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柳永词的雅与俗》,欢迎阅读!
论柳永词的雅与俗
摘要:柳永是两宋词坛最为瞩目的大词人之一, 柳永词既有俗的一面又有雅的
一面。柳词的俗主要表现在题材内容上,大量深入描写市井坊曲尤其是妓女的生活,歌唱世俗女子的心声;在表现手法上力求直观浅露,不求含蓄,不设比兴、寄托,善用铺叙;在语言上多用市井俗词俚语。但同时柳永的词还有雅的一面,其词之“雅”主要体现在他那些抒写自我怀抱的作品中,尤其是这些词中景与情的融合所产生的一种深深的感发。柳永词之所以形成这种雅俗并存的艺术风格,有着多方面的因素,而且对后世的词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柳永;雅词;俗词;雅俗并存
Theory of words with vulgar liu Yong
Abstract: Liu Yong Song altar are two big words, the most prominent one, Liu Yong another side of both popular and elegant side.Liu vulgar words mainly in the subject matter content, Civic Square, a large number of in-depth description of the lives of prostitutes, especially the song, singing voice of secular women; in the performance practices and strive to direct light sources, not for subtle, no Xing, sustenance, useelaborate; in language more slang words with the vulgar marketplace.Liu Yong words but also elegant side, the words of the "Ya" is mainly reflected in his embrace of those writing a self-works, especially the middle ground of these words and emotion generat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a sense of deep fat.Liu Yong formation of this artistic style of the coexistence of Elegance has a number of factors, but later the word of people who have had a profound impact.
Keywords: liu Yong; Jas word; Common word; Composed coexist
目录
一、柳词之俗 1
(一)题材内容俗 1 (二)语言风格的俗 2 (三)审美情趣上的俗 3 二、柳词之雅 3 (一)内容雅 3 (二)语言雅 4 (三)情调雅 4三、柳词之雅俗并存 5 注释 8 参考文献 8
柳永是中国词史上最著名的词人之一,对宋代以及后代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柳永出身仕宦世家,幼小聪颖,谙识音律,擅为歌词。多次科考失败后,出入烟花柳巷,与歌妓乐工相往返,颇具浪子风范。①他对词的创造性贡献主要是体现在词调和艺术方面。首先,他发展了词的长调体制。柳永精通音律,或利用民间原有的曲调,或把小令扩展为慢词,或旧曲新翻,或自创新调,使慢词的曲牌大为丰富,词的体式至此相当完备,这样就增加了词的表现容量,扩大了词的表现能力。长调蔚然成为一代风气,倡导之功不能不归于柳永。其次,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柳永词中最令人注目的特色,乃在于它的“以俗为美”。由于柳永曾长期混迹于市井中,有人认为他的词是民间的、是俗的。但柳永词也有雅的一面,柳永的雅词创作主要集中在他入仕之后,这时,他的词由俗返雅,创作了大量杰出的羁旅词和都市生活词,还有他那些抒写自我怀抱的作品中景与情的融合所产生的一种深深的感发。所以,柳永的词有雅有俗,或者说是雅俗并存。
一、柳词之“俗”
由于柳永曾长期混迹于市井中,其词又多写市井生活,有人认为他的词不是士大夫的、不是雅的。例如,《宋史》没有给他立传,宋人笔记、杂著中所记他的事迹,又往往是一鳞半爪,甚至相互矛盾。其主流意见则以柳词为“浅近卑俗”一类,这以南渡初王灼的批评最为突出:柳耆卿《乐章集》,世多爱赏该洽,序事闲暇,有首有尾,亦间出佳语,又能择声律谐美者用之。惟是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予尝以比都下富儿,虽脱村野,而声态可憎。
这里,王灼虽然肯定柳词叙事技巧之娴熟与声律之谐美,却将其整体风格定为卑俗一体。又如李清照《词论》②中说: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
章集》,大得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还有像胡仔《苕溪渔隐丛话》、陈思道《后山诗话》、黄晟《花庵词选》等等,都指出了柳词之俗。③
的确,柳永词的主要特点就是俗,说到柳永词,许多读者必然想到的就是一个“俗”,那么,柳词的俗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题材内容俗
众所周知,柳词多描写市井生活,在词中他毫不掩饰自己情场上的得意,甚至欣然自得地写自己的情场生活。柳永,做为“中国文学第一个市民文学家”,第一个在这种特定的社会文化都市化和商业化的时代氛围中,开始走上文学舞台。
柳永曾自豪地说:“自古及今,佳人才子,少得当年双美。”把自己的这种风月生活表现得大胆、直露、毫不虚伪、毫不做作,公开宣称“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鹤冲天》),令一般酸腐文人为之瞠目乍舌。
柳词中甚至还有不少对女子作世俗化的、具体化的描写。如《斗百花》其三:“满搦宫腰纤细。年纪方当笄岁。刚被风流沾惹,与合垂柳双鬓。初学严妆,如描似削身材,怯雨羞云情意。举措多娇媚。争奈心性,未会先怜佳婿。长是夜深,不肯便入鸳被,与解罗裳,盈盈背立银缸,却道你但先睡。”
前人写女性一般都市普遍化的描写,不具体写某一个人,如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天,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其中所写女主人公决非妓院中的姐妹,而是洁身自好又孤寂慵懒的传统性女性形象。而柳永描写的却是其生活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某个歌妓。柳与她们不再是重帘深处难以捕捉的幽情蜜意,不再是只重精神寄托的理念爱慕,柳永笔下的男主人公就是风流才子自命的他,女主人公就是一个个具有真面目的歌妓。柳永以铺陈的长调,用通俗和坦率的语言,来叙写市井间歌妓舞女之现实的感情和生活。内容显得特别的世俗化。
(二)语言风格的俗
柳词除内容的浅近、表达的俚俗、以及词语尘下外 , 他能够把有趣的白话加到词中,构成一种平民化的表述风格,如《玉女摇仙佩》: “愿奶奶、兰心蕙性,枕前言下,表余深意。为盟誓:今生断不孤鸳被”。“愿奶奶”这个长句,完全口语化,一气直下,语意明白,通俗易懂。言情道爱,本以含蓄为贵,而柳永所表现的却是尽而又尽,浅而又浅,如《小镇西》:“意中有个人,芳颜二八。天然俏、自来奸黠。最奇绝。是笑时,媚颜深深,百态千娇,再三偎著,再三香滑。久离缺。夜来魂梦里,尤花殢雪。分明似旧家时节。正欢悦。被邻鸡唤起,一场寂寥,无眠向晓,空有半窗残月”。言情道爱,道得缠绵悱恻,眼泪让人心太软,如《秋夜月》:“当初聚散。便唤作、无由再逢伊面。近日来、不期而会
重欢宴。向尊前,闲暇里,剑著眉儿叹。惹起旧愁无限。盈盈泪眼。漫向我耳边,作万般幽怨。奈你自家心下,有事难求。待信真个,恁别无萦绊。不免收心,共伊长远”。柳永完全不顾及其他士大夫文人的轻视和排斥,以俗语合俚曲,与传统雅词分庭抗礼。他将词作为通俗的流行歌曲来写,还其曲子词的本色,确不失为一种积极的表现法,所以他的作品能投千万人之所好,无论上等人、下等人,读书的或不读书的,都喜欢它,赢得“凡有井水饮处都能歌柳词”的巨大声誉!
(三)审美情趣上的俗
审美信息往往能引起人们的爱慕、喜悦、喜爱,主要的原因在于信息发出者在创作的时候,已经赋予了主题鲜明的情感色彩,并在信息的内容和形式诸因素的统一中表现了出来。这里所说的审美信息应当是符合受众审美情趣的。可以说长期流连于市井青楼,熟谙市民阶层的生活情趣的柳永对市民阶层更多的呈现出的是主动迎合的态势。柳词所描写的多是下层歌妓的生活情态、无可奈何的生活现实、平凡人生的审美情趣。而这种审美情趣也正是柳永本真的体现,应该说柳永的本色当行和以俗为美是分不开的。柳永以深切的生活感悟为审美基础,脱去伪装,展现真性情,进行饱含深情的情感传播,在俗文学中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柳词迎合市民口味,对性爱作赤裸裸的描写。如:“偎香依暖,抱着日高犹睡。”“腻玉圆搓素颈”、“嫩脸粉腰”之语。
二、柳词之雅
柳永的雅词创作主要集中在他入仕之后,这时,他的词由俗返雅,创作了大量杰出的羁旅词和都市生活词,还有他那些抒写自我怀抱的作品中景与情的融合所产生的一种深深的感发。
柳永一生可谓颠簸漂泊,在他身上,昭示着失意文人的典型心态,在词作中有充分的反映。例如《轮台子》:“雾潋澄江,烟消蓝光碧。彤霞衬遥天,掩映端续,半空残月。孤村望处人寂寞,闻钓叟。甚处一声羌笛,九凝山畔才雨过,斑竹作血痕添色。感行客。翻思故国,恨因循阻隔。路久沉消息。 正老松枯柏情如织。闻野猿啼,愁得听。见钓舟初出,芙蓉渡头,鸳鸯滩侧。干名利禄终无益,念岁岁间阻,迢迢紫陌。翠娥娇艳,从别后经今,花开柳拆伤魂魄。利
名牵役。又争忍、把光景抛掷。”该词折射出作者的文人“雅志”。因而,物入眼帘,尽着上黯淡的色调:或“残”月或“孤”村,或“老”松或“怨”笛„„从视觉、听觉、感觉等多角度烘托,既“翻思故国”,又恨“利名牵役”,这也正是柳词凄凉之情的促动原因。
(一)内容雅
而内容的雅,又主要在羁旅行役、都市风光词中。羁旅行役词如《阳台路》:“楚天晚,坠冷枫败叶,疏红零乱。冒征尘,匹马驱驱, 愁见水遥山运。追念少年时,正恁风帏,倚香偎暖。嬉游惯,又岂知,前欢云雨分散。此际空劳回首,望帝京,难收泪眼。暮烟衰草,算暗锁,路歧无限。今宵又,依前寄宿,甚处苇村山馆。寒灯畔,夜厌厌,凭何消遣”。
词中虽亦有"倚香偎暖"的字样,但点到为止,其目的是以昔日之温柔反衬今日之凄凉,不离传统的雅调。整体风格还是以雅为主。
羁旅行役词又如《满江红》:上阕“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下阕,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此词上阕点出了“伤漂泊”的感情基调,下阕点出“伤漂泊”的具体内容“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是士大夫的典型心态,属典雅之词。
柳永一身长期漂泊流浪,始终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却丰富了人生体验,扩大了艺术视野,创作了大量的都市风光词。柳永长期流汴京,对汴京怀有深深的热爱,《乐章集》中有多首写写北宋汴京的繁荣,如元宵的千门灯会、九陌香风、斗鸡走马等,场景都十分热闹。他在漫游苏州、扬州、金陵、杭州等地时,也留下了动人的词章,均属雅调。
在柳永的都市风情词中,最负盛名的作品当属描写杭州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无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露。异日图好景,归去凤池夸”。
(二)语言雅
柳永也能以清丽的语言写传统的雅词,但他的特点却是使用极其生动、浅近的语言写成的俚词。他一扫晚唐五代词人的雕琢习气,充分吸收日常生活中的俗语、口语入词,以通俗流利的语言取代雅致绮丽的修辞。
柳词中有许多点化前人的句子,也是有意雅化。如:读了《规朝欢》中的“溪桥残月和霜白”,会让人想起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上霜”;读了《八声甘州》中的“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会让人想起谢眺的“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 读了《卜算子慢》中的“望断翠峰十二”,会让人想起李商隐《深宫》中的“岂知为雨为云处,只有高唐十二峰”。
(三)情调雅
柳永有些词写失意文人的苦闷,有些词虽写女子的相思,也雅化了,而不是像前边所举那样直接写女性的情态、色相。如《归朝欢》:“别岸扁舟三两只。葭苇萧萧风淅淅。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渐渐分晓色。路遥山远多行役。往来人,只轮双桨,尽是利名客。一望乡关烟水隔。转觉归心生羽翼。愁云恨雨两牵萦,新春残腊相催逼。岁华都瞬息。浪萍风梗诚何益。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
此词以白描和铺叙的手法,情景相生地抒写作者冬日早行而怀念故乡的思绪和浪迹江湖的苦闷情怀。作者工致地以白描手法描绘旅途景色,创造一个特定的抒情环境。前四句以密集的意象,表现江乡冬日晨景,所写的景物都是主体真切地感受到的。“别岸”是稍远的江岸,“萧萧”为芦苇之声,“淅淅”乃风的声响。远处江岸停着三两只小船,风吹芦苇发出细细的声音,此处写景如画般地写出了江乡的荒寒景象。“沙汀”即水间洲渚,为南来过冬的雁群留宿佳处。宿雁之冲破晓烟飞去,当是被早行人们惊起所致。江岸、葭苇、沙汀、宿雁,这些景物极为协调,互相补衬,组成江南水乡的画面。“溪桥”与“别岸”相对,旅人江村陆路行走,远望江岸,走过溪桥。“残月”表示旅人很早即已上路,与“明月如霜”之以月色比霜之白者不同,“月和霜白”是月白霜亦白。残月与晨霜并见,点出时节约是初冬下旬,与上文风苇、宿雁同为应时之景。三、四两句十分工稳,确切地把握住了寒冬早行的景物特点。“渐渐分曙色”为写景之总括,暗示拂晓前后的时间推移和旅人已经过一段行程。这样作一勾勒,将时间关系交代清楚,使词意发展脉络贯串。“路遥山远多行役”为转笔,由写景转写旅人。由于曙色已分,东方发白,道路上人们渐渐多起来了。“只轮”“双桨”,借指车船。水陆往来尽是“利名客”,他们追名逐利,匆匆赶路。柳永失意江湖,正同这群赶路的人一道披星戴月而行。柳永的羁旅行役之词中经常出现关河津渡、城郭村落、农女渔人、车马船舶、商旅往来等等乡野社会风情画面,展示了较为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词史上有开拓意义。而这种情调也就是典型的文人情调,雅人情调。
三、柳词之“雅俗并存”
上面从雅和俗两方面分述柳词的两个不同特点。实际上除了一部分作品可以截然区别开来分析外,柳词并非一味的或雅或俗,而是俗中有雅,雅不避俗,乃词史上第一位真正做到雅俗共赏的作家。
“凡有井水饮处,既能歌柳词”,④只说出了柳词在市民阶层的广泛影响。陈辅之《词旨叙》“谓夫〈柳〉词亦难言矣,正取近雅,而又不远俗”,⑤高雅与通俗本非此即彼,柳词中雅俗两者调和一体是很好的证明。雅俗共存的作品在《乐章集》中是相当普遍的。像《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闲愁”。
上片写景,清秋雨后的廖廊江天,霜风惨照里的冷落关河,万物凋零中的东流江水寓含了词人浪迹江湖的无限愁恨,思归家乡的深厚感情。这里词人以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难以言说的复杂思绪,而景物本身所寓含的感情信息,含蓄深沉,有笔墨之为不可言传的韵味,体现柳词雅的一面。下片写景抒情,运用呼应、问答、对照等各种手法将羁旅行役之愁,佳人忘远之怀,客予思乡之念抒发得淋漓尽致,不求含蓄,不留回味,体现了柳词俗的一面。这首词也体现了柳词雅俗共存的特点。
柳永的情词也有像《诗》“美目盼兮,巧笑兮”样俗不伤雅、雅不避俗,雅俗共赏的。如《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这与同样表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比兴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至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这种明白晓畅、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今宵”二句被推为名句,不仅在于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因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一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
别亦难”的不尽愁思。宋人论词往往有雅俗之辨,柳词一向被判为“俗曲”。此词上片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等语,确实浅近俚俗,近于秦楼楚馆之曲。但下片虚实相间,情景相生,足以与其他著名的“雅词”相比,因此堪称俗不伤雅,雅不避俗,其实也就是雅俗共济、雅俗共赏。
所以,柳词中真正被人称道的地方,就是这种雅俗共济、雅俗共赏的风格。 总而言之,柳词是北宋“新声”竞繁后的勃兴,是“官场失利”和“情场得意”的逍遥,是词从贵族的“文艺交流”引向市井的坊曲,是“承平气象”和“羁旅行役”的真实写照,是为“才子佳人”、“情郎舞女”们的热情歌唱,是传统词的“放大”与“俗化”,同时又是雅与俗兼而有之,柳词必将留传千古,在中华文学的天空永闪璀璨之光。
注释
① 郭兴良,周建忠.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2.
② 转引自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350. ③ 转引自杜若鸿.柳永及其词之论衡.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120. ④ 转引自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台北:商务印书馆,1993,100. ⑤ 陈辅之.词旨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70.
参考文献
[1] 杜若鸿.柳永及其词之论衡. 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2]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5. [3] 李金水.柳永俗词的基本意义.江汉论坛,2001. [4] 张文潜.略谈柳永《乐章集》之俗词.东南学术,1999. [5] 曲向红.两宋俗词研究.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7. [6] 孙光贵 、徐静 .柳永集 .长沙: 岳麓书社,2005.
[7] 薛瑞生.古典诗词名家——柳永词选. 北京:中华书局 , 2005. [8] 缪雪琴.柳永词研究.南昌:南昌大学,2005. [9] 陈辅之.词旨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0]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 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11]叶嘉莹.论柳永词.四川:四川大学学报,1997.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e93488ab3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c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