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欢迎阅读!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作者:申晓梅
来源:《科学时代》2011年第04期
[摘要]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争论,表面上为马克思主义是否适合中国,而更深层次上则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来自西方的文化,是否应该被接受、如何接受、如何来指导身负反帝反封建的中国人完成历史革命。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依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部分。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 相斥 互补 并存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与一个国家的历史相适应,同样不同的文化造就了国家的不同性格。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洗礼,积累了丰富的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国与众不同的国家性格:包容、传统、谨慎……
她的包容使之乐于接受各种文化思潮,但她的传统又使之谨慎对待一切接近她的事物。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848年,它第一次确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了正确的道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人类进入了全面践行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而在中国,从五四时期开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成为了中国历史进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一个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围绕着中国人是否应该向西方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否能够拿来救中国,应该怎样使用马克思主义来救中国等一系列问题,产生了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之争。
中国接受一切被证实了先进的文化。于是一些试图救国存亡的拥有先进思想的爱国志士率先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例如林则徐睁眼向洋看世界,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取法现代”、“尚友古人”的民主革命思想等,他们都在探讨救国的道路上表明了自己对西方文化的态度。李大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著作,开始向中国人民传播马克思主义。
然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者也有他们自己的主张,在中西文化之争中,中国共产党人阐释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1940年前后,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等一系列著作,全面详细地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对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毛泽东说: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
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毛泽东首先提出关于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方针。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但是,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的吸收。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初就已经被广泛关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儒学研究方面,主要有一下几种观点: 一、相斥说
长期以来,持相斥说观点的人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与孔子教义是两个不可调和的体系,不可以用儒家思想来代替马克思主义。在意识领域,这些人坚持认为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不是孔子的思想。关于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司马儒认为,我们不能因为批判和反对在传统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就把孔子学说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混同起来,对孔子的不同评价属于不同的学术观点,不能与资产阶级自由化混为一谈,更不能去顶替马克思主义。也有一些学者从时代性的角度去解释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等现代化思想具有根本的排斥性。儒学是历史的产物,它的思想体系是与封建制度相结合的,与当前的现代化是不相适应的,两者是不同时代的不同思想体系,只能是在新的时代发展各自,而不可能混为一谈。 二、互补学说
持互补学说的人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各有所长,他们相互补充,并非绝对的不相容和排斥。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各种优秀成果的产物,它也要吸收各国优秀的文化来补充自己。马克思要在中国进一步发展就需要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儒学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今天的中国它依然充满生机,但是它同样与时俱进,接受一切先进的文化使之为自己所用。因此,马克思主义与儒学要注意在四个方面的互补:生产力首位论与注重精神文明互补,解放全人类思想与爱国主义思想互补,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与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互补,矛盾学说与“和为贵”互补。 三、多元并存说
持并存说观点的学者认为,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确实有不相容之处,但是他们可以在多元的文化结构中并存。尤其是现在我国正在建设中国现代化的社会,我们需要考虑到传统文化产生的原动力,但是也要合理利用外来文化,例如马克思主义,我们可以发展出一个适合国家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对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的观点,除了以上列举的三种外,还有一些具有代表性又有一定支持者的学说,例如:取代说、“西体中用”说、会通与超越说、综合创造说。当然一定还有一些鲜为人知,或者缺少有利论证的学说同样存在。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意义重大,如何在传统文化为动力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服务是中国共产主义者一直探讨的问题。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共产主义者就意识到要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的恰当地统一起来,也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这样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马克思主义才有用处。要坚决反对公式的应用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应该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同样,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剔除糟粕,吸收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必须要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分开来。我们的民族文化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同一切别的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相联合,建立互相吸收和互相发展的关系,共同形成世界的新文化。这是一种科学的文化,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毛泽东进一步指出,中国新文化的方向就是社会主义方向。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又提出了古为今用的处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针,把继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新时期文化建设的目标。江泽民指出,“必须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不允许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对民族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它不断发扬光大”。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成为中国共产党面向新世纪的文化宣言。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要求,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的发展,这将是一个长期的理论研究,也必定会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参考资料: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李安增/主编. [2]《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 张允熠.
[3]《从中华民族文化看中国哲学的未来》 任继愈.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背景》 张岱年. [5]《追求新的文化目标—访北京大学哲学系汤一介教授》薛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eec3135f4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b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