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戏剧

2022-04-12 10:24:3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闽南戏剧》,欢迎阅读!
闽南,戏剧
闽南:高甲戏介绍

高甲戏流传于泉州、厦门、漳州和台湾省等闽南方言区。以及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华侨聚居地。它孕育于明末清初。早期称"宋江戏"。老艺师陈坪听其师傅说,明末清初,泉南各地农村,每遇迎神赛会或喜庆节日,村民扮梁山泊英雄好汉。随队伍游行于村里,间或就地作简短表演。以宋江故事为主,又以武打为盛,配以南锣鼓和民间的"红甲吹""十音"之数曲调。只有道白少有唱腔,有时还排下"蝴蝶陈""田螺陈"等。这种形式的出现,很受村民喜爱,逐渐发展为由儿童组成的业余戏班,演出节目仍为梁山泊故事,群众称之为"宋江仔"后来又有由成年人扮演的专业戏班出现,称为"宋江戏"艺术上有了发展提高,唱、做、念、打皆已具全,节目内容也较为丰富。在武打套数中有一部分是吸收挺线木偶的。"傀儡打"。多数则是采用民间的"刣狮"。现在高甲戏武打套路中的"冷煎盘""大碰场""风摆尾"等,即源于此。

明清时期,北方人入闽为官,常带有"家乐"。这些家乐的乐师流入民间后,对宋江戏也有所影响。20世纪50年代从老艺师陈坪口中记录下久已失传的宋江音乐,有[论臣职][马敌将][安可义][拿杀]等曲牌,既非南音,亦非民歌,唱腔咬字,均带"官音"。据说就是家乐乐师传与宋江戏艺人的。

宋江戏由于专演宋江故事,剧目内容单调,发展缓慢,逐渐走向衰落。至清中叶(约1820-1840间)在南安县岭兜村,宋江戏艺人与漳州来的竹马戏艺人及一归侨合办一戏班,叫"合兴班",也称"三合兴",突破了专演宋江故事的局限,多演半文半武的剧目,《困河东》《斩黄袍》等等,此外还吸收一部分弋阳腔、昆山腔和徽戏的剧目,如《狸猫换太子》等。小戏则多来自"竹马戏",如《管甫送》、《番婆弄》、《搭渡弄》、《妗婆打》、《唐二别》等,随后还演出不少男女情爱题材的"绣房戏",如《杏元思钗》、《秦雪梅思君》等。音乐曲牌大量吸收"南音",部分吸收"锦歌"。表演吸收不少梨园戏的身段科步,如"七步颠""灿版行""相公摸"等,但却较为活泼夸张,具有自己的特色。后来剧目又向"公案戏"发展,出现了《包公审黄菜叶》、《高奎假王球》等。

"合兴班"在发展过程中。"宋江戏"仍然存在。二者除剧目可以五演外,基本功、表演程式也很近似。当时有一规定:"合兴班"的艺人,必须能演"桶内戏"(即"宋江戏"的剧目),才能入班演"桶外戏"(即"合兴班"的幕表戏)。继"兴班"之后,又有"三合和""福庆兴""金香春"等戏班出现。清末"合兴班""宋江戏"逐渐合流,始称"高甲戏"

清代末叶,高甲戏已非常兴盛,晋江、南安两县就有上百个戏班。光绪二十八年(1902)前后,京戏传入闽南后,高甲戏深受影响,武打套路、锣鼓经不少是吸收京戏的,但有所改造,使之溶化在自己的风格中,仍碟有高甲戏特色。这一时期,剧目发展很快,一部分是吸收京剧的,如《屯土山》、《古城会》等三国戏。而大量是取材于章回小说和民间传说而加以改编。其中不少是连台本戏,出剧目约有600多本,但大多属幕表戏。 高甲戏自清末以后,发展非常迅速,一是善于吸收外来剧种的艺术养份以充


实自己;二是戏班经常出国到南东亚诸国及地区演出,与外地戏班进行艺术交流。直至30年代,高甲戏出国演出,已达到高潮。许多艺人饮誉国外,高甲戏艺术也获得较大的发展提高。

解放后,由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重视,高甲戏得到进一步繁荣和发展。1950年,泉州市分期分批集中高甲戏班艺入学习。l95l年,抽调各班优秀艺人组成泉州大众剧社,后改为泉州高甲戏剧团,接着惠安、南安、安溪、水春、德化等县也先后建立高甲戏剧团。

南音又称“南曲”、“南管”、“南乐”、“弦管”、“郎君乐”、“郎君唱”等,各地名称不一。“南乐”乃就流传地域而言,如厦门大多称“南乐”;“弦管”指南管音乐以丝竹箫弦为主要演奏乐器古代大多称“弦管”;“郎君乐”、“郎君唱”指的是南管乐者祀奉孟府郎君为乐神。还有称“锦曲”、“五音”等。 简介

梨园戏,戏曲剧种。孕育于福建省泉州,流行于晋江龙溪地区及台湾省闽南方言区域。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地,也有演出活动。梨园历史比较悠久,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戏剧目和音乐陈三五娘《吕蒙正》

是著名剧目。

提线木偶简介

被赞誉为“让木偶活起来”的福建提线木偶戏,即“嘉礼”戏,又称“加

礼”戏,古称“悬丝傀儡”,又名线戏。 “嘉礼”、“加礼”,意即隆重的殡婚嘉会中的大礼。福建地区每逢民间婚嫁、寿辰、婴儿周岁、新建屋厦奠基上梁或落成、迎神赛会、谢天酬愿,都必须演提线木偶戏以示大礼。因此,泉州自古以来便称提线木偶戏为“嘉礼”戏、“加礼”戏。此戏目前在福建地区仍然很兴盛!而福建福州十邑地区如屏南县以及福建泉州的提线木偶都保留得较为完好。 在全国各类木偶戏中,福建提线木偶戏又是唯一仍有自己剧种音乐“傀儡调”的戏种,至今仍完整地保存将近300支曲牌旋律曲调及南鼓(压脚鼓)、钲锣等古乐器。

福建提线木偶形象结构完整,制作精美,尤其是木偶头的雕刻、粉彩工艺,独具匠心,巧夺天工,泉州木偶头轮廓清晰,线条洗练,继承了唐宋雕刻、绘画风格,当代木偶头制作,在师承的传统技艺基础上,更侧重于夸张与变形,尤为强调性格化和表现力,乃驰名中外的民间工艺珍品。

泉州提线木偶形象,一般都系有16条以上,甚至多达30余条纤细悬丝,线条繁多,操弄复杂,与我国多数传统木偶戏相比,技巧表演难度最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1d7b98584254b35effd342b.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