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无意写诗”与诗

2022-04-01 14:10:3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陶渊明的“无意写诗”与诗》,欢迎阅读!
陶渊明,写诗,无意
陶渊明的无意写诗与诗

摘要:陶渊明的诗在诗歌历史发展中,是一个独特而重要的部分。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他诗歌中所表现的自然,个人的洒脱,性格中的忘我,看似无意无华,实则无意中蕴含着诗人的坚守、理想、超脱和自然,于无意写诗成就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关键词:无意 坚守 自然

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隐士,他那种热爱自然的本性、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质朴淡远的诗品皆为古今称颂。苏轼曾对陶渊明有过评价,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表达出陶渊明诗歌的很多特点,看似无,实则有;看似无华,实则有意;看似无为,实则有道,在无意写诗中,孕育其人生志趣和追求。

陶渊明田园诗中那种舒适淡永的特点,确实是发自内心的,他对田园之爱于字里行间真切流出,给人以丰富的回味无穷的感染。元代陈绎真评论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时说:陶渊明心存忠义,心处闲逸,情真景真,几于《十九首》矣。(《诗谱》)这段话点名了陶渊明田园诗所写的事均出自他的真情实感,自然美妙。

陶渊明田园诗的质朴自然抒情,是和诗的内容相关联的,质朴来自贫困寒微的生活境遇,清净自然淡永是傲视腐败罪恶社会和崇尚自由人生品格的体现。 一、于无为中而有坚守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官宦家庭,虽有济苍生的远大抱负,也担任过几任小官,但受制于当时的社会制度,他清高耿介、淳朴善良、反感于政治腐败和官场斗争,其耿介孤傲的个人秉性与官场的习气格格不入,选择政治上的无为,才能达到人性的清明。于是迫于世俗的无奈和内心的追求与向往,陶渊明走向了归田的道路,从此归隐于山水之间。《归园田居》就是这个时期写下的优秀诗篇,在《归园田居》一诗中,作者将官场比作尘网,生动描绘出官场的生活既拘束又黑暗。自从解甲归田之后,诗人非常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纵情于大自然的怀抱,渴望没有官场纷扰的生活。

二、于无念中而有追求

诗的生命是情感,陶渊明的田园诗有对田园宁静恬淡乡间生活的写照: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对他亲躬陇亩则更是自然朴实的抒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农村生活环境较之官场雷同毁异,物恶其上的喧嚣倾轧,更使诗人深感田园生活的清静闲适。

在田园劳作中,他也切实找到了和劳动人民话桑麻的共同语言: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其二)仕途痛苦反复使他清醒地看到官场生涯和他性本爱丘山的心性是不相容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清人温汝能有言:陶诗多真趣。(《陶诗汇评》) 三、以无序而建构

中国诗话历来注重作品神韵的探讨。有的评论家将诗歌分为含蓄不尽、意在言外与尽吐胸臆、透彻明晰两类。持之衡量陶渊明的诗歌,似乎介于这两大类之间。它明白易懂而又不流于一览无余,全是一片自然真趣;谁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它,而谁都不能一下子全部把握它。因为他既率真又深沉,既平淡又华美,正所谓明晰而又高远。就如同袒露在人们眼前的大自然一样,谁都能够欣赏它的真美,而又不能彻底认识它的真美。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日落西山,月上东岭,夜空中明暗半杂,光采遍动,清辉布满了整个宇宙,一片空荡寂静;秋风习习,寒气袭人,彻夜难眠。这里,作者所描画的秋夜景物是明晰的,既无过多的渲染,也少浓艳的笔触,但客观的景与作者主观的意水乳交融,令人回味无穷,使人顿觉景寒情冷,气韵清高。

四、无意而任自然

古人做诗,历来注重追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艺术风格。陶渊明诗歌质而实绮的特色,还表现在作者对诗歌语言色彩的运用上。诗人不论是抒情还是写景,多用轻笔淡色点染,力避浓墨重彩的涂抹,但吟味其诗,又使人觉得形象突出,鲜明如画,另有一种质朴而清丽的色彩美。

陶诗却不重雕饰,一切皆如山中溪涧汩汩而流,给人一种清丽而鲜亮的美感。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寥寥数语,一个栩栩如生的老农形象兀立在读者眼前;虽然没有任何细腻、冗长的描写,诗中人物的音容笑貌已跃然纸上。这是中国艺术神似的传统表现手法,也是陶渊明高于其他诗人的一个重要原因。陶渊明的诗则不事雕琢,不重藻饰,诗的色彩十分接近田园的自然景色,给人的却是绮丽清新、美不胜收的色彩,这就使得陶诗具有了谢诗所不及的真实动人的艺术效果。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陶渊明以无意写诗为诗,恰见其人性的光辉和创作的高远,陶渊明以他辉煌的创作丰富了我国文学的宝库,给我们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文学遗产,为后世所敬仰。 参考文献

[1]徐宝余《陶渊明斜川之游释证》.文学遗产》,2007年,第2期。 [2]鲁枢元《精神守望》.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3]李锦全《陶潜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995577e5a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6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