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艺术即经验》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艺术即经验》读书笔记
艺术品之所以为艺术品,其中条件之一就是它必须与审美主体
(即人)过去的生活经验产生共鸣。杜威的观点与“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契合的。艺术品成为欣赏对象,是因为它不仅与观众的历史经验产生了共鸣,并且强化了观众对于这一经验的感受。由于艺术必须与生活兴趣接近、贴近人们的生活才会引起潜在审美主体的注意,所以具有功用性的物品,其功用性并不妨碍它成为被欣赏的对象。
但现在的形势是,艺术被博物馆之墙与生活隔绝开来,在此之
前,它是生活的一部分,与生活紧密伴随。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将某一艺术品从它原来的作为一件普通实
用品的语境中剥离出来,从而也就消除了它的功用性,取而代之的是标志性——标志着另一种文化(即它的意味),“自我表现”的性质也就越来越强。而艺术争取其独立性的过程,也就是将自我表现性不断夸大的过程。
审美经验与日常的普通经验的共同之处在于,前者也要关注并
了解审美对象产生的环境和条件,而这些环境和条件也孕育了普通经验的事物。两者的根源是一样的,所以它们才有可互相转换性。根源性的因素创造了各种事物,然后我们再把某些事物隔离开来,与满足我们实际需要的平凡事物相区分,成为欣赏的对象——艺术。
但是现在,许多艺术品从一开始就脱离了普通经验的创造模
式,审美性产生于创作者创作艺术的意欲的萌生。尽管如此,艺术创作和普通经验的创造两种“创造”仍有相似之处。
理智活动强调的是生命行进的稳定性。只有在这种与环境和其
它因素的协调中发展,生命才得以维持和延续,脱离了这种协调,生命都将因为难以适应而不得保全。人们的理智都用于通过各种手段保障这种稳定性,它呈现的是一种相对舒缓的生命节奏。审美活动是通过将对象与我们适应的日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相分离,使审美对象与现实产生一定距离,让我们通过与它接触的经验来打破稳定的生活脉象,在我们的人生中形成有高低起伏的生命节奏。艺术强调的是“分裂”和“冲突”。
审美具有某种“生命性”,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心理运动,而是
有着生成、发展、高潮、中断、获得新生等等过程。生命本身的规律亦是如此:在长久的平稳和凝滞之后,需求分裂与动荡,在动荡中又孕育出新生。这就更能够说明审美经验与普通经验相交的特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443eb5e02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5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