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镇记事随笔》,欢迎阅读!
小镇记事随笔
小镇记事随笔
明末清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达顶峰。社会转型期——魏忠贤独揽朝政、李自成占北京崇祯帝自缢、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立清朝、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打败李自成、皇太极死顺治继位。虽社会动荡不安,但另一面封建制度渐趋衰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经济得到发展。这一背景下,小镇就像嵌在江淮大地上的一颗明珠,达到空前的繁荣,时有“小南京”美誉。更因得益于小镇气候宜人,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水陆交通便捷,南北有合肥--蚌埠、东西有定远--淮南、寿州的官道,镇四面都可停泊船只,由此向北逶迤六十里入淮河“贾舶通焉”。那时建有福建、新安、徽州、山西等多家商会会馆。镇里商贾云集,街上车水马龙。亦可谓经济繁荣的鼎盛期。
清光绪二十二年,《重修炉桥方氏家谱》里有一张早年《阳宅图》:小镇东西长约两里、南北一里,有四门,即南门、北门、东门、小东门。北门为“肉市”、“菜市”,南门为“鱼市”、“果市”,东门是“粮市”,在粮市的东西两边是“草市”和“杷子市”。北门有“东岳庙”。“大街更棚”“肩挑贸易各行,每日皆聚此处”。可以看出,这里是生活日用的交易中心。其“中心”东西边各有一处方姓宗祠,而东边宗祠附近,都是方姓住宅。清朝方氏出秀才一百五十八人,贡生六十四人,乡试中举二十人,进士九人,点翰林三人。可谓名门望族,相当显赫。就是当今炉桥方家在全国各地多领域的人才也不可小觑。
方家一族原世居休宁县三十三都鄣源村。明末清初,江南动荡加剧,为避兵燹匪乱,由徽商族长方景蕃向北寻居避乱,途径炉桥发觉“地方富庶,科甲绵延,为邑之首镇”。按风水说,此地乃居家宝地。故将方家一族迁居炉桥。其后人才俊方浚师(咸丰五年举人)《蕉轩随录·半园主人》记载:“吾家自顺治初迁定远炉桥镇。炉桥古曲阳治也。地平衍,少冈峦。。先伯曾祖余斋公归田后卜宅于曲阳门外后街,饶有花木,题其居曰:半园。自号半园主人”。炉桥现今仍有口耳相传“南头俞,北头徐,东门上张,大街上方,中间夹老绵羊(杨)。”据说“张、俞”姓亦是明末从浙江迁来。
清末两淮流域的 寿字、怀画(一说怀诗)、定文章“,享誉全国,盛极一时。而”定文章“的代表人物即是炉桥方式三兄弟:方浚颐、方浚师、方浚益。方浚颐在诗书画、修史、收藏和金石等方面尤胜一筹。方浚颐(1815——1888),道光二十四年进士。官至两淮盐运使、广东布政使、四川按察使。其关于炉桥的诗《冶溪故里吟》“清白家风六代传,渡江卜筑庆绵延。泮芹化出科名草,瑞兆佳城十里边。”另一首“铸铁熔金事有无,传闻故里定非诬。曲阳古治今雄镇,漫把南炉较北炉”(原注:吾乡为北炉桥,炉塘寺为南炉桥,相传皆魏武铸军器)。方氏六世祖方景蕃,自江南迁居炉桥。无名秀才,考取进士(头名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主要靠在十里庙的祖坟风水好。(六世祖方景蕃、五世祖兼山、五世伯子闻均葬于十里庙)。相传早年“炉桥”即含“南北炉桥”。“炉塘寺”现属长丰县辖,长丰县则为解放后县治(一九六五年)。相同的是“皆魏武铸军器”。后人叫“百炉桥”的认同度高一些。不过在清顺治时,也有记炉桥叫“北硄镇”的。
据有人考证,炉桥有“三庵、九庙、一大寺”。三庵:古乐宁庵(现迎宾西路与南头街交口)。茶庵((路西菜场向北近冶溪街)。南庵慈寺(?)。九庙:玉皇庙(今寺南巷)。灶君庙(路西菜场北)。关帝庙(南头街南)。土地庙(西大坝外侧)。天王庙(大坝闸门西南)。温家庙(月牙塘前)。文庙、孔庙(现址不详)。东岳庙(拐子庙,今老水厂旁),早年农历三月二十八庙会地。一大寺(炉小校园内)供财神。另有口耳相传的:南头街、北头街、西头街和东头街;寺(私)巷子、矢巷子、美人巷;三眼井(今存)、马道井(甜水井)、苦水井(苦
水)、三山(山墙)夹一井。有西月滩(乌龟滩),在桥上桥(五拱桥)一侧,传有乌龟精在下面,涨大水从未淹没过。李鸿章当铺——信和典。有门面房三间,非昔日的老屋,也无原先深庭大院的’格局。传为李小妾所开,时生意相当红火。不过在《重修冶溪书院碑记》里载述:清光绪二十六年,该当铺曾为重修冶溪书院捐过款。清代千总署,邻信和典,现为多家民居所在,屋内墙壁上有清代石碑数块。《明史》有载“寿州设炉桥巡检司”。可见行政区划属定远,驻军则为寿州(寿县)管辖。“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小镇西头街有一所“黉学”(今炉桥小学)。所建时期不详。《后汉书·仇览传》:“农事既毕,乃令弟子群居,还就黉学”。早前的“黉学”就是文庙,为尊孔儒师们“宣教化,育贤才,善民俗”的讲学之所。或者说文庙与学校的合一,以“三纲”、“五常”为中心,也吸收道、佛的宗教思想和修养方法,信奉“天地君亲师”。后来逐渐演化成“黉学文化”和“黉学建筑”。建址选“风水宝地”。外化在校园的各种景观建筑上,如泮池、棂星门、戟门、拜殿、大成殿、崇圣祠等;内化在师生的言谈举止上,如培养勤奋、刻苦、进取、厚德、向善的品质等。有记载在民国时期,黉学新生入学还很讲究。先由地方官和军首长陪祭“入学礼”,早前的跪拜改鞠躬。尔后要一起朗读《礼运·大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为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可谓虚构一个太平盛世,抑或是对未来生活的追求。不过在黉学让学生们明确读书的目的和做人的道理还是可取的。传说:黉学附近的建筑是由明代徽州人金林表所设计。笔者联想那时的寺、庙、庵等,是否以“黉学”为依托的系列建筑。不敢臆测,望有兴趣的朋友一探究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522278c4a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