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考状元”再认识》,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考状元”再认识
作者:邢小娟
来源:《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年第06期
【摘 要】“状元”一词随科举制而生,用以指代殿试中考取一甲第一名的人。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传统情结得到了“很好”的维系,高考头名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当下最受关注的“状元郎”。从知识社会学角度分析,这里所谓的“高考状元”无非就是应试教育背景下的社会知识,即祖先的遗愿、高校的荣誉、母校的声誉、家族的期望、媒体的炒作五个方面结合的一个产物。
【关键词】高考状元;应试教育;知识社会学
福柯认为,分析话语的重点不是人们去探讨一个话题本身是否为真,而是她在现实中如何被当做真。[1]人们认定大学文凭是唯一通往好职业和幸福生活的“门票”时,高考就必然会进行下去,“高考状元”的番号也将继续唱响下去。而且,当下的状元已经不在是历史书中所记载的“状元”了,与其说“高考状元”是人们对已有概念的曲解,还不如说是当代社会知识,即祖先的遗愿、高校的荣誉、母校的声誉、家族的期望、媒体的炒作等五个方面结合的一个产物。 一、祖先的遗愿——“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里,做好了学问就可以当官这一条真理已深入人心。“学而优则仕”,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它最终模塑成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2]“高考状元”作为现代教育领域最为流行的“优”等称号,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对“学而优则仕”的历史文化传统的维系和继承。先不管“仕途”如何安排,只要跨进大学的校门,人生就成功了一半。然而,当下的“高考状元”,已经被人们的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所吞噬,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其价值的积极意义。首先“优”的主体不仅仅定位在了“学”上。因个体的差异,每个人智能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不完全一样的,“学”优,并不能代表其他方面也优,而社会的发展前进,所需的是各种领域的人才,并非只是学优之人。其次,“优”的结果不一定是“仕”,我们说,即使在古代,推动社会发展的也绝对不只是“仕”阶层。[3]因此,对于祖先的遗愿,我们需要有选择性的去继承。 二、高校的荣誉——名校对状元的“优待”
高校的招生通过国家组织的统一高考来选拔学生,以分数高低为主要依据来录取学生。每年端午前后,随着各省市高考分数相继公布,名校(高等教育)间一场明争暗斗的“生源抢夺大战”就已经悄然展开。据报道:每爆出一位高分考生,清华大学招办老师就开始全力搜索这位幸运儿的联系方式,北京大学也静候考分的公布。复旦大学则将于今日兵分六路,集中宣传,向考生发出邀请。一场生源大战开始拉开帷幕。最为夸张的是,有的高校从高一就开对尖子生进行追踪,明察暗访直至高考提名,某些名校为争夺尖子生不惜承诺高额的奖学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对优秀高考生的争夺,特别是“高考状元”的争夺,实际还是名校虚荣心的体现,高考生们用自己的成绩将名校的光芒放大得越来越荣耀。然而,大学教育的品质,不在于谁拥有的状元多,而是看谁培养的人才多。在有些大学每科都抓百分之多少的呆板体制下,必然有一部分人被逼成堕落者,高考状元挂科、留级、缀学及开除等字眼的前面是否应该再加上一个“被”字。 三、母校的声誉——“分数至上”的应试理念
“状元”对于学校声望实在是意义重大,热炒“高考状元”也是教育政绩观的反映。“应试教育”要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着备考这个中心而展开,要求学生积累与考试有关的知识与应试技能考取高分,要求老师将分数作为教学的唯一追求,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老师水平的唯一尺度,而高考正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尺。因此,那些在高考中获得最高分数的学生被称为高考状元也是在这种以分数作为最主要评价标准的应试教育的产物。
母校将“高考状元”作为荣誉的招牌,是将应试教育“分数至上”的理念推崇的极致。然而,殊不知标准化测试的只是用来衡量学生或考生的单一知识储备和应试能力,而对于人的人际交往、情感态度、反思精神、艺术欣赏、及创造天分等能力的判断无从知晓。因此应试教育下的“高考状元”也并非“实然”的人们所认识到的“佼佼者”。 四、家族的期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热切心愿
古时科举考试,高中状元意味着荣华富贵,光宗耀祖。“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这是读书人自古以来追求的最大梦想。一年一度的高考发榜之后,餐饮业的生意变得格外红火,多少上点档次的酒家热闹地置办着一桌又一桌的“庆功宴”和“谢师宴”,随处可以见到贴着“热烈祝贺”某某某“金榜题名”的红纸金字大牌子。“大户人家”为提名者的标榜亦成大张旗鼓之势,更用提中状元的,那亦是整个家族的荣耀。
在以“状元县”著称的甘肃会宁,“家有千石粮,不如一人在书房”的说法已成为无数当地人的信条。[4]会宁人用最为朴实的情结坚守着对孩子的期望,其“状元县”的称号也在其无数勤恳的师生们默默的耕耘的基础上建造起来的。这种期望和耕耘也映射出人们对“中状元”的独到见解。
五、媒体的炒作——商业“利益”的驱使
不论是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还是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热衷于关注高考状元已经成为一种媒体现象。[5]据报道,一个省级状元,竟然有可能带来高达百万元的直接经济利益,让状元本身、状元所在中学甚至状元所在县市一夜之间名利双收,至于培养出状元的学校领导及所在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也能由此得以荣升。
然而,炒作的背后总有拉网等着坐收渔利的功利群体:当高考状元成为考前营养品的代言人,获利也许是卖糖水糊弄考生和家长的商家;当状元成为参考书的代言人,带动的是教辅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济的畸形发展;当高考状元成为生源抢夺战中的香饽饽,也意味着这些高校正在功利化的道路上狂飙……
对“高考状元”的批判与热炒,固然源于我们这个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和十分复杂的人际关系的潜规则。“高考状元”的出现是一个学生的天赋、情商、志向、勤奋与家庭的生活条件、生存环境、教育方式及其就读中学的办学理念、教师水平、教学方法的完美结合,“高考状元”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对“高考状元”的吹捧,也同样与我们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有关,比如课程内容的陈旧僵化、教学形式的强迫灌输、考试形式的过于标准化单一化等等,使得教育不能挑选出真正的人才,也不能甄别出人才的多样性,反而因其形式上的僵硬压制并埋没了大量的各具特色的人才。再者,由于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在现行高考制度中脱颖而出的很可能只是少数享有充足教育资源的读书能手和考试能手。我们在追逐此类考试中产生的少数状元的过程中,不仅给状元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和一定的人生误导,同时,用单一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个体本身也有失公正。因此,对于“高考状元”,我需要走出以往盲目推崇的迷雾和奋力炒作的怪圈,从而站在一个全新的立场上理性的看待其价值的有用性。 参考文献:
[1]米歇尔·福柯,谢强,马月译.知识考古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33. [2]刘徐湘.从“学而优则仕”到“学而优则学”[J].学园,2011(1):72-75.
[3]苏艳红.浅谈学而优则仕的历史影响及现实启示[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23(4):82-84.
[4]狄多华.会宁“状元县”是如何创造的[J].校长阅刊,2007(2):62-64.
[5]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EB/OL].中国校友会网,2007. 作者简介:
邢小娟,女,宁夏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2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学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1c243f2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4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