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精品教案_12

2022-08-30 11:10:1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精品教案_12》,欢迎阅读!
受降,古诗词,诵读,上册,课外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阅读古诗,体会诗歌意境。

2. 反复阅读古诗,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意境。 3. 背诵古诗,体味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把握诗歌节奏、韵律、意境。 2. 体味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意境,了解作者情感。 学情分析:

年级学生由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学习古诗词方面还停留在小学阶段---------背了古诗再背译文,单纯为了背诵而背诵,从不去思考领悟诗词中蕴含的意境。而且,这些学生口中吟出来的古诗词可以用惨不忍“听”来形容:节奏混乱、韵律不显,真叫一个杂乱无章。为此,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对学生语感的训练和培养;其次要重点指导学生对作者、诗词全文的理解;最后逐步引导其体会诗词所蕴含的意境。所以本课的教学我决定采用三步法进行。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方法: 三步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介绍作者: 李益(748-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中唐时期著名诗人。大历四年(769)进士及第后,仕途并不畅达。后来入渭北节度使臧希让、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等人幕府,在西北边地生活了好多年,所以他的边塞诗是有生活体验之作。他在录自己的从军诗赠左补阙卢景亮的《自序》中说:“从事十八载,五在兵间,故为文多军旅之思。”他的边塞诗,慷慨悲凉,又带有些许伤感情绪,真切感人。

2. 介绍本诗:

李益的七绝,后人评价很高。刘禹锡有“边月空悲芦管秋”就是指《夜上受降城闻笛》唐诗往事》说这首诗在当时被度曲入画,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明胡应麟《诗薮·内编》说:“七言绝,开元之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

3. 解释词义:

受降城:有两种说法,一是唐朝名将张仁愿为防西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二是公646(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投降,“受降城”之名由此而来。 回乐峰:两种说法,一种是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指当地山峰。另一种说法指回乐峰应为“回乐烽”,是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 :乐器名,这里指笛。 人:戍边的将士。


尽:全。 一、指导朗读:

1、节奏划分的方法:

A、四言诗,按意义或节奏可划分为“二二”如:人生\几何,去日\苦多。

B、五言诗,按意义可划分为“二三”如:一去\二三里。按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一”如:大\孤烟\直。或“二一二”如:举头\\明月,低头\\故乡。

C、七言诗,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如:两岸青山\相对出。按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二一”或“二二三”如: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可以划分为“二二一二”如:羌笛\何须\\杨柳;人生\自古\\无死。 2、试给本诗划分节奏: 方法一: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芦管, 一夜\征人\\望乡。 方法二:

回乐\峰前\\似雪,受降\城外\\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方法三:

回乐峰前\\似雪,受降城外\\如霜。 不知何处\\芦管,一夜征人\\望乡。 学生尝试划分节奏,并初试朗读。 2、播放媒体文件,指导朗读:

活动一:播放配乐朗诵,学生认真听读;

活动二:播放配乐朗诵,学生跟读(模仿音频文件中的语气、语速、语调进行) 活动三:停止播放媒体文件,学生自主练习朗诵(时间五分钟) 活动四:全班集体朗诵

活动说明:设计该活动旨在培养训练学生朗诵古诗词的语感。 二、指导品析:

讲解一:品析题目《夜上受降城闻笛》 “夜上受降城闻笛”“夜”交代了上受降城的时间,为诗中出现的“月”张目;“闻笛”则暗含“不知何处吹芦管”之意。 讲解二:品析前两句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沙”和“月”“霜”与“雪”都建立在“月”的基础上,在月光下才会出现“沙似雪”和“月如霜”的景色,而此景又给人带来凄凉、幽怨的感受;而古人对月似乎有一种独特的情怀,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古诗词里有“月”字或有“月”的意思?(学生各自回忆学过或积累的古诗词) 提问:这些古诗词中的“月”都有什么共同意思? 明确:都有思念、思家盼望团圆意思。

所以,月光下回乐峰前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月色有如深秋白霜,这些寒气袭人的景物正好触动诗人孤苦凄凉的心境。全诗感情基调在此蓄势待发却又隐而不发,只差一个合适的契机来引发全诗的情感高潮。 讲解三:品析后两句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吹芦管”可以理解为卢笛声,就是卢笛声成了引发全诗情感高潮的契机,从而导致了戍边将士“尽望乡”。本诗秒就妙在诗人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行为展示其心理,写尽了“征人”的不尽乡愁。


三、指导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题中的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远望回乐城东面数十里的丘陵上,立着一排烽火台。

丘陵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而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

整体来说,这首诗语言优美,节奏平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诗意婉曲深远,让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因而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四、课堂小结:

本诗是一首描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情感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作者在这首诗里先描绘渲染月下之景,体现出人物的典型感受;再描绘月下之声引发全诗情感高潮,唤起征人的望乡之情。本诗构思精巧,融情于景。全诗没有一句思乡语却又句句思乡情,妙!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夜上受降城闻笛》

2. 赏析“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这两句。 板书设计

夜上受降城闻笛

沙似雪 凄凉 所见之景

月如霜 愁苦

所闻之声 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b47bada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d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