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聪明山赵王陵初探》,欢迎阅读!
聪明山赵王陵初探
有民谣道:“赵王七十二陵台,都在紫山怀,就是不知哪里埋”。传说与历史遗存让人扑朔迷离,赵王陵倒底有几座,一直是千古之谜。
古赵王国历经数代,而王陵至今仅发现五座,位于墓群北侧的三座小山突兀而起,是丘陵?是王陵?让人生疑。最出名的当属聪明山,聪明山位于邯郸市永年县临洺关镇石北口村西,“聪山蕴秀”久负盛名,千百年来,聪明山香火鼎盛,朝圣者络绎不绝。当您用特定的思维去分析她时,也许会与笔者一样发出惊奇……
一、聪山定位——“风水”逆推说“宝地”
古代历朝帝王都想江山永固,并看风选水定葬地,然而,谁也没能阻止住朝代的变迁,使“家天下”永恒。关于风水的一些迷信虽不足为信,但毕竟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在华夏的历史长河中存在过,甚至在帝王将相的思想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我们不妨用辩证的观点,利用一些“风水学”原理逆向推测古人的心理,来判断一些可能存在的现象。
聪明山,也称聪山、明山,位于永年县西部,距今县城临洺关不足五公里。站在聪明山顶,环山北而望,可见洺河之水自西南而来,在明山之阴至北石口村的北部形成内弧,而后,臂弯一伸,向东逝去。聪明山东南连朱山;西南临红山;正南望紫山。“朱”“红”同色,“双红托紫”应“含祥纳瑞”之兆,且向南地势渐升,聪明山之地正和坐空朝实之说(风水上讲,后有盆谷涵养脉气前方地势渐升,必为宝地)。且山南还有一沟相围,更得“玉带缠腰”之讲(而该沟恰恰就叫玉带沟,似乎名出有因),这样好的“风水宝地”恐怕不应被帝王放过,而山下的山神庙叫“昭惠王祠”,这似乎也在提示着什么。
据《史记·赵世家》载,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邯郸,其王侯贵族多葬于紫山东麓。当时宗法制度规定:墓地的辈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四、六世居左,称昭;三、五、七世居右,称穆。现在位于紫山之东南“穆”位的有三座赵王陵墓(在邯郸县境内)已被确认。而位于“昭”位的赵王陵墓岂今只发现两座(位于永年县境的温窑村西、北的两座陵台已被确认为赵王陵墓),按理推,在此位置还应有其他王陵存在。已被确认的五座赵王陵均是以自然小山为基筑成,聪明山难道不会被赵王选中?赵惠文王为赵敬侯六世孙,理应葬于“昭”位,而恰巧位于“昭”位的聪明山之山神为“昭惠王”,“昭惠王祠”即是“赵惠文王庙”大有可能。而且历代在明山一带寻宝人不断,似乎也为之提供了隐证。
二、透视遗存——力图一斑窥全貌
唐《聪明山碑记》云:“聪明山之神,盖俶落上古,不知其所自兴也”。聪明山神昭惠王何许人也,一直是千古之谜。
聪明山北一河(洺河)之隔便是古易阳城遗址,至今城基轮廓依稀可辨。据载,易阳城古即赵都邯郸之陪都,古阳城的紫金城地也叫吴娃宫。因赵武灵王为避后宫之乱,而将爱姬吴娃安置陪都而得名。据《史记·赵世家》载:“主父(赵武灵王)初以长子章为太子,后得吴娃,爱之,为不出者数岁,生子何(赵惠文王),乃废太子章而立何为王。”赵惠文王生在古易阳城,长在聪明山下,自然很容易发现聪明山这片“好风水”,如果将之定为自己的未来“去处”自在情理之中。如果真的如此,祠庙自然就是“昭惠王祠”。他以山为陵且命以“聪明”二字,则更是他“聪明”之举。他告诉人们“彰显祸淫之谓聪,降祥毓物之谓明”(出自唐《聪
明山碑记》)。这与我们对“聪明”二字的认识相差甚远。初创者为什么要“混淆视听”呢?我们不妨再从另个角度去分析一下——身为赵敬侯六世孙的惠文王应葬于“昭”位,“昭”即“圣闻周达”,与“聪明”之义相通(《史记·商君列传》载:“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反听”的意思是“听之于耳,虑之于心”;“内视”的含义是“在内心进行反省、考虑”)。更为精妙的是,赵惠文王超越常人思维,大胆将有“明显”之意的“昭”字公然于众,将祠庙命以“昭惠王”,将陵丘命为“聪明山”。他大胆利用人们的逆返心理,以其“昭昭”使人“昏昏”,明明告诉大家“这就是赵惠文王陵”,却使自作聪明的人们反被“聪明”所误,以致千百年来不识“聪山”真面目。
三、民间传说——千年音信一线牵
传说,作为一种特殊的记述方式,往往可使人跨越时空,听到远古音信,甚至透过那层神迷雾纱,从主观意象中找到一些客观存在。
据说,春秋战国时期,聪明山西部是一汪水泊——澄湖。当时,艋艟摇曳,渔歌唱晚,一派湖光山色。赵武灵王曾多次率文武百官,乘船游于湖中,尽享秀丽风光。赵王还在湖边大兴土木,兴建陪都。由此可知,赵武灵王时期,澄湖依在。而后来,又是什么原因泄湖成河了呢?这还要从风水上讲。古时洺河称作“易水”,“易”即导也,内含变化之意,取名为“易”则有改湖之嫌。更何况“易”与明山的“明”字音分义和,同为“日月”组合,只不过有纵横阴阳之别,“明山”“易水”交汇处必为风水宝地。按此理推断,赵王为保一脉风水,劈湖泄水大有可能。而傎得一提的是赵王墓群恰在赵王城与陪都易阳之间,这就不能不使人想到,赵王“以建陪都之名,行修陵墓之实”。泄湖后,水顺流而去,形成洺河,截断了明山脚下南北来往行路,而于东10华里处设关(即现在的永年县城——临洺关)修道,保住了这一秘密。再有关于通头村(聪明山东北约2公里处)的传说也可证实这一推理:赵惠文王在湖边游玩时将佩带之剑掉入水内,通透湖堤寻剑,造成湖水泄流。而在决口处建庄就叫“通透”,后改为通头。这也似乎隐含着赵惠文王的泄湖之举是有预谋的。聪明山至紫山一带,至今仍然流传着民谣:“赵王七十二陵台,都在紫山怀,不知赵王哪里埋。”这似乎也在诉说着赵王隐陵的存在。现在的“紫山怀”(聪明山及其以南一带)已有5座赵王陵墓被确定,其中位于“穆”位的3座,而位于“昭”位的仅仅温窑陵台两座,按理推还有其它王陵在聪明山一带,而赵惠文王陵就在此列。赵惠文王在聪明山一带,正是赵国的鼎盛时期,当然他墓中的财富最多。这又与当地民谣:“打开赵王墓,六郡都能富”的说法正好吻合。还有“不落无宝之地”的凤凰曾落聪明山的传说与民谣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暗示山下有宝。试想,如果聪明山确是赵惠文王陵,那么他在修造陵墓的时候,肯定动用大量工匠,而这些工匠在知道“有去无回”的情况下,必然想尽办法将一些消息告诉亲人,工匠或其亲人即使知道这一消息,可是又怕泄露王家机密而招至杀身之祸,便将王陵的真象用“有宝”的传说变相地传播开来。按此理逆推,流传至今的传说又反证了赵王隐陵的存在。聪明山很可能就是赵王陵。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巧合之事,并非鲜见。聪明山到底是否赵王陵尚需进一步考证。是非虚实还待专家明鉴,探索古赵历史,挖掘聪明山文化乃笔者所愿。
参考文献: [1]《史记·赵世家》 《聪明山碑记》 《史记·商君列传》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aab8ffd87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