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声十里出山泉赏析二百字

2022-09-05 07:11:1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蛙声十里出山泉赏析二百字》,欢迎阅读!
十里,山泉,蛙声,赏析,二百
篇一:

《蛙声十里出山泉》是现代书画家、篆刻家齐白石老先生为老舍先生所画的一张水墨画。

在四尺长的立轴上,齐白石用重墨画了两壁山润,中间是湍湍急流,远方用石青点了几个山头,水中画了六个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的蝌蚪,活泼地戏水玩要。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但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声情并茂,使人产生无尽联想!充满了浓郁的艺术魅力。

“蛙声十里出山泉”本是清代诗人查慎行的诗《次实君溪边步月韵》中的一句,齐白石又根据老舍写给齐白石的信件内容:“蛙声十里出山泉,蝌斗四五,随水摇曳,无蛙而蛙声可想矣。”大胆采用了“联想”式的艺术手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了听觉器官感受到的东西。

艺术创作中,以有形表达无形,需要通过夸张、变形、比喻、象征等多种手法,以含蓄掩映的布局,巧妙的安排才能让画里画外互相生发,互相补充,发人深思,唤起联想,进而产生“画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

齐白石把“蛙声”这一可闻而不可视的特定现象,通过笔墨表现出来。画面上没有蛙,而有如闻蛙声之感,这是绝妙之至的构思。

《蛙声十里出山泉》是齐白石晚年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显示出了其深厚的绘画技巧和灵巧的构思。 篇二:

齐白石把“蛙声”这一可闻而不可视的特定现象,通过笔墨表现出来。画面上没有蛙,而有如闻蛙声之感,这是绝妙之至的构思。在四尺长的立轴上,用简略的笔墨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蝌蚪们不知道已离开了青蛙妈妈,还活泼地戏水玩耍。

人们见到摇头摆尾活灵活现的蝌蚪游荡在溪水的源头,自然会想到蛙和蛙的叫声。可以从稚嫩的蝌蚪联想到画外的蛙妈妈,因为失去蝌蚪,蛙妈妈还在大声鸣叫,似乎那蛙声随着水声由远而近。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都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真是画中有画,画外还有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声情并茂,惜墨如金,使人产生无尽联想!

该画不是直接去描写那些鼓腮鸣叫的青蛙,在对‘远山’‘山涧’‘急流’‘蝌蚪’的处理上,齐白石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驾驭得游刃有余。由于齐白石对‘时’‘空’领域的熟练掌握,才在画面上表现那样胜似闲庭信步。”在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中,诗情画意榫凿相吻,水乳交融,充满了浓郁的艺术魅力。 篇三:

《蛙声十里出山泉》是齐白石老人的一幅重要作品。仅这幅画的创作就非同一般。它是一个文学家和一个书画家在艺术领域对高层次艺术理论的共同探讨。一次,老舍先生到齐白石先生家做客,他从案头拿起一本书,随手翻到清代诗人查慎行一首诗,有意从诗中选取一句‘蛙声十里出山泉’,想请齐白石先生用画去表现听觉器官感受到的东西。这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它涉及到艺术上一个深层话题,亦是一个难题。齐白石了解后,据说经过几天的认真思考。可见白石老人已经领悟这不是一般的课题,而是让他去触及艺术领域中的更深层课题,这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而对这样的考验,白石老人凭借自己几十年的艺术修养,以及对


艺术的真知灼见,经过深思熟虑,终于完成了任务,把‘蛙声’这一可闻而不可视的特定现象,通过酣畅的笔墨表现出来。当老舍先生打开齐白石的画看完之后,高兴得拍案叫绝。只见老人用简略的笔墨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它们不知道已离开了青蛙妈妈,还活泼地戏水玩耍。人们可以从那稚嫩的蝌蚪联想到画外的蛙妈妈,为失去蝌蚪,它们还在大声鸣叫。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都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白石老人以诗人的素养、画家的天才、文人的气质创造了如此优美的意境,把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准确地表现了诗中的内涵,达到了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境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9317dd07f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5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