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知生,焉知死”浅析孔子的生死观

2023-04-18 08:32:2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未知生,焉知死”浅析孔子的生死观》,欢迎阅读!
生死观,孔子,浅析,未知


未知生,焉知死浅析孔子的生死观

生死是人生命中不可逃避的重大问题,认识生死是我们的生命课题。儒家是我国古代的主流学派,其对生死的态度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而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者,他的生死观就更有研究的价值,通过对未知生,焉知死释义的探讨,对孔子在《论语》中体现的生死观做粗略的分析,以期对生死做一定的了解。



标签:论语;孔子;生死观

关于生死,一直是与人类最直接相关的问题,因为没有人能逃避不去面对。因此,从人类诞生至今,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就没有停止。从出生开始,就一步步向死走去,是无法被人类所超越的自然规律。人类对死亡的意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已经无法获知具体的时代,但这不并不影响各时代的人去探索儒家是我国古代的主流学派,其对生死的态度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而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者,他的生死观就更有研究的价值,他提出了未知生,焉知的观点,这是他对生死问题的正面直接回答,他所要表达的是同一过程,是知的,但是可以探索的,尽管依旧充满着迷茫,至少了可探知的对象,通过对的知晓,从而对做出应有态度。



一般的说法是孔子重视生而避谈死,确实,在《论语》中,孔子关于的言论极少。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以下语句:



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务民之义, 敬鬼神而远之, 可谓知矣。《雍也篇》

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篇》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先进篇》



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 颜渊》

子夏曰:商闻之矣: 死生有命, 富贵在天。 颜渊》

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孔子甚少谈论生死,却对季路的提问几乎是直接的给予了回答。对于未知生,焉知死,朱熹说:问事鬼神,盖求所以奉祭祀之意。而死者人之所必有,不可不知,皆切问也。然非诚敬足以事人,则必不能事神;非原始而知所以生,




则必不能反终而知所以死。盖幽冥始终,初无二理,但学之有序,不可躐等,故夫子告之如此。”[1]123他认为知晓生死是有先后顺序的,即要先知道生,才有肯能知道死。朱熹又引用程子话:昼夜者,死生之道也。知生之道,则知死之道;尽事人之道,则尽事鬼之道。死生人鬼,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或言夫子不告子路,不知此乃所以深告之也。”[1]123他指出死生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知道了生的道理,就懂得了死的道理。马融注:死事难明,语之无益,故不答。”[2]认为由于死之事超越人类的认识, 所以孔子不说。但是孔子不是回避生死,也没有让人不去祭祀鬼神,要表达的意思是:如果生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又何谈死之事;连人都不能侍奉好,何况是鬼神呢。重点是在指出生死有先后之序。《论语正义》中有:人有所当死,有所不当死,死非季路所难,莫难乎其知之明,处之当,然而死非可预期之事,故为反其所自生。”[2]认为死是不能预料的事情,所以将生知之明,处之当才是要紧的。



孔子为什么避谈死呢?《孔子家语》致思篇有:子贡问于孔子曰:‘死者有知乎?将无知乎?’子曰:‘吾欲言死之有知,将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吾欲言死之无知,将恐不孝之子弃其亲而不葬。赐不欲知死者有知与无知,非今之急,后自知之。”[3]如果说人死了之后,还有意识的话。那么孝子们就会忙着去考虑死后的问题,甚至会忽略了活着的人;而如果说人死了之后,就没有意识的话,那么不孝的人甚至不会去安葬自己的父母了。有没有知,不是当今之急,以后你自己自然会知道的。对于死之事,谈与不谈,都有弊端,不能随便言之。况且生有命,一切都是天命。孔子有言五十而知天命,要知生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像孔子这样的大儒到五十才知天命,更不须说作为普通老百姓了,可能至死的那一刻都不知道死,因为他们连生都没能明白。有的事情是不能向每个人都说清楚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就是这个意思。此外,可能还有一层意思,死是超越于我们的生活之上的,不是人人都能理解的,没有达到的一定的层次和境界,是谈不了这种问题的,当初孔子没有遇到这样一个人,所以也就只能从重视生的角度来回答弟子的提问。朱熹说:人受天地所赋许多道理,自然完具无欠缺。须尽得这道理无欠缺,到那死时,乃是生理已尽,安于死而无愧。①人只要能把生的道理了解透彻,那么面对死亡也就能无所畏惧,心安理得。



孔子其实也谈死。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颜渊》朝问道,夕死可矣。《里仁》)他不怕死,活着只要能求的到,那么死又何足惧,因为死也是道的一项内容。《述而》中有一段对话: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衹。’子曰:‘丘之祷久矣。孔子对于子路的行为不认同,在他的意识里生死是应该顺应天意的,坦然的面对。孔子为了求仁,认为该献出生命的时候,就要当机立断的献出。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但是孔子说的死是有灵活性的,并不作无谓的牺牲。孔子说: 暴虎冯河, 死而无悔者, 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者也。《述而》)赤手搏虎,徒步涉水,都不后悔的人,




孔子是持反对态度的。也就是说不赞成无谓的死亡,这种做法不仅不符合仁的要求,也是没有任何意义飞。与此同时,孔子是重视生的,他说: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意思是:马厩被焚,孔子退朝问:伤人了吗?不问马。在孔子的观念里,生要求道求仁,死要死得其所,当死则死。



虽然孔子对死之事不明言,但他对死亡仪式却很慎重。对鬼神举行祭祀活动是礼制的要求,孔子在主张事人的同时,还要求事鬼神。但祭祀鬼神须敬鬼神而远之,一切都需按礼的要求来做,死,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为政》不要过于沉湎于鬼神之事,以免使人迷信,而耽误生产。此外,在孔子看来,对祭祀鬼神应当以诚敬为主导: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八佾》《论语集注》引程子的说法:祭,祭祖先也。祭神,祭外神也。祭先主于孝,祭神主于敬。”[1]64朱熹说:此谓门人记孔子祭祀之诚意。言己当祭之时,或有故不得与,而使他人摄之,则不得致其如在之诚。故虽已祭,而此心缺然,如未尝祭也。”[1]64



孔子的生死观重生轻死,要积极努力的生,要尽力明白何为生,如果明白了何为生,那么死之事自然也就明白了。但是当死之时,要不惜生命,不要以身害仁。对待鬼神之事,要诚敬,同时要守住度,不要陷入迷信的地步。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朱熹.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2010.

[4]王德明.孔子家语[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柴田笃(日).“未知生,焉知死再考—— 以《论语》之生死观为中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1.



[6]苏俊霞.孔孟的生死观浅论[J].齐鲁学刊,20084.

[7]刘明.先秦儒家生死观探析[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6.

[8]胡玉冰孔子的生死观和鬼神观[J].宁夏大学学报,1994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fec34d4b5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b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