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5、伤仲永(答案).doc》,欢迎阅读!
众望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师生共用讲学稿
课题:第5课《伤仲永》
姓名: 班级: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2016.03主备人:李成华审核 【课时安排】3课时(总第7——9
课时)
【学习目标】
1、 能流畅地朗读课文,掌握朗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 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学习重点】
学习寓事于理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一、知识链接
1、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 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 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 《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 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3、 文体资料
本文是一篇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 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二、基础知识
1、 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日扳 _____ 仲永环谒 ______ 于邑人 2、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世枣耕 _________ 未寮识书具 ____________ 借旁近号之 __________ 稍稍寒各其父 _______ 余闻之世久 __________ 从先人还家 __________ 卒之为众人 _________ 今天不受之天 ________ 父号焉 ___________ 日扳仲永环遏于邑人 __________ ; ______ 称前世之闻 _____________ 属于 曾经 给 表示将发议论
名词用作动词,意思以宾客之礼相待语气助词,表停顿 跟随 最后 语气词,放在句首, 对……感到诧异牵、弓I;拜访 相当
然后归类文中的“之”“于”。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 ______ 然众人矣
3、对下面句中的“之”“于 忽啼求之
环谒于邑人 之:
于舅家见之 借旁近与之 之:
贤于材人远矣 余闻之也久 之:
受于人者不至 不能称前时之闻 之:
卒之为众人 之
之:它,指书具,代词。 他, 指仲永,代。 这,指仲永聪慧过人这事,实意,不译,助词。 于:至词 介词。代词。 介词。 比,介词。 U, 从,介词。 4、翻译句子。 在,
^:
予^:予
的,助词。 舒缓语气,
(1)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 其受之天也,贤于才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三、整体感知
1、 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伤”是哀伤、叹惜的意思,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 〃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是作者对人才毁灭所做的挽歌,同时也表明了作者对家庭和社会的不 良风气对人才摧残的谴责。 2、 方仲永五岁作诗能“指物作诗立就",而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 闻;二十岁就“泯然众人矣。
(1)
A、天资聪慧
B、平庸无奇
(2) 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从上面可以看出方仲永的才能是:(
C、日益衰退
)(DC
D、与日俱增 D、不使学
)(2)D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C、邑人奇之 3、 作者为什么对方仲永才能出众的幼时阶段详写呢?
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 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 性。 4、 请用“II ”将议论部分分为两个层次,并归纳出各层的主要内容。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
第一层: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1.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年作诗表现出非凡的才华与天赋。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大不如先前。 第三阶段写成年之后的仲永才能泯灭
2•“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世隶耕”,点明了其家庭背景,也暗示造成他悲剧的深层原因。
3. 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父亲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是贪图小利,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4•“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见教参
5. 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 疑是正确的。 6、 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 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第三课时 【巩固拓展】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 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 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 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 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①属于;②完成;③以宾客之礼相待;④通攀,牵,弓I。 ①世枣耕
②指物作诗立就
③稍稍疾容其父
④日舉仲永环谒于邑人
2、 判断出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B.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 余闻之/也久。
D.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C (应为余闻之也/久)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②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4、 用自己的话说说: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我的理解: 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5、 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我眼中的方父:
是一个贪图小利、目光短浅的人;我最想对他说:一个人的天资再好,没有后天的教育,也是不能成才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df8cfe569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a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