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沉郁顿挫”

2022-08-24 13:13:1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杜甫“沉郁顿挫”》,欢迎阅读!
沉郁顿挫,杜甫
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文字作品的风格,一般都标志了作家艺术创作是否成熟。它涉及到创作的整个过程和作品的每一个方面,可以说是作品思想內容和艺术形式相互融合的結晶。杜甫是盛唐诗的大家,与另一位盛唐文人李白齐名,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杜诗自唐末以来就备受瞩目。千余年來,人们喜以“沉郁顿挫”来概括杜甫诗的创作风格,且已基本成为多数人接受的定论 。而正是这一独特的写作风格,令杜甫成为“中国唯一影响力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的诗人”[1]

一、“沉郁顿挫”的含义。 1、沉郁,低沉郁积。

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被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赵翼曾说“盖其(杜甫)思力沉厚,他人不过说到七、八分者,少陵必说到十分,甚至有十二、三分者,其笔力之豪劲,又足以副其才思之所至,故深人无浅语”[2],说的是杜诗内容的深广厚重。“沉郁”一词,如果从杜甫对国家、人民等审美客体的情绪、感受和态度来看,是深刻而郁怀的。这里指的是感情的背慨壮大深厚。

2、顿挫,是一种起伏变换的势态,与平稳板直相反。

从词义的角度,顿,是止;挫,是折。“顿挫”就是诗中的停顿、转析,以及由此带來的抑扬起伏、纵横开阖、等变化所构成的表现形式。这里主要是指艺术表现形式方面的这种波浪起伏、反复低回特点。

3、杜甫在其所作《进<雕赋>表》中曾提到“沉郁顿挫”“倘使执先祖之故事,……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杨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他把“沉郁顿挫”与“随时敏捷”並列对举,用以说明其写作诗文的大致情况。

今评论杜甫的风格多把“沉郁”和“顿挫”分开来谈,认为“沉郁”是指杜诗丰富深刻的内容及诗人感情浓烈深沉的特点;而“顿挫”是与之相适应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是修辞手法和音韵表现的结合。但事实上,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相补相成:“沉郁”的内容要靠“顿挫”的手法和形式來表达,也只有“顿挫”的形式手法最适合表达“沉郁”的内容。另“沉郁”本身因感情深厚纠结而表现出含蓄之意;“顿挫”本身因结构和音律的关系构成复杂深厚的内容 。所以“沉郁”“顿挫”是相互依赖的,只有合成一体才能高度概括杜甫的创作。

二、“沉郁顿挫”风格形成的原因。

诗歌艺术风格的形成与诗人所处时代的社会矛盾及自身经历、个性有着密切关系。少年时阅历尚浅的杜甫对政治社会现实的不透彻理解,使得其早期作品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远不如经过困顿生活后的作品,更不用说赶上同期的詩人李白。安史之乱爆发后,社会荡不安,杜甫“沉郁顿挫”风格的诗歌将“忧国忧民”这一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于此时的“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別》《垂老別》《无家別》)六首诗歌历来被认作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代表作。诗人在这六首诗中一方面无


情地揭露了残酷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反映出平民百姓的痛苦和不幸;另一方面又极力鼓励人民抗敌报国的热情,歌颂了人民忍痛牺牲、挺身为国的精神。杜甫少年时期无忧无虑与中年后颠沛流离的遭遇形成强烈反差,更令诗人深刻体会到民间疾苦,故能成就感人肺腑的“沉郁顿挫”诗风。

三、“沉郁顿挫”风格在作品中的体现。

1“沉郁”在诗中的表现:复杂的心理与复杂的社会现实相结合。

例如,《垂老别》中,老翁既愤恨残酷的兵役制度,但又没因此忘记自己捍卫家国的责任;既慷慨以从容,却又没因此消除对统治者的愤懑;既毅然报效国家,却又难忍夫妻垂老离别;既伤心夫妻垂老离别,却又没削弱上阵杀敌的斗志。复杂矛盾的心情体现了复杂矛盾的人物形象,复杂矛盾的人物形象揭示了复杂矛盾的诗歌内容,而正是这一系列的复杂矛盾突出了杜诗“沉郁”的风格特征,深刻地反映了复杂矛盾的“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

2“顿挫”在杜诗中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诗歌结构的起伏转折;二是句法上的精炼警策 ;三是音律方面的抑扬顿挫。杜甫的敘事诗歌,在内容和结构的安排上可谓变化多端,匠心独运。

例如《兵车行》,诗歌开头:“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便以形象的描写,表現被征召上战场的兵士与家人生离死別的悲惨场面,撕心裂肺之感,给读者十分深刻的印象。之后诗人才以互问互答方式,写出统治者穷兵黩武、连年征战,使人民深陷水深火热的境地,揭示出开篇所发生军旅出征的深层原因。杜甫这样写,不仅在思想内容上具有力透纸背的效果,而且在结构上采用逆笔倒挽的手法,显得极有气势,而又富于变化,曲折动人。

体现杜诗“顿挫”特色的另一重要方面是诗歌音律方面的考究。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並不是独立于内容以外的补助因素。读者通过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文字面能体会其中的抑扬顿挫,使它在读者的心头掀起波澜。诗中字词的沉郁、悠扬、隐晦、开朗的表现亦造成了抑扬顿挫的效果。如《石壕吏》,诗人依照故事的发生,将官吏的呵斥、老妪的哀诉、人被捉走后等情节的变化分別才用平仄交替的韵脚,使整首诗变得十分和谐。尤其诗歌的最后一节“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所述事情十分凄惨,而又配以发音逼促的入声韵,似将读者带入此情此景。

值得注意的是,杜诗“抑扬顿挫”的手法除了表现在单篇里,在一些组诗中也有所体现,如《秋兴》八首、“三吏”“三別”等。不过在组诗里表现的主要特征,就是把数种感情交错起來,成為网状关系 。诗人从多方面的吟唱,感情层层递进,和“沉郁”的风格配合得天衣无缝。总的来说,诗歌在内容上要做到忧愤深广,形式上做到波澜老成,才符合“沉郁顿挫”的要求。后世都在效仿杜甫的“沉郁顿挫”,但没人能超越杜甫。其中最大的原因大概是无论在思想上和生活上他们都没有杜甫那样的深度和广度,在感情上也不像杜甫那般厚重挚烈。可以说在我国诗坛上,也只有杜甫的诗歌才能称得上“沉郁顿挫”这四个字,也只有这个词才能概括杜甫的诗风!


注释:1】源自“基维百科”——杜甫。

2】源自赵翼[].《瓯北诗话》

参考文献:1】袁行霈著.中国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P230P240P241

2佟玉华、刘孝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P181P182P175

P165

3】许芳红.甘肃社会科学.中国炎黄出版社.2008年第一期,P136P137P138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e8e967b31b765ce050814a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