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从众效应的成因及对策》,欢迎阅读!
浅析从众效应的成因及对策
摘要:从众属于心理学范畴,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从众心理倾向。一直以来,人们对从众效应的评价褒贬不一,教师研究从众效应及成因,有助于更好地利用从众效应的积极影响,防止消极作用。 关键词:从众效应 成因 对策
从众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其本身并无好坏之分,既可以产生积极的正效应,又可以产生消极的负效应,主要取决于在什么问题及场合上产生从众行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想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发挥从众行为的正效应而有效规避其负效应的影响,就必须对从众效应产生的原因和功能作深入的研究。 一、从众效应的影响因素 1.群体因素
(1)群体成员的一致性越高,个体面临的群体压力越大,个体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按照社会比较理论的说法,在情景不确定时,个体选择与多数人的行为一致,是为了寻找较为可靠的参照系统。
(2)群体的凝聚力越大,对个体的吸引力越强,个体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任何群体均有维持一致性的倾向和对偏离的惩罚制度,对那些与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群体就接纳、喜欢和优待,对背离者倾向于厌恶、拒绝和制裁。
(3)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个体产生从众行为的可能性随群体规模的增加而上升。
2.个体人格因素
(1)个体的自我评价越高,从众行为越少;个体的自我评价越低,从众行为越容易发生。
(2)个体独立性较强的,较少从众;个体依赖性较高的,容易从众。 3.情景的明确性
情景明确,判断事物的客观标准清晰,从众行为会减少;情景模糊,个体对自身判断的肯定程度降低,从众的可能性会增加。 4.性别、智力等因素对从众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从众效应对教育工作者的启示
学生常常会因为害怕受惩罚、被孤立,碍于情面和受性格等因素的影响,在特定场合表现出假从众行为。教师(特别是学生管理者)要做有心人,用心管理,细心观察,注意风平浪静的湖面下可能涌动的“暗流”,在日常教学与管理中将问题巧妙地加以解决,做到防微杜渐。
1.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增加集体荣誉感与凝聚力。民主、和谐的班级氛围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归属感与情感的认同,有助于学生团队意识的形成和对团队的信任与依赖,并自觉遵守班级纪律,积极维护集体形象与荣誉。辅导员要树立积极的舆论导向,举行各类有意义的活动,以增强班级凝聚力。
2.加强班级制度建设。要确立“比、学、赶、超”的班风、“勤学苦练”的学风、“作弊可耻”的考风,对班干部和各类荣誉称号评选要做到公平、公正。在一开始就要树立“制度管理”的理念,让每个学生都对班级制度心怀敬畏之心,用制度规范学生的言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对违纪学生干部要严加处理以进一步确立制度的权威地位。狠抓“三风建设”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将每个学生的注意力都引导到学习上来,这样才能使班级工作事半功倍。
3.立典型、树榜样,发挥好班干部的积极带头作用。要抓好班级干部队伍建
设,班干部是班级各项工作的“领头羊”,要通过民主公开的形式选出,要明确各自的分工、任务与职责,给予适当的权利,并通过各项活动树立他们在班级中的威望,以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4.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思想决定未来,大学生要在大学阶段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建立自己科学的道德评价体系,具备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自信品质。自信的人较不自信的人往往更不容易从众,它不同于自负,更不是指不听别人建议的刚愎自用,它源于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分析。自信是性格特点,更是一种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
6.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避免盲从。盲从源于无知,更因为缺乏独立思维能力,才出现了“耳朵根软”的现象。老师在教学中不应该只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的灌输,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意识和判断力,教会学生批判性地学习文化知识,拥有良好的自我观念。
总之,我们要对从众效应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了解其产生的原因,有效利用它的正效应,规避它的负效应,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基础知识》.民族出版社,2011,6。
[2]刘维良《教师心理健康百问百答》.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3]徐世贵《新教师教育教学技能指导》.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11。 [4]叶澜《教育学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7。
[5]张德伟《教师校本研究与专业成长》.北京出版社,2004。 [6]刘志军《课堂评价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a7723ae84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