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前赤壁赋鉴赏》,欢迎阅读!
苏轼《前赤壁赋》
他是千年一出的旷世人才,诗文辞赋,绘画书法,都可谓登峰造极,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学财富,他就是苏轼。他的前赤壁赋一文,可谓千古绝唱。
这篇文章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元丰二年(1079)时,谏官李定、舒亶等人弹劾苏轼写诗文反对新法,苏轼因而被捕人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就是御史台,封建时代的监察机关)。被赦出狱以后,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受到监管而不得签书公事。政治上遭受这种严重打击,苏试的内心自然是十分苦闷的;但他并不消极,而是放情山水,随缘自适,接受佛老思想的影响,在大自然中寻求解脱。他在《初到黄州》一诗中说:“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虽然不无牢骚与自嘲之意,却也表现了他别求寄托,旷达超脱的一面。正是在这种十分苦闷而又努力寻求排解的思想情绪的支配下,苏轼于元丰五年的七月和十月,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赤壁,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篇《前赤壁赋》,生动地描写了他夜游赤壁所见的优美景色,真实而又艺术地反映了他贬官黄州时期的心境和对人生的独特思索。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吹拂,明月朗照,白露横江,水天辉映。在这澄澈幽美是夜景当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作者笔下优美的水和月,不但是眼前的实景,事实上,也是禅宗的一种典型比喻。苏轼“少年知读佛书,习禅定”,对禅宗情有独钟。作者以禅宗思想入文,表达出水月相忘的洒脱自在,其间又穿插了主人公饮酒诵诗的描写,表现出他们自由不拘、闲适超旷的性格与情怀。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诉、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了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作者饮酒极乐,扣弦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惆怅、失意的胸怀。这里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由于向往美人而不得见,以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此波澜起伏引起下文主客问答关于人生的议论。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暢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云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作者贬谪黄州,青春虚度其悲伤不言自明。客之所以悲,在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促。眼之所见是“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这很容易联想到曹操的诗句,所以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接着,追溯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曹操那样的英雄也只能显赫一时,更何况我辈,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这一段是客人解释上段所描绘的箫声所传达的悲情苦绪的,但它的目的却在引发下面一段对人生哲理的议论。
第四段,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
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又进一步提出,应该到大自然中去,尽情地享受那清风明月之美,因为这是上天的创造和赐予,不是某个人的私产,是每个人都能由耳目所接自由自在地享受的。陶醉于清风、明月、江水的优美景色之中,是人生的一种极大的享受和精神上的寄托。
最后一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映照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致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在一种欢畅愉悦的气氛中结束全文。
主客问答只是赋体的一种表现形式,实际上反映的都是苏轼本人的思想。在这里,我们看到封建时代一个有理想抱负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上遭受打击以后内心的深沉苦闷,以及他努力从这种精神苦闷中解脱出来的思想矛盾及其发展变化过程。作者通过大自然优美景色的描写,通过诗的意境的创造,真实生动地揭示了他自己复杂的精神世界,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沉思索。从表面上看,他超然物外,襟怀旷达,是开朗乐观的,但仔细体会就能发现,作者的内心还是充满矛盾和苦闷的。他那种在大自然中尽情享受、寄托人生的想法,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排解,这本身就是内心苦闷的一种表现,但他在政治上遭受残酷打击以后,身处逆境却不消极颓废,表现出一种豁达开朗、超然物外的精神,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文章中对江山风物的热情赞美,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倾慕向往,对理想的追求,都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931440171fe910ef12df8d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