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送董邵南序》,欢迎阅读!
送董邵南序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本篇文体常识,了解韩愈赠序的内涵。
2、 掌握“以、为、适、谢、恶”等词在文中的用法及“爱惜”“利器”等词的古今义。 3、 理解文章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以及要表达的真正意图。 二、过程与方法:
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语、问题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文中流露出的真诚的友情。
认识作者维护统一发展和人民利益的进步意义。 教学重点:
1、 理解文章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以及要表达的真正意图。 2、 认识文章紧密呼应、波澜起伏、具有创造性的结构。 教学难点:
品味错综变化的写法和反复唱叹相结合形成的节奏美。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学生预习展示:
1、作者韩愈简介见书114页小传,点画要点。 2、正音正字:
夫(fú)以子之不遇时矧(shěn)恶知(wū)慕义强(qiǎng)仁 3、简介文体常识:
赠序是古代序文的一种,是对他人的赠言,脱胎于唐人赠答诗的序言。朋友离别,送别者常会赠予对方一篇序,以表达惜别之情或勉励、祝愿之意。韩愈赋予了赠序更丰富的内涵,包括议论现实政治、抒发内心感慨、阐述思想主张等等,表现手法上亦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故清代姚鼐有“其文冠绝前后作者”的赞誉,蕴含着丰富的文学价值。 那么这篇赠序是否也在表达惜别之情或勉励、祝愿之意?(过渡到课文研读) 二、课文研讨,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第一节:
(1)思考:董邵南要到哪里去?他为什么要走?为什么要去这个地方? 讨论明确并板书:燕赵之地--河北 怀抱利器连不得志 多慷慨悲歌之士
(2)学生质疑,理解字义,疏通句子(略) 明确:适:到举:被举荐
利器:古义:杰出的才能今义:锋利的武器 (3)老师质疑:“古称”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明确:不能,暗示现在不一定。(过渡到第二节) 2、朗读课文第二节:
(1)找出现在河北这个地方已经不一定是这样的句子?
明确: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2)这一节的“董生勉乎哉!”是上一小节的重复吗?
明确:不是,第一节有勉励、安慰的意思。第二节是担忧,有提醒忠告的含义。 (3)学生质疑,理解字义,疏通句子
明确:强:勉力恶:哪里爱惜:古义:同情怜惜今义:疼爱,爱护,重视。 以:夫以子之不遇时(因为) 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用)
(4)老师质疑:作为一篇赠序,文章可以结束了,为什么还要写第三节? (过渡研读第三节) 3、朗读课文第三节: (1)疏通句子,理解字义 明确:为:替谢:告诉
(2)明确两个典故的含义。
明确:望诸君-----乐毅,赵人,助燕破齐归赵----为朝廷天子效力。 屠狗者-----以屠狗为业的义士,隐于市井---关键时刻仍忠于朝廷。
(3)作者为什么要让董生去吊望诸君、观屠狗者?他写作真正意图是什么? 明确:作者名送实劝,说明他根本不赞同董生去河北。 原因有二:
一,当时的河北是藩镇割据的地方,韩愈一项坚决反对藩镇割据,主张国家统一。因而在他看来,若有人跑到河北去投靠藩镇,那就是“从贼”,是分裂背叛的行为。
二,韩愈为了实现唐王朝的统一,很希望朝廷能够招揽人,因此这样委婉含蓄的提出自己的希望。
三、补充交代写作背景: 据史书记载,唐贞元年间,“仕途道塞,奏请难行”,而藩镇又“竞引豪杰为主谋”,因此许多不得志的士人相继去投奔藩镇,使得藩镇势力日益恣横。韩愈坚决反对藩镇割据,主张维护国家统一,希望统治者能广招贤才。但面对事实,他经常感到失望。处在这种政治背景下的董邵南尽管从小好学苦读,怀抱杰出才能,但几次赴长安应试都落榜。为了谋求出路,他将投奔河北藩镇。作为董邵南的朋友,韩愈不赞成董邵南投奔藩镇,去为不臣于朝廷的割据者效力,但他又同情董生的遭遇,且无力解决他的政治出路,故写此赠序。 四、拓展创新
1、为什么文末托对方晓谕燕赵之士出仕? 2、古人评韩文“如潮”,言其行文陡起横生,波澜曲折,请结合本文简要说明。 附板书设计: 送董邵南序 韩愈
燕赵(古):
怀抱利器连不得志 多慷慨悲歌之士
————祝愿、勉励、安慰 河北(今):
风俗与化移易含蓄委婉 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波澜起伏
————担忧、提醒、忠告反复唱叹 意图:吊望诸君观屠狗者
谢之„„出仕
———明送实劝,反对去河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8a3cc65dd3383c4ba4cd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