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

2022-04-27 22:15:2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游褒禅山记》,欢迎阅读!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高一语文 林艳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作者。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课文。 2学习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背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作者深思慎取”“尽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借鉴意义。 重点、难点

掌握词类活用。

因事说理的游记——思想的深刻,艺术手法的独特。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西湖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 这类文章有何特点?

明确:叙事写景,抒情感怀 。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区别?(板书课题:《游褒禅山记》)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断句读。

2、学生自渎课文,尽量熟练,并借助注解,利用工具书,扫清语言障碍。 提示: 1)学生的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问可作好记载,教师巡回解答。 2)指导学生像上一课一样作好文言语言的积累。板书随机。 3、掌握大意(多媒体板书)

讨论、明确:本文先写未尽兴的游山经历(12段), 然后由此引发议论(34段),第五段是游记的结尾。 (三)品读课文 1 研读第一段。

学生齐读第一段,然后教师范背第一段,学生如果还有读不准的字音要记好笔记。同时思考:介绍“褒禅山”的语句有哪些?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和仆碑上的文字

明确:第一问比较简单,只是提示学生背诵的层次。第二问要提示学生寻找文中相照应的地方。 原因: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伏笔。 引领学生按层次背诵此段。 2 研读第二段。

先点名诵读第而2(有基础的学生)然后齐读,再后教师领背。思考:此段中介绍了前后两洞,你认为着重介绍的哪一部分?为什么? 讨论,明确: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的特点以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因为本段着重写游洞而不着重写景,况且只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由此可看出,文章不重在记游,而只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只是为后文的议论作准备的。那么,游洞后,作者有什么感受呢?

“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

学生小声再诵读课文,争取当堂背诵。


3、研读第三、四段。

1)齐读第三段,强调“而无物以相之”中的“相”读作xiàng ,思考: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主要写游山的心得。具体内容分五层意思: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心得是什么?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回答。 明确:这一段承接第二段游山未尽兴的事件引发的议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就能成功吗?在文段中继续寻找答案。(略)

归纳起来,作者揭示了成功的条件就是 “志”、“力”、“物”,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2)教师背诵第四段,由于句子较长,强调句读,便于理解。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作者认为现实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何可胜道也哉”)

由此讨论: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请举例证明。

学生畅所欲言,估计说的更多的使广告招牌、报章杂志上出现的。(略) 提问: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作者从仆碑发生联想,指出对待传闻应该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

3 4两段都是由生活中具体的小事阐明了悟出人生哲理,表现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4、教师背、学生读最后一段,尽量慢一些,强调“父”字读作“ fû”学习游记写法的结尾,再如《醉翁亭记》的结尾也是这样。

5、学生再读课文,同方交换检查背诵,并检查默写。 6、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编写结构提纲。 (四)相关资料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现江西省临川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时代背景资料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板书:

《游褒禅山记》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强调词类活用。(学生完成) 1 2段(记叙)游山的经过。 34段(议论)游山的心得:


成功的条件—— “志”、“力”、“物”,关键是“志” 一、 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二、 解读大纲:诵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的名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 三、 (一)导语“温故而知新”。

一、问题探讨:

1、一般游记怎么写?本文怎么写?

游记是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它通过描写记叙旅游过程中的见闻,如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表达作者的真实情感。主要有定点换景、定景换点和移步换景等写法。 本文以什么为主?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 有记叙吗?有。 哪些是记叙?

第一段紧扣题目,说明褒禅山命名的由来,辨释花山华实的误读。景物由禅院到华山洞,再到仆碑,反映了游览的行踪。

第二段全是记游,先略述前洞、后洞概况,突出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前洞平旷,游者众;后洞好游者不能穷然后详写游后洞经历。

第一段为什么要写考证山名由来?

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为归依,内容上环环相扣,为后文(第四段)议论埋下伏笔。 第二段游览后洞,写了哪些美景?没写什么美景。 重点写什么?

半途听了倦怠者的话怕火把烧尽,退出洞来,后悔万分。 为什么这样写?引出下文(第三段)议论。

2、在第三段中作者集中抒发了自己未能深入后洞的感想和体会,主要围绕哪三个字展开? 志、力、物

讨论:结合课文,三者之间,你认为哪一点最重要?为什么?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尽吾志的理解。

首先要有自己的志向。因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非有志者不能至 作者认为人应该立下什么志向?要看到险远之处的奇景异观——远大的志向。 为什么的前面用来修饰?

强调志向对于自身的重要性,只有有自己的志向,才能不人云亦云,随以怠,才能愈深愈进。 你觉得凤姐”“芙蓉姐”“小月月”“我爸是李刚等有作者认为的吗?旭日阳刚组合呢? 其次要尽自己的志向。

是什么概念?竭尽,毫无保留。 尽志其实就是尽什么?

尽力,尽物。竭尽全力,竭尽一切有利条件。

竭尽全力意味着什么?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没有手,学会用脚弹钢琴;不能动,学会用脑来思考;父亲瘫痪,母亲跑路,天真少儿苦撑家的幸福; 听不见全世界的声音,就让全世界听见你的声音;看不到世界,就让世界看到你 你有相助的吗?

每个人都有。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陪伴一生的母爱、友情、鼓励、期盼、爱心……其他精神力量。竭尽一切有利条件,意味着让母爱点燃前行的动力,让期盼成为奋起抗争的勇气,把激励看做冲锋陷阵的号角,把爱心当做决战沙场的擂鼓……

3、齐读三、四段,再次感悟”“”“三者的含义和关系 4、尝试背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a0f6a41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0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