘闹哄哄(发言过剩)高中教室的特征是‘静悄悄(拒绝发言)这正是我们自己课堂上的真实写照。“如果在幼儿,小学时代过分地强加以虚假的主体性的,到了初中高中,学生就会尽全力去反抗小学时代被驯服出来的虚假主体性,从而使他们不可能实现自身的自由成长。如果的确是这样的话,那么造成学生到了初中高中就拒绝发


言。”——佐藤学先生的话让多少为师者汗颜——惧怕冷场,惧怕课程挖掘不够深入,不停发问,自以为是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不管其是否是思考后的结果;轻易地去肯定或否定,而不肯认真的去倾听......快节奏、高频率的课堂运作使得被牵引、束缚的学学习的根基极其薄弱,很难真正去静心思考、大胆质疑,更妄谈超越创新。

我们可否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那样“允许进度慢一点,允许学生发言模糊一点”?从单方面地要求学生发言的想法中跳出来,而转变为在组织、引出学生发言之前,以慎重的、礼貌的姿态,站在欣赏、体味的立场上去倾听、体味他们有声和无声的语言,并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师生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平等、信赖关系,每个人的差异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关注、友善的回应。即便学生表达并不准确,声音并不洪亮,答案并不清晰,这也是他们的真实表现,因此要有足够的耐心,而不是烦躁甚至是侮辱,应该容许学生有这样的表现。只有在“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纵然学习始终是个需要毅力不断探求的过程,但受到真诚的倾听、欣赏的学生却总能感受到快乐、美好,从内心获得成长的力量。

三、营造“互相开放的教室”——打破自我封锁

“相互开放教室——改革的第一步。”

“之所以有必要在学校改革的第一年,让所有的教师至少上一次公开课,是因为必须把许多陋习,如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闭而不谈,却无所顾忌地批判别人的陋习;没有自己研究课题,只知道按上边的指示行动的陋习;不愿被别人在背后指点,用坚实的盔甲把自己严密地包裹起来的陋习;只认可自己的行为方式,而不肯向别的老师虚心学习的陋习等等,一并清除、克服,让所有教师超越自己,构筑起和同为实践者的同事们的团结合作关系。” 扪心自问,对公开课内心往往是惧怕和排斥的。究其原因,就是怕上完课后要直面自己的缺点和错漏!这正如佐藤先生所说的,这样下去会形成一种“互不干涉”的风气,是一种扭曲的教师文化,这势必影响自身的成长乃至学校的发展。公开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准备公开课的过程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特别是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的发展。教师要打破自我封锁,积极争取和创造公开课机会,勇于暴露问题,积极寻求同事间的合作和互助。“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同事间构建起彼此坦诚交流,方能互助共赢,搅动校本教研的“一池春水”。

没有一场革命可以一蹴而就,也许过程是缓慢的,惟其如此方能将每一步走的坚实,让我们期许希望的种子长成参天巨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5472efabceb19e8b9f6ba0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