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生态平衡》,欢迎阅读!
生态平衡 ecological balance;ecological equilibrium
定义1:一个生物群落及其生态系统之中,各种对立因素互相制约而达到的相对稳定的平衡。 所属学科:电力(一级学科);环境保护(二级学科)
定义2:生态系统各组分通过相互制约、转化、补偿、反馈等作用而处于结构与功能相对协调的稳定状态。 所属学科:昆虫学(一级学科);昆虫生态学(二级学科)
定义3:生态系统处于成熟期的相对稳定状态, 此时, 系统中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接近于相等, 即系统中的生产过程与消费和分解过程处于平衡状态。
所属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生态系统生态学(二级学科)
定义4:在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所属学科:水产学(一级学科);渔业环境保护(二级学科) 定义5: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均处于适应与协调的动态平衡状态。 所属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资源生态学(二级学科)
生态平衡的其他概念: 指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联系。又称“自然平衡”。在自然界中,不论是森林、草原、湖泊------都是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份和光、水、土壤、空气、温度等非生物成份所组成。每一个成分都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综合体。它们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称为生态平衡。实际上也就是在生态系统中生产、消费、分解之间地保持稳定。如果其中某一成分过于剧烈地发生改变,都可能出现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如果某种化学物质或某种化学元素过多地超过了自然状态下的正常含量,也会影响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生物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生殖繁衍的根本条件,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会使各类生物濒临灭绝。20世纪70年代末期,两栖动物的数量开始锐减,到了1980年已有129个物种灭绝。2005年初,一份全球两栖动物调查报告“全球两栖动物评估”显示,目前所知的全球5743种两栖动物有32%都处于濒危境地。但是科学家还不清楚为什么会导致两栖动物如此锐减,目前主要的理论根据就是栖息地减少。 特点 1.动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而不是静态的平衡,这是因为变化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最根本的属性,生态系统这个自然界复杂的实体,当然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例如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以及环境各因子生态平衡之间,不停地在进行着能量的流动与物质的循环;生态系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化:生物量由少到多、食物链由简单到复杂、群落由一种类型演替为另一种类型等;环境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因此,生态平衡不是静止的,总会因系统中某一部分先发生改变,引起不平衡,然后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其又进入新的平衡状态。正是这种从平衡到不平衡到又建立新的平衡的反复过程,推动了生态系统整体和各组成部分的发展与进化。 2.相对平衡
生态平衡是一种相对平衡而不是绝对平衡,因为任何生态系统都不是孤立的,都会与外界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会经常遭到外界的干扰。生态系统对外界的干扰和压力具有一定的弹性,其自我调节能力也是有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或压力在其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当这种干扰或压力去除后,它可以通过自我调节能力而恢复;如果外界干扰或压力超过了它所能承受的极限,其自我调节能力也就遭到了破坏,生态系统就会衰退,甚至崩溃。通常把生态系统所能承受压力的极限称为“阈限”,例如,草原应有合理的载畜量,超过了最大适宜载畜量,草原就会退化;森林应有合理的采伐量,采伐量超过生长量,必然引起森林的衰退;污染物的排放量不能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否则就会造成环境污染,危及生物的正常生活,甚至死亡等。
如果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超过它本身自动调节的能力,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
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当外来干扰超越生态系统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初状态时谓之生态失调或生态平衡的破坏。生态平衡是动态的。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初稳定状态。生态系统可以在人为有益的影响下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合理的结构、更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生态效益。
生态平衡建立和维持的基本特征:
1、 阶段性:当生态系统出现成熟阶段时才出现。
2、 稳定性:成熟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是相对的,有完整的营养结构和典型的食物链关系。 3、 平衡性: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基本相等。
4、 动态性:生物群落的数量及其物质和能量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状态。
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
1、 自然因素:火山爆发、旱涝灾害、地震以及食物链中断等自然灾害等。 2、 人为因素:主要指人类对自然地不合理利用,工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等。
所谓生态平衡就是指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内部或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发展演化过程中,通过相互制约、转化、补偿、交换及适应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相互协调的动态平衡关系。达到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相应地也就达到了相对稳定的阶段,这种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相对最大,生产力也最高,因而自我调节能力也就更强一些。相反的,如果生态系统不平衡,或者受到人为的干扰,那么其生产力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也就会受到严重的削弱。另一方面,生态系统内部结构愈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或生存能力也就愈强;而生态系统内部结构愈简单的,其自我生存能力则就愈弱,愈容易受到干扰和破坏。而且,一旦遭到破坏,因为其自我修复能力很差,所以恢复起来也是相当困难的,两极的生态系统就是如此。
3、 实际上,所谓的生态平衡首先是指环境与生态之间的平衡,即自然界与生命世界之间的平衡。这是生命之所以能够存在的基础,也是生态平衡的关键。因为,如果生命不能适应它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则就不可能生存下去,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平衡可言。所以,在这个平衡当中,自然界的变化是主动的,生物界的演化则是被动的。当然,自然界也必须给生物世界提供最基本
这一规律早在人类出现之前几十亿年就已经存在了。例如,大约6500万年以前的那场大灾变必然大大地破坏了地球上的生态平衡,使盛极一时的爬行动物陷入灭绝,于是出现了哺乳动物,同时也出现了新的平衡。同样的,在最后几次冰川期中,地球上的生态平衡也必然受到极大破坏,最后则出现了人类这种对地球上的生态平衡影响愈来愈大的生物。
4、 生态平衡的第二个层次,或称次级平衡,则是生物界内部的平衡,或者说是生物链的平衡,即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总体的平衡。这种平衡是生物界长期演化的结果,因此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固的。也就是说,有动物的地方就会有植物,有植物的地方也必然会有微生物,反之亦然。即使在南北两极达到生命极限的边缘地区,生命的格局也是如此。
5、 生态平衡的第三个层次,或者叫做第三级平衡,则是食物链的平衡。这是最奇妙、最复杂,也是最令人关注的。人们通常所谈论的生态平衡,往往都是从这种意义上而言的。过去,人类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以为各类生物间都是各自为战,风马牛不相及。现在看来,这是大错而特错了,各类生物之间不仅密切相关,而且形成了一个整体,往往是动一发而牵全局。例如,树、鸟和昆虫之间就是如此,果树需要昆虫来传播花粉,昆虫则以树叶为食,但如果昆虫繁殖过多,树木就会枯死,昆虫也便失去了生存的基础,于是便有鸟类出来调节,鸟类捕食昆虫,而树木则为鸟类提供了栖息之地,三者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生态系统,是缺一不可的。如果消灭了昆虫,鸟类就会挨饿;而如果捕杀了鸟类,昆虫就会成灾;当然,如果把森林砍光,鸟类和昆虫就都会失去生存的基础。因此,人类认识到生物之间的联系实在是一大进步,因为这不仅有利于保护生物界,而且更有利于人类自己。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50242a30029bd64783e2c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