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通论

2022-04-08 16:25:1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考古学通论》,欢迎阅读!
通论,考古学
新石器时代晚期(仰韶文化和仰韶时代)

典型文化

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 大汶口文化早中期 河姆渡文化 大溪文化 红山文化 一、仰韶文化 1.概况

1)仰韶遗址:

1921年安特生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首次发掘,并提出“仰韶文化。撰写《中华远古之文化(刊登在1923年《地质汇报》第5号第1册)

安特生主持在仰韶村遗址的发掘,是中国第一次以学术研究为目的的正式发掘,对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建立和中国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发展,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1951年,社科院考古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1961年,国保单位。 19801981年又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发掘。 1994年,国博与英美日共同发掘附近的班村。 -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度24米。 2)范围与年代:

-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地区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横跨黄河上中游各省。 -遗址数千,许多经过重点发掘,是研究最为充分的文化之一。

5000BC2600BC,跨越了新石器晚期(50003500BC)和铜石并用时代早期35002600BC)两大阶段。 3)典型遗址与类型

50年代,将仰韶文化分为半坡类型(西安)和庙底沟类型(陕县) -随着典型遗址的增多,现主要有半坡、史家(渭南)、后岗(安阳)、庙底沟、王湾(洛阳)、西水坡(濮阳)、大河村(郑州)、下王岗(淅川)、大司空村(安阳)等几种主要类型。

2.前期(新石器时代晚期) 以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为代表。

-半坡类型以西安半坡遗址的早期遗存为代表,集中分布在渭水中下游地区,型遗址还有秦安大地湾、临潼姜寨、华县元君庙、华阴横阵村、渭南史家等。 -庙底沟类型因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而得名,分布在晋南豫西,范围较半坡为大,典型遗址还有宝鸡福临堡、扶风案板村、华县泉护村、山西芮城西王村、夏县西阴村、甘肃秦安大地湾。 1生产工具与经济

-大量使用石、骨、陶器生产工具。应是以农业为主、兼有采集、捕鱼的经济态。

主要农作物是粟,还有黍和水稻,发现大量的粮食遗存(粟壳、白菜子等)半坡遗址F38的小陶罐内贮藏着芥菜或白菜籽。

从各处遗址发掘出土的榛子、栗子、松子、 朴树子和螺狮等遗存。


-发现家畜(猪、狗、鸡、黄牛);北首岭遗址1座墓中随葬的陶罐内装有两只完整的鸡骨架,可能是当时人们用自己饲养的家禽烹制的一道美味。 2)生活用具:

-以陶器为主。普遍有陶窑,红陶多,彩陶发达,以黑彩为主,少量红彩。 -半坡类型流行几何纹样和仿生动物纹样; 庙底沟类型流行圆点、勾叶、三角和鸟纹;

后岗类型则仅有简单的几何形红彩。有的陶器上有刻划符号。

-夹砂陶多为炊器,泥质陶多为饮食器。典型器物有瓶、罐、瓮、钵、盆等,尤以小口尖底瓶最具特色。 3)聚落和房屋建筑 -已发现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秦安大地湾几处较完整的环壕聚落。 -均有成组的房子,分大中小,门向中央,为向心式。已有规划,几级社会组织。 -房子一般方形或圆形半地穴式,有门道和灶坑。 -具有凝聚、向心,具有所谓氏族社会的特点。 4)埋葬习俗:

-流行合葬,为多人二次葬,也有一次葬。较著名的墓地如华县元君庙、渭南史家、华阴横阵遗址。

-一般长方形竖穴土坑,仰身直肢。婴儿施行瓮棺葬。 -随葬品包括陶、石器,有实用器和装饰品。 -总体上贫富分化不明显。 3.后期(铜石并用早期)

铜石并用时代:使用红铜工具,但主要的工具仍然是石器,属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过渡期。又分半坡晚期类型和庙底沟二期类型两个时期。

1生产工具:陶工具少用,石器多且磨制精致,代表性工具有石铲、石斧、石镰,农业又有所发展。 2)生活用具

-以陶器为主。陶窑开始封顶,红陶减少而灰、黑陶增加,彩陶减少。 -代表性器型:凿形足鼎、小口瓮、镂空豆等。

3)墓葬:多单人葬,很少见随葬品。婴儿葬具非专用品而多实用器,且形式多样而不固定,扣合而成。 3)聚落:

4)-房子较分散,不向心,出现分间房。每间房的功能不同,可能家族的独立性加强。

5)-方形地面式建筑增多。

6)-出现中心聚落(如秦安大地湾)和最早期的“城”(郑州西山)

7)—西山发现的城址平面近圆形,尚保存有高3米,宽5-8米的残垣,城外环绕着宽57.5米,深4米的壕沟,城墙采用版筑法夯筑而成。,延续使用的时间是距今53004800年。 二、大汶口文化

中国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而得名。年代为公元4300~前2500年。

1、分布范围与重要遗址: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及江苏省、安徽省的淮北地区。代表遗址有山东泰安大汶口、曲阜西夏侯、邹县野店、兖州王因、江苏省邳县刘林、大墩子等十多处,多为墓地。


2经济生活 :大汶口文化的农业生产,以种植粟为主。居民饲养猪、狗等家畜,也从事渔猎和采集。 3、陶器与“陶文”:制陶业较发达,小型陶器开始用轮制法生产。陶器有彩陶、黑陶、灰陶等,以三足器、圈足器和平底器较多,也有圜底器, 主要有鼎、豆、觚形杯、壶、高柄杯和鬶等。在山东莒县凌阳河、大朱村、诸城前寨、安徽蒙城尉迟寺等遗址中,发现刻在陶尊上的陶文,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象形文字 4.居民习俗 当时居民中盛行枕骨人工变形和青春期拔除一对侧上门齿,有的长期口含小石球或陶球,造成颌骨内缩变形。还流行在死者腰部放穿孔龟甲,死者手握獐牙或獐牙钩形器。这些习俗为中国其他史前文化所罕见。文化居民的种族,一般认为是中国古代的东夷族。

5.墓葬与社会:大汶口墓地中,大、中、小墓差别极大。大墓不但规模大,且常有木椁葬具,随葬品丰富精美,如有洁净的白陶、乌黑而略带光泽的黑陶和优雅的彩陶,还有玉器、石器、象牙器、骨器等。小墓墓坑窄小,有的仅随葬1件陶鼎或再加1件獐牙。大小墓的鲜明对比,表明私有制产生,已出现贫富分化。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c94bb1a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dd.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