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育社会学案例分析题1》,欢迎阅读!
教育社会学案例分析
案例:早在十几年前就出现的“高考移民”现象,随着高考形势的不断变化愈演愈烈,最终造成了当地学生求学机会的不平等。其实,他们在高考前夕移民的理由非常简单:海南、新疆高考的录取分数线远远低于内地。在内地进不了录取线的,到海南、新疆能进录取线;在内地进不了重点大学的,到海南、新疆就能上重点大学。据了解,去年全国有527万考生参加高考,录取率52%,但北京、上海、海南、新疆等地录取率都超过70%。从录取分数线看,以文科重点为例,北京462,上海497,新疆490,而山东568,河南562,浙江560。北京与山东等地相差100分左右。 每年高考划线后,考生家长都会对因区域不同而分数线相差悬殊表示极大不满,但不满并不能改变孩子的命运。于是,这些考生和家长千方百计变换户籍所在地,改变民族成份,以期改变孩子的命运。
问题:阐述教育机会均等的概念和内涵,结合材料,就地域差异与教育机会均等之间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答: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对教育机会均等的界定很多,最具代表性的要数美国的科尔曼和瑞典的胡森的论点。J·科尔曼把“教育机会均等”这一概念归纳出四种涵义:(1)在前工业社会中,家长制盛行,还没有教育机会均等目标出现;(2)在工业社会中,教育机会均等发展到创办面向人民群众子女的、基础的、义务的和公款资助的教育;(3)在欧洲的自由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那里,教育机会均等被界定为“为所有儿童提供同样的教育机会”,即不论其社会出身,人人都能不受限制地接受教育;(4)在自由主义的理论中,教育机会均等观念被解释为受教育结果或学业成绩的均等。科尔曼还指出,教育机会的均等,“只可能是一种接近,永远也不可能完全实现。”T·胡森则分别对“平等”和“机会”进行界说。他认为“平等”有三种涵义:(1)指每个人都不受任何歧视地开始其学习生涯的机会(起点均等论);(2)以平等为基础对待不同人种和社会出身的人(过程均等论);(3)促使学业成就的机会平等(结果均等论)。“机会”则是指几组变量:(1)学校外部的各种物质因素;(2)学校的各种物质设施;(3)家庭环境中某些心理因素;(4)学校环境中某些心理因素;(5)学习机会(即教学条件)。 “高考移民”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目前高考录取制度中存在的高考分数差和不同的录取率。巨大的录取分数差距的存在,成为“高考移民”的巨大动力。这显然是一种教育机会的不均衡,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区域之间的不均衡发展,省域之间、市域之间、县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都要统筹规划,实现均衡发展;二是区域内部学校之间的不均衡发展;三是群体之间的不均衡发展,特别应当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高考移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产生既有教育的内部原因,也有教育的外部原因。从教育内部来看,主要是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所产生的矛盾在高考中的一种集中反映或者说集中体现。这种现象是部分考生为了达到上大学或者上好大学的目的,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和途径,向录取分数线比较低、录取率比较高的省份流动。从教育外部情况来看,主要是个别省份的户籍、学籍制度管理不严,给有些人有了可乘之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不仅包含着宏观层次的国家法律政策的因素,也包含着中观层次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群体之间的教育
资源配置的因素,还包含着微观层次的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等因素。 教育均衡的内涵可以从下面几个层次来理解,从教育资源的配置看,教育的“硬件”设施包括生均教育经费投入、校舍、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等的配置均衡,教育的“软件”包括教师、学校内部管理等的配置均衡;从教育的目标看,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均衡发展、全面发展;从教育的功能看,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在总量和结构上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达到相对的均衡。因此,教育均衡的目标是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是教育均衡的基础和前提。
目前我国实现教育公平的现状是大部分地区已在数量上普及义务教育,达到数量公平,但在质量上并没有实现公平,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由教育。我国目前存在严重的“择校”问题是一种教育严重不公平的表现。以钱或权择校问题等现象也严重影响儿童入学方面的公平。在素质教育改革进程中,结合学校选择制度的实施,可促使多样化的特色学校的发展,有利于使教育满足不同个性的学生充分发展的需要,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家长和学校等多方面人员的教育观念的重要转变,最终有助于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由于经济实力的原因,我国目前全面建立多样化的教育、实施学校选择制度存在一定的困难,只能从局部做起,但这是我国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公平的未来选择之一。
资环学院 魏亚利 1080900030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e4d6936ee06eff9aef80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