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爱乐不如众爱乐

2023-04-02 18:36:3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独爱乐不如众爱乐》,欢迎阅读!
爱乐,不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独爱乐不如众爱乐

作者:曾林艳

来源:《北方音乐2019年第17

【摘要】交响乐在西方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成为了一种传统,兼具历史的厚度与传统的丰盈。孙国忠先生《向交响乐传统致敬》一书的出版,表达了个人直面交响乐传统最真挚的敬意。自己学术性写作之外的论说音乐文字,简单而精炼的自我定位,使笔者对该书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兴趣。作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孙先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音乐史、音乐理论音乐批评和当代中国音乐创作等领域。书中的大部分文章写于近五年,内容有点,除了乐评之外,还收纳了包括音乐导赏、演讲录、书评、剧评和纪念性文章,被称为音乐评论与随笔集。笔者从阅读中感悟到了独爱乐不如众爱乐的精神并有如下一些思考。

【关键词】交响乐;西方;孙国忠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一、关于音乐评论:有才有

谁来评?孙先生在书中写到在目前上海乃至全国的主流报刊尚未形成专职的音乐评论家(即报纸或杂志专门聘用的音乐评论家)机制的时候,学院派音乐学家兼音乐评论家应该当仁不让地介入社会音乐生活,用自己的爱乐热情和音乐学识写出有深度、有见地、有品位的乐评。犹记得,明言先生曾说“‘音乐批评学是一门亟待设立的学科整个20世纪,中国专业的音乐评论家数量少且尚未形成专职,许多有关音乐评论的写作便由音乐学家担任,形成了特有的音乐学家兼音乐评论家。但随着大众音乐文化的日益丰富,越来越多的音乐发烧友始加入音乐评论的队伍,成为非学院派乐评人。乐评主体由于身份、背景、环境的不同,形成乐评角度、观点、文字风格等多方面的差异,使得人人开始参与音乐评论。

怎样评?尽管乐评不是音乐学论文,但我认为这类文章依然应该具有学术底蕴。这是孙先生在书中提及的乐评写作理念。学院派非学术性乐评,虽文字表述浅显,但仍具有一定的学术底蕴,能站在一定的专业高度,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以独立的看法对音乐生活作出个人客观评述。杨燕迪先生的《何谓懂音乐》与梁茂春先生的《梁茂春音乐评论选》就是这样学院派,他们既从事着学术性音乐研究教学,又写一些非学术性的论说音乐的文字。居其宏先生曾提到音乐批评就是以普遍的人文知识、审美经验为内在尺度,对当代的一音乐现象进行鉴赏、研究分析并做出及时性的审美评价或历史评价。笔者认为,除了一定学术底蕴人文内涵,目前国内还太缺乏具有批判意识的乐评。没有哪里来的?讲真话太难,说真话的人又太少,中庸之道的影响根深蒂固,音乐评论不痛不痒。所以,学界还需新乐评的出现,突破政治功利、褪去一味吹捧、不受金钱左右,弘扬科学神、体现人文关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哪评?孙先生书中收录的文章主要被发表在《音乐爱好者》《人民音乐》《文汇报》等报刊上。目前国内发表音乐评论类文章所面临的普遍问题,就是音乐评论类文章的发表只能通过报纸、报刊或出版社。音乐评论载体的单一性,不仅使音乐评论发文难、发文周期长、发文少,还一度让学生党根本无处可参与音乐评论。庆幸的是,随着现代网络科技时代的到来,电子产品的广泛使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音乐生活,还推动了音乐文化的多元发展。听歌软件、微信、微博的广泛使用,给广大网友们创造了便利的音乐评论平台。既可以随时随地在听软件上留言自己的听歌感受,也能够在微信公众号或微博上发表音乐评论文字且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音乐评论的载体开始不再单一,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网易云音乐公司与人民日报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乐评笔记书《听什么歌都像在唱自己》,既是乐评新载体的直接产物,也是乐评新载体被逐步承认的标志。 二、关于音乐欣赏:有才有

谁来导赏音乐?优秀的音乐评论离不开有品位的音乐欣赏,音乐欣赏需要有见解的音乐论引导,二者相辅相成。孙先生除了在此书中提到了音乐导赏,他还曾出版过《交响音乐赏》一书。除去音乐学家教授的称谓,孙先生至今仍保持高涨的热情去到现场聆听音乐、欣赏音乐,并写下数篇十分精彩的乐评,体现了他真挚的爱乐之情。孙先生的老师,谭冰若先生曾开过上千场的音乐欣赏讲座,以十分的热情投入到社会音乐活动中去。音乐学界的先贤钱仁康先生,曾寫了大量的音乐赏析类文章,激发了无数人对古典音乐的想象。笔者认为,正是由于越来越多的学院派音乐工作者把自己的爱乐热情放到分享和推广音乐中,引导了更多的人以科学的方式进行音乐欣赏,才使得更多有深度、有见地、有品位的乐评,以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献出来。

为何欣赏音乐?独爱乐不如众爱乐,孙先生鼓励“‘学院派音乐学家在搞好自己的主业(持续进行音乐艺术的深入研究并不断提升研究的学术层次)的同时,还应关注并重视院墙外社会音乐脉动,为音乐的普及工作做出贡献。孙先生十分热爱分享和推广音乐(尤其是交响乐),学院派音乐学家用自己的方式,吸引了更多的人开始欣赏音乐。杨民望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编著的《世界名曲欣赏》,艾伦·科普兰(Aaron Copland)先生的《怎样欣赏音乐》,现在已然成为了交响音乐赏析的必读书目。他们以科学的方式引导大众去欣赏音乐,并音乐的推广与普及工作做出贡献。笔者认为,科学的欣赏音乐,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对提升整个国民素养也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怎样欣赏音乐欣赏?音乐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音乐,不论听音频、听现场。那么是否欣赏音乐单用耳朵听就足够呢?答案是否定的。音乐可以通过耳朵以听觉的方式被欣赏、被记住,但绝不是唯一的方式。笔者比较赞同孙先生在书中提到的读乐(即读乐谱、读文献)观点。有意思的是杨燕迪先生在《听乐与读乐》中同样也提到过这一点。关于读乐是为服务,给音乐欣赏加料科学音乐欣赏不仅要听音乐还应关注音乐人文内涵。科学精神的实证主义传统到强调人文关怀和意义思索的当代学术走向,西方的音乐学正在不断的开阔它的视野,探究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音乐的意涵。孙先生倡导将西方音乐史的研究置于社会文化语境中去,这使欣赏音乐并关注音乐人文内涵变得尤为重要。广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音乐爱好者可以通过读乐来了解音乐人文内涵,进而提升自己的音乐品位。孙先生在书中推介了许多西方经典交响音乐作品,并对这些音乐作品进行了个人阐释。很多时候,读者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易受到文章中作者表述的影响,就会导致音乐欣赏模式化。笔者以为,音乐欣赏最重要的就是尊重个人主观感受,有才有,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与见解,忌云亦云

最后,希望自己若干年后也能如孙先生这样,拥有且保持一颗最真诚的爱乐之心,谨以此文与大家共勉。 参考文献

[1]孙国忠.向交响乐传统致敬[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明言.音乐批评学[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 [3]孙国忠.交响音乐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4]杨燕迪.何谓懂音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5]梁茂春.梁茂春音乐评论选[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8. [6]杨民望.世界名曲欣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4.

[7]网易云音乐.听什么歌都像在唱自己[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 [8]Aaron Copland,丁少良.怎样欣赏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9]居其宏.音乐批评的自觉意识[J].北京:音乐研究 1986.

[10]孙国忠.当代西方音乐学的学术走向[J].北京:音乐艺术20033.

作者简介:曾林艳(1995),女,苗族,湖南怀化人,广西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2017级硕士,研究方向:西方音乐史。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f91aaa5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6e.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