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的思想

2023-02-09 06:07:1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老庄的思想》,欢迎阅读!
老庄,思想
第四讲 老、庄的文论观(提上) 一、老子的文论观

1、道法自然,无为而为——朴素、自然的文学“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

老子认为“道”有以下的性质和特点: 其一、“道”是万物的本源。 6章:“谷神(谷,即山谷,就是空虚,就是道;神,即不测的变化,就是永恒)不死,是谓玄牝(玄,即深远微妙、视而不见;牝,产生万物的生殖器)。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宇宙生命的起源,它的不断分裂生长便形成了天地万物。道不离物而自生,物不离道而独存。 其二,“道法自然” 其三、“道”本身不是一物,所以无名、无形。

“道常(永远)无名,朴(即道)虽小,天下莫能臣。32章)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摸)之不得”(即无色、无声、无形)的(14章)。道虽然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却是真实存在的。

将这种“自然之道”用之于社会政治,老子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2章)即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不强为。 由此出发,老子主张“希言”(不要多说、巧辩)。他说“希言自然”(少发号施令,合乎自然)。老子反对“多言”。他说“多言数(迅速)穷(行不通),不如守中(冲,虚静)5章)“知者不言(智者慎言)言者(妄加说教)不知”56章)“信言(真诚的言辞)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多言巧辩),辩者不善”81章)。这种哲学和人生观,影响了朴素、自然的文学观的形成。 2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文学批评的审美观照 41章:“大器(贵重的器物)晚成,大音(乐声)希声(没有声响),大象无形(形迹)

在这里老子本意是讲“道”的。他说,“明道若昧(暗昧),进道若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只不过是个比喻,是说大“道”幽隐未现,不可以形体求见。(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因为谈到了音乐和形象,启发了后来的文艺创作与批评的理论 “大音”,韩非子认为是“宏大的声音”,王弼认为是“完整的声音” 希声”韩非子认为是“不多闻”,王弼认为是“无从闻”。我认为,“大音”是完美、美妙的音乐“希声”不是“不多闻”,也不是“无从闻”,而是闻似不闻,闻以忘,听者完全进入“音”的妙境,而不闻其声。这就是老子讲的“闻道”“象”是物的形象,“形”是行迹的意思。“大象无形”,是说完美、美妙的形象是没有边际的限制,没有割裂的痕迹。还是对“道”境的参悟。这种观念启发了后世关文学批评审美观照的理论。比如“意境”理论的提出:“境生于象外”。对于文学形象的理解不能局限于“象”,而应如司空图所言要“超以象外”;不能仅仅把握物象的形式美,而应直觉事物生命的本体意义,即如司空图所言,体察“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境”近于老子的“道”

3 有无相生,致虚守静——文艺创作与批评的总原则 5章:“天地之间,其犹橐籥(风箱、笛子)乎?虚而不屈(穷竭)动而愈出(不息)”老子认为天地之间充满了虚空之气,气的流动、运化,产生生命。 11章:“三十幅共一毂(车轮中心插轴的圆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抟,



1


音山)埴(糅合陶土)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提供便利),无之以为用(发挥作用)”任何事物都是“虚”与“实”“有”与“无”的结合;失去任何一端,都会丧失事物的本质。所以,虚实结合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文学创作与批评必须遵循的原则。 10章:“专(即抟,音团)气(聚集精气)致柔(达到柔顺),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清洗杂念,深入观照),能无瑕乎?” 16章:“致虚(心灵空明)极(极度),守静(内心宁静)笃(顶点)”老子于此强调“致虚守静”的工夫。“致虚”是消解心智的作用,不存心机(遮蔽明澈的心灵)与成见(妨碍明晰的认识)“致虚”方能“守静(心灵的本真状态) 老子讲的“虚静”是悟道的方法与途径,同样也是艺术家进入艺术创作状态、获得创作灵感的途径与法门。 第四讲 老、庄的文论观(下) 二、庄子的文论观

《庄子》一书共33篇;分为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一般认为,前者为庄子所作,后两者为后学续作。庄子继承老子的学说,为道家重要的思想家。 1“法天贵真”——自然、真纯的文学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的思想。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道”是循环变动的(“反者道之动”。所以,人要遵循“道”的运动变化规律,无为而为。“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不加干涉),生(生养万物)而弗有(不具为己有),为(尽力)而不恃(不自恃己能)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2章) 庄子认为“德”是由“道”来的“德”是物和人由“道”所获有的自然本性、自然能力。物的自然本性、人的自然能力充分而自由地发展了,物就是幸运的,人就是幸福的;否则,就是不幸。庄子发现人总是违“天”背“道”,自呈其能。这是造成人天相分,人与自然对立的根源。庄子特别讨论了“人”与“天”的分裂、对立。

这种自然主义的哲学影响到文艺,必然主张“法天贵真” 《齐物论》南郭子綦(音旗)与子游对话,讨论“三籁” 子綦说:“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 子游说:“地籁则众窍(窍孔发出的风声,借助风力)是已,人籁则比竹(竹箫吹出的乐声,借助人力)是已。敢问天籁。 子綦说:“夫天籁者,吹万(风吹万种窍孔)不同,而使其自己(使它们各自发出不同的声音)也,咸其自取(因其自然状态所致),怒者(发动者)其谁邪!显然庄子认为,天籁是自然自发的声音,是最美的声音。他反对“人为”,反对人为“文化”和“艺术《胠箧》“擢乱(搅乱)六律,铄绝(销毁)竽瑟,塞瞽旷(春秋时晋国乐师)之耳,而天下始人含(保全)其聪(听觉)矣。灭文章(文采)散五彩(五色)胶离朱(古代明目之人,能看见百步外之秋毫)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折断)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技巧)矣。”其实《天运》篇讲的“丑人”“捧心而颦(皱眉头)”的故事,仍然主张自然而然。

“真”也是自然。人的真情是发乎自然的,是“道”的体现。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f1ac6a381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6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