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中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的几个问题

2022-03-22 04:14:1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语文课堂中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的几个问题》,欢迎阅读!
语文课,几个问题,运用,小学,现代


小学语文课堂中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的几个问题

东沟小学 刘云彪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地渗透到各个方面,同时也给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带来了深刻的变化。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资源库建设的日趋成熟,先进的硬件和软件越来越多地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工具。有人还曾提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就能优化课堂教学

但在实际工作中,笔者感觉到,现代信息技术虽然实用,但如果不是合理地使用,那未必就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的甚至反会有碍教学效益的提高。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在听课、评课的过程中,笔者也确实发现了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



问题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目的不明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有针对性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表象,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内化和运用,这是不言之事实。但就现代信息技术本身而言,它充其量仅仅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辅助工具,它并不是语文课的全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其本质是加入了信息技术的语文课,而不应该成为渗透了语文因素的信息课。

曾经听过本校一位教师的“推门课”(即随堂课)教的是四年级《颐和园》这篇课文运用移位观察,按地点变化顺序介绍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这位教师也许是太喜欢这个地方了,从网上下载了一大段介绍颐和园美景的纪录片,在课堂上读一段课文就播放一段录像,录像放完了,课也就上好了。看似热闹非凡,学生兴致盎然,但从语文课的角度来看,字、词、句、篇的落实全无,听、说、读、写的训练皆空,语文课简直成了影视欣赏课。显然,这位教师并没有真正搞明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真实目的。

出现类似的情况,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任务观:教师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使用多媒体,并非真心进行整合实践。也曾看到过这样的现象,有的教师上课一开头就演示媒体,就一个PPT,然后一播到底,直至下课。媒体到底用来干什么的,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也有教师上课前花了很大的精力先做了一个很复杂的课件,结果折腾了一节课,直至下课还没想起来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真是有了课件还不如没有的好。执任务观的教师运用媒体的目的并不是出于自身教学的需要,这样的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地会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媒体的操作上,而对所教的内容、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情况等置于一边。

2.替代论:这类教师仅仅是把现代信息技术看作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板书等)的替代品,追求的仅仅是媒体的快捷与方便,媒体所起到的作用,在他们眼中也仅仅是一种演示的功能。这类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较多地关注自身的需要,即落实自己的教学方案设计,对于学生则更看重训练的量和质,即完成了多少练习,练习的结果怎样,正是由于出发点的偏差,结果往往把整合课上成“电灌课”

3.拿来主义:有个别教师在上课时会拿出一个很有创意的、质量很高的课件,但在教学过程中,却常常会出现自己的教学思路和课件的设计思路不相吻合的现象,甚至到最后该如何结束连自己也搞不明白。问其原因,说是在网上看到有这样一个课件,看看还不错就拿来用了,没想到用到后面就出了问题。不可否认,这类教师本身在信心技术方面具一定的操作能力,也较重视对媒体的运用,但只图方便,奉行拿来主义,却并不深入研究课文,也不深究设计者的意图,能凑合就行,结果是自己也找不着边了。现在在不同的层面上开发的资源丰富了,语文二期课改新教材还专门有配套的课件,上课前查一查,有适用的就用,没有适用的就不用,这一类教师可能还为数不少。



问题二:关注媒体的侧重点不当

从学生的角度为讲,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年级学生则更偏向于形象思维。在一个个的抽象文字面前,低年级小学生难以把文字演变成一个个具体的表象,尤其是一些远离学生生活实践的事物,学生没有相类似的生活经验,可能更难以理解,这些学习内容就成为课堂上的难点,需要教师予以指导、点拨。

其中,有些内容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就能够做到的,比如《我爱三峡》一课,教师利用挂图也许就能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到瞿塘峡的雄伟险峻、巫峡的幽深秀美和西陵峡的凶险,又比如《鸟语》一文,在引导学生想象时,需要教师提供不同鸟类的鸣叫声作为引导,而这也许用个录音机就能解决掉。对于一些相对简单的却必须落到实处的,比如一个个独立的汉字的笔顺、结构安排等,也许教师的板书示范会更有效果。






如果不排除快捷和方便这一因素的话,有些传统的方法也许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当然,也有些内容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所不能做到的,如有一位教师执教一年级的课文《小海马》,这篇课文介绍的是小海马的父母对孩子的爱,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妈妈亲一亲,把我抱给爸爸,爸爸亲一亲,把我抱进他的口袋里……”,在备课时,老师考虑到,学生虽然对父母的爱有着直接的感受,但这生活在海洋中的海马毕竟不是学生所熟悉的内容,海马怎么抱?怎么亲?又怎么放进育儿袋?育儿袋又是怎么样的?……学生对此可能一无所知。如果不理解这些问题,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感悟将无法落到实处。于是这位教师去网上找了许多资料,但发现录像资料与课文所充满情感的表述又相距甚远,如果照搬,反而会让学生觉得作者是在“忽悠”人,于是这位教师就采用了一个折中的方法,选用了录像中的海马的形象,然后运用flash软件对海马父母的抱、亲、放的整个过程进行了加工,制成了一个动画片段,既表现出了整个过程,又表现出了那一段浓浓的亲情。在上课时,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这位老师的操作无疑是正确的。对于类似这样的与学生生活经验积累难以关联的学习内容,运用现代媒体确实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去加以感知和理解。

由此可见,在媒体的使用时,我们所要关注的,更多的应该落实于媒体的实效性,关键要看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化解了难度,是否切实落实了对语言文字的训练,是否真正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了“理解—积累—内化—表达”的学习过程。

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能发现,一部分教师并没有真正弄明白这一点,在课件的制作上,往往会下意识地去关注一些表现形式,比如:明明用静态的画面就能表现的内容,却偏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设计一段动画,似乎不用3DMAX,不用Animator,不用Photoshop就不行;明明一个无声的片段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了,却偏要给它加上并不相符的音效,似乎没有美妙的音响就算不得优秀课件。也有的教师可能因技术水平的限制而难以将课件的技术效果表现得更出彩,于是就在文字上动足了脑筋,或是加上各种自定义动画或是加上各种花花绿绿的图片、花纹,结果看上去是漂亮了,引人眼球了,殊不知,如此画蛇添足的操作,事实上就在无意中转移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注意力,使得那些本身就比较抽象、枯燥的文字,相形之下就更失去了吸引力。原本上语文课就是为了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结果用上了媒体之后,反而使学生难以静下心来去细细体味包涵于文字之中的浓浓的情感,难以感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所在,这显然不是运用多媒体的本意。



问题三:对学习主体的关注不足

教师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些都是我们一线教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但面对着现代信息技术,我们真正的做法与我们的口号之间显然还存在着一些差距:

1.对于语文而言,小学生所需要的是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最佳的选择是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网络技术正好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但事实上,很多教师并没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更大的范围中去思考如何真正把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概念,仅仅把现代信息技术看作是一台多媒体设备,甚至仅仅是一个小小的课件。教师视野和认知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和活动范围,学生因此也会在教师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改变自已的认知方式,把目光局限于那一个个具体的事例之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当然,对于这种现象,有些也是出于无奈。比如现在的资源库建设还不够完善,从内容上来看针对教师的多而适合于学生的少;有的是由于地域的限制,在我农村地区,家长对现代信息技术并不了解的不是少数;也有的是家长出于一种担忧,担心孩子一旦接触了电脑网络界会沉溺于其中而持反对态度……原因可能更多,但笔者认为,所有这一切,都不能成为教师不关注学生的理由。

2.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的技能技巧都是在大量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但从课件制作的本身来看,大部分教师都习惯性地采用单课设计得模式,往往更多地关注到教学内容本身,却忽视了能力训练上的连续性,即使是同一单元的内容,也鲜有系统的整体考虑,能力训练点分得散乱而无序,这对于学生的能力形成显然是不利的。

3.从课件设计的本身而言,由于教师更多地是针对具体内容,而不是在一个大环境中操作,属于一种较低层次的运用,因此设计出来的课件往往着眼点很小,预设性相对较强,甚至有学生先回答了后面一个问题,也必须要等到有人回答了前面的问题教师才能把先前的答案一起演示出来。对于这样的课件,教师操作起来很方便,通常是一键到底,但这样的处理显然是更多地顾及了教师的意愿,却压根没有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怎样的反应。而一旦学生的表现与教师的预设发生冲突,教师很难对现有的课件进行及时的调整,如此,在师生间就难以针对某个具体话题形成良好互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就会大受限制。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表象、突破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语文训练的效率,其所体现出来的优势是毋庸质疑的,但在具体






的操作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到它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真正从语文学科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cdcc86a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ed.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