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

2023-02-03 14:05: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欢迎阅读!
虚词,文言,推断,用法,意义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 【解题技巧

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须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推断。以下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题。



一、看语法结构。

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其语句的组合都靠的是语法。因而,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

例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臣之壮"是主谓短语,“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我见相如必辱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辱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辱”的宾语,代词,代“蔺相如",可译为“他”. 再如: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贾谊《过秦论》 “膏腴之地”和“要害之郡"都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二、看前后内容。

辨析虚词前后的语句内容,也是我们区别虚词用法的一种方式.比如“而"作连词,有几种情况最易混淆,即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最简单的区分方法就是考察“而”前后内容的结构,如果是非动词性内容,则不能表示承接关系.反之,则可将“而"前后的内容调整次序进行辨析,表承接关系的“而”表示动作的先后性,因此前后内容的次序绝不可颠倒;至于表递进关系的“而”则表示后面的内容较前者更进一步,因此次序不能颠倒。只有表并列关系的“而"其前后的内容可以颠倒,且意思基本不发生变化。

2009高考安徽卷第5题,“遂扫石而坐”与“提刀而立”,第一个“而”所连接的“扫”与“坐”都是动词,且这个词的顺序不能颠倒,有先后之分,所以这个“而”是表承接关系的连词;第二个“而”连接的是状语和中心语,“提刀”修饰“立",描绘出的是“立"的情态,表修饰关系。 三、看对应位置。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进而推断出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例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因利乘便”为同义复用,“因利”就是“乘便",“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再如: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并且前后两句,结构完全一致,连接的都是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关系,可译为“地”。在此课中,还有其他类似例子,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该句中的“以”和“而”也处于对应位置,表修饰关系,连接的是状语和中心语。 四、看特殊句式。

要准确把握文言虚词的用法,可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进行推断。 例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句式当为“有何厌",“之”就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再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爪牙之利”和“筋骨之强"都是定语后置句,语序应为“利爪牙”“强筋骨"“之"作定语后置标志(中心词++定语、中心词++定语+者),可不译。 五、看语气表达.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 ③其真不无马邪?(韩愈《马说》

这三句中的“其”均为语气副词,但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就不同。第①句中的“其"表示的是祈使、期望语气,可译为“还是";第②句中的“其"表示的是揣测语气,可译为“大概”;第③句中的“其”表示的是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 再如2009高考安徽卷第5题,“乐其无已乎"和“其孰能讥之乎”,这两句中的“其"表示的都是反诘语气,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

可译为“难道” 六、看语言环境。

同文言实词一样,特定的语言环境,决定着虚词的不同用法。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例如“不拘于时”与“学于余”中的两个“于”字,所处的位置相同,都在动词后,名词前,不结合文意就无法判断出用法的不同。“不拘于时”是说不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很显然,这里的“于”字是表被动的;而“学于余"是说向我学习,因而此处的“于”字是介词“向”,和表被动无关。 七、看特殊标志。

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的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这些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

“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若夫”“故夫”“且夫”“盖”等。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

“至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至”“至若”“至如”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岳阳楼记》) “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噫”“呜呼”等。 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

“是故"表事情的关联,可译为“因此”.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是以”“虽然"“然则”“盖”等. 八、看教材例句.

高考试题中,文言虚词用法题共四组,八个例句,除原文外,其余四个句子一般都出自课本,句式和考文基本相同。因此,只要熟悉课本中传统篇目中的常见虚词的用法,再加以比较,就能推断出答案。这也是解答虚词用法题的常用之法,即“由内而外”,以课内知识解决课外问题. 例如,2009高考山东卷第10D项,“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和“若属皆且为所虏”,后句出自《鸿门宴》,是考生比较熟悉的句子,“且”字是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一般可译为“将要";前句的句意也非常明显,也是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因而,这两句中的“且”用法相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35cd4309c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1e.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