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汉字的演变》,欢迎阅读!
汉字的演变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它是上古时代由汉族人所发明并作改进的一种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之后出现金文,然后到秦朝的小篆、隶书,发展至汉朝才被取名为“汉字”,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楷书。
人类社会之初,生产力极其低下,出于生存的需要,人们不得不联合起来,采用原始、简陋的生产工具,同大自然作斗争。在斗争中,为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语言诞生了。但语言一瞬即逝,它即不能保存,也无法传到较远一点的地方去,而某些需要保留和传播到较远地方去的信息,单靠人的大脑的记忆是不行的。于是,原始的记事方法──“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应运而生了。但是相传黄帝统一华夏之后,感到用结绳的方法记事,满足不了要求,就命仓颉想办法造字。也有人说从古音看“创”与“仓”,“契”与“颉”音近,仓颉也许就是“创契”的意思,所谓“仓颉”就是后人对创造文字者的追称。但不管哪一个正确,它都透露出一个结论:汉字的起源时代是黄帝时代,此时汉字还未形成,它是原始的图画,是一种表意符号。
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表意符号”演变成了比较定型的“甲骨文”。这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它是一种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上和乌龟的龟板上的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这些龟板上的文字,最先是用来起占卜吉凶的作用,古代的人认为把有关于疾病、梦境、狩猎、天时等一些疑问刻在龟板上,然后用火来烤烙这些龟板和动物的骨头,其产生的裂缝,占卜者可以根据这些裂缝的形状和走向来判断所占之事的吉凶。这就是“甲骨文”,现代汉字的祖先。至今为止发现的“甲骨文”有五千多种。而可以解读的有一千多个。
西周时期,青铜器被大量使用。被刻在青铜的钟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金文”。相传是周宣王时期太史所创写。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的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封建割据,诸侯王四分五裂各自为政导致各地的文字也不尽相同。一直到了秦朝。秦始皇一统中国。才把文字统一起来。宰相李斯对当时的文字进行收集整理,然后进行删繁就简、美化加工后,这种统一后的文字被称为“小篆”,亦称为“秦篆”。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阅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
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着的变化是从婉曲的钱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角变成有角。一般人认为隶书是指有波磔的、一横一捺都拖着像刻刀一样的长长尾巴的隶书,这只是其中的一种。隶书主要有秦隶和汉隶,秦隶是隶书的早期形式;汉隶则为隶书之成熟字体。通常所说的隶书是指汉隶中的八分而言,八分是在秦隶之后,渐生波磔。隶书发展到八分,已经是姿致成熟。隶书因其字较方正、厚实,故带有刚正不阿的严肃感
汉朝时期隶书十分盛行。隶书书写起来轻松自如,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吴伯陶先生曾说:“小篆还保存了象形字的遗意,画其成物随体诘屈;隶书就更进了一步,用笔画符号破坏了象形字的结腹,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他又说:“小篆和隶书实际上是两个系统,标志着汉字发展的两大阶段。小篆是
象形体古文字的结束,隶书是改象形为笔画化的新文字的开始。我们判断某种字体是否隶书,就要首先看它是否出现有破坏篆书结构失掉象形原意之处。”
汉朝流行“汉隶”的同时,“楷书”正在萌芽阶段。到魏晋南北朝的时期已经很盛行,晋代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楷书的真正创始人,同时吸取了篆书圆转笔画,也保留了隶书的方正平直,使汉字的结构大体的固定了下来。当时被称之为——“真书”,后人因为以这种字体作为学习书法的楷模,即改称之为——“楷书”。楷书有一种稳重而宁静的感觉,文字也因个人书写的方式、性格之异而有不同的风格。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且为世人所喜爱。
“草书”的起源始自汉初,由于楷书的工整,为了书写快捷的需要,和书者为了抒发自己的胸臆,寄情于笔端的创造,产生了一种流动顺畅,一气呵成,极具有韵律和艺术感染力的字体——“草书”。
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就是“行书”,行书没有楷书那样规范严肃,也没有草书那样奔放和难以识别,而是优雅欢畅的运笔,字体书写灵活贯通。书写者可以自由运用,自由发挥,是最受大众喜欢最常用的一种字体。
汉字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大瑰宝,它记录和传承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去了解它、运用它、传承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bf0ccccad02de80d5d84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