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油画

2022-03-20 03:01:2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父亲》油画》,欢迎阅读!
油画,父亲


《父亲》新解

——以意境审美解读罗中立油画《父亲》 作者:方昆

(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2

在油画中追求意境,开拓油画的审美本土化的道路途中,罗中立的《父亲》(1980年)堪称是一幅意境深远的经典之作。这副作品,描绘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农形象,却像一首人心弦的沉重又悲怆的奏鸣曲令人震撼令人感动。这幅画在当时引起极大反响,曾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1980年)一等奖,即便时至今日,当我们再次驻足这幅画前也还会感慨不已。

《父亲》这幅中国油画史上的名作,前人有过很多介绍和评论,本文主要对其从意境审美角度进行新的解读。

绘画的意境由象内之境和象外之境构成。首先,我们来分析《父亲》的象内之境:人物形象。这是一个农民形象的父亲,画里的父亲脸上布满皱纹、额头流淌着汗水,手里端着一个粗瓷大碗,望着前方。对于油画《父亲》,相信观众不会把它当作画家罗中立本人的父亲的肖象来看待。即便知道这个父亲的真实身份,观者的欣赏还是不会就这个形象而止,还仍然会产生很多联想和感触。这说明了什么呢?这其实触及到了意境的本质了。如果说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有其真理性,那么就由此推定作为艺术的高级形态的意境的本质:意境就是生活的形象反映,这样的结论无疑显得单薄。也就是说,从意境的本质看,意境不仅仅是对某一生活原型、一个有限的形象的反映,而是以此种来自生活的形象作为符号来宣泄作者的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审美体验并进而唤起观者的某些体验,这样的一种特殊的生命运动”[1]。《父亲》的意境的创造过程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罗中立回忆道,1975年除夕,在他家附近厕所旁边,看到一位从早到晚一直叼着旱烟,麻木、呆滞守粪的中年农民。我心里一阵猛烈的震动,同情、怜悯、感慨……一起狂乱地向我袭来。后来就有了这幅《父亲》”[2]诗人作诗是情动而辞发(刘勰语),画家创作也是因为生活触动了自己,在心中积有不吐不快之物——意,这就是意境创造的起点。因此,意境是生活的反映,而又不尽然,意境还是人的生命体验的物化。然而,仅有生活体验这样一个起点,并不意味着意境创造的结果。面对同样这一个父亲原型,同样产生创作冲动,但也许其他画家并不能创造性地运用巨幅肖像形式画出这般的杰作。抑岂独清景而已,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夫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惟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文字,使读者自得之。遂觉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此大诗人之秘妙也。” [3]大画家与大诗人相类似,能在深入生活、设身处地地体验生活中矛盾与痛苦的同时超脱出来。罗中立对年老的父亲给予审美的关照和表现,创造出平常画家想表现又表现不出的意境来,显示出非凡的艺术气质。

那么,罗中立是如何对父亲进行审美的关照和表现的呢?由此,我们进入对作品《父亲》意境的第二层次的分析。文革中形成的审美标准是:红光亮,而罗中立在这幅画里是:脏暗涩。那么,画家审美的立足点在哪呢?就在真实。对真实的追求使之突破了对政治、对红光亮风格的限制,这得益于画家审美的超功利性:画家创作的目的只有两个,一是通过作品说出想说的话,表现对父亲同情、怜悯、感慨,二是想用超级写实手法来完






成创作,我只是想尽量的细,愈细愈好,我以前看过一位美国照相写实主义画家的一些像画,这个印象实际上决定了我的这幅画的形式” [4]。这两点也正是这幅画在造境上的成功和妙处,即:以真为美、抒发了情感和吸收国外画派的手法开创了新形式。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此处审美的超功利是指画家抒发的不仅仅是一己的感想,而是文革结束后人文精神回归大潮下人们普遍的一种愿望:正视中国农民、中国人的真正生存状态。画家的高境界在于其绘画不在于一己之私利,而在于谋求全民族共通之感情的表达。若夫真正之大诗人,则以人类之感情为其一己之感情……彼之著作,实为人类全体之喉舌而读者于此得闻其悲欢啼笑之声,遂觉自己之势力亦为之发扬而不能自已” [5]而这种超功利的真情实感的抒发全仗于超级写实的技巧才得以实现。作者细致地描绘了那一道道像蚀石般深刻又像蜘蛛网般细密的皱纹,观众看到的是生活的苦难和艰辛;作者把握住了父亲那有些昏花又很安详的眼神,观众看到的是千百年来农民的慈善和逆来顺受作者把父亲的手刻画得干枯和粗糙,观众看到的是每日起早摸黑的辛勤劳作,作者在父亲前额画上一粒粒的汗水,观众在心里默默流泪水……

其实,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对《父亲》的意境已经进入到第三层次的分析:观者的参与和意境的最后实现。意境是情与理的辩证相生” [6],其中,理(这里指作品的内容、形式等已经随着作品的完成而确定下来的客观因素)是意境形成的基础,(这里指欣赏者各种审美态度的总称)则是最活跃的因素,欣赏者之参与到作者已描绘完毕的有限之境中,将之升华至常变常新的无限之境。在这幅画里,作者的尽其所能描绘的父亲形象是,是制约因素,它引导观者心中的意境的形成,使之与画家已创造的物化形态基本上同构,也就是说观者的想象或联想基本上受制于父亲农民皱纹汗水;而每个欣赏者因为自己的人生体验各不相同,又会在创造意境时根据自己的经历和学识,联想到和象内之境相关繁衍 土地艰辛尊严等等象外之境。

综上可知,罗中立油画《父亲》的成功,在于它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体现着一种新型审美价值——意境审美,而这,其实是古老的传统审美。这听起来就是一个悖论,是油画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上存在着的众多的悖论之一。但悖论往往孕含着生机,随着对西方绘画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人们更加清晰和准确地发现了自身传统文化的优势。重新认识古典的意境审美,并将之在当今油画创作中进行解读和转换,是油画创新的资源之一,也是油画由走向自主发展的必由道路之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f8ef158a2161479171128fe.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