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希望》赏析和读后感

2022-03-30 17:11:4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鲁迅《希望》赏析和读后感》,欢迎阅读!
鲁迅,读后感,赏析,希望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鲁迅《希望》赏析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这句话是鲁迅先生在散文诗《希望》中所引用的来自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在1847717日致友人弗里杰什-凯雷尼信中的话。意思是:“绝望即是虚妄”,这一点正与“希望就是虚妄”相同。理性一点理解,在《希望》中鲁迅先生是想说,他曾经对世事有着非常大的希望,然而经历过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如今发现那些希望最终成了虚妄。当鲁迅处于绝望的迷茫之中,本以为最终的一切不过都是要以进入“坟”而终结,但却又发现这绝望原来也不过是虚妄……这样看来,绝望与希望皆为虚妄,倒不如选择怀抱希望,只是鲁迅先生面对身体和灵魂均已渐渐衰老的自己,选择了把希望寄托在了“身外的青春”——青年人的身上。

“我的心分外的寂寞”

这是鲁迅先生在《希望》开头的句子。寂寞来源于何处?鲁迅说他的手在颤抖着,灵魂的手也在颤抖着,头发也已经斑白,时光的流逝,青春早已不在,这是他寂寞的来源之一;其二,作者的心很平安,已经激不起一点愤怒或者希望,包括憎恨。如果说这是许多年以后鲁迅对自己现状的描述,那么许多年前,他也是充满希望,血腥和斗志的。然而也正是这些斗志之后,“血腥的歌声”过后,留下的是一片空虚,然而我为了抗拒这空虚的袭来,不得不拿起自欺的“希望之盾,但是如果“希望”只是“自欺”“希望的盾”压根就不能抗拒“空虚的暗夜”那不是失望又是什么?

鲁迅用一个反问句告诉读者,他知道青春已经逝去,但是他觉得自己“身外的青春”还在,这里即时指年轻的青年人们。但是,这些青春,鲁迅所看到的青年人的所作所为,和自己想象和希望的相去甚远,所以他说:“虽然是悲凉飘渺的青春罢,然而终究是青春”,这其实是鲁迅先生为青年人感到悲哀和内心深深的痛苦的写照,现在的青年人,已经忘记了希望,忘记了血腥,忘记了斗志......

接下来,鲁迅先生引用诗人裴多菲的诗句,又说裴多菲爱国,为国而死,又说“然而可悲的是他的诗至今没有死”,其实鲁迅是想说,现在的青年人,他们


拥有青春,给了你希望,让你拥有“身外的希望”,但是,他们却像娼妓一样,在毁灭自己的青春,在毁灭希望,在抛弃你的希望......

鲁迅《希望》文中,两次引用“绝望之为希望,正与希望相同。,其实是表达了两种不截然不同的思想。第一次引用,他想说的是,希望和绝望都只是虚妄,因为这些青年们的行为,他们的“平安”,即使他们拥有青春,但是看不到任何希望,所以最终和绝望一样,只是虚妄。

“我只得由我来肉搏这空虚中的暗夜了”,我想,这也是鲁迅先生第二次引用裴多菲那句话的原因吧,虽然鲁迅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青春了,但是他想以自己的笔头,尽自己最后的努力,唤起青年人的斗志和血腥,唤起他们的希望,去搏击黑夜,奋勇向前。鲁迅最后以“绝望之为希望,正与希望相同”结束这篇散文诗,是想告诉读者,既然绝望是虚妄,希望也是虚妄,那么为什么不在虚妄中选择希望呢?这里鲁迅是以否定绝望来肯定希望。这样至少还可以去搏击和复仇,可以去证明青春过。

这其实是鲁迅先生对青年人的希望。

纵观全文,鲁迅先是表达了绝望,后又表达了要在绝望中找到希望的思想。在作品中,作者回顾了自己青年时的心境,其时正值辛亥革命前期。同时,他又引用裴多菲的诗句来表达现在的青年人的消沉让人绝望的思想,但这也是作者写作的原因,他希望借此唤起青年人内心深处的斗志和血腥,所以这也可以说是鲁迅的希望,也是整篇散文诗的精华所在。

在我们今天看来,当年鲁迅先生所说的青年人的消沉是什么?是没有革命斗争的精神和勇气?是没有为国捐躯的胆识?还是没有承担起国家兴亡的职责?如果不细细翻阅历史,我想我们很难找到答案。

然而,对于今天的青年人,大学生来说,我们的消沉是什么?是迷恋于这个日趋发达和诱惑的花花世界?是在校不做学术,谈情说爱,考试只求通过的安于现状?是进入一所大学,从来不思考自我需要,按照一个模式组装的知识工具?还是找到一份工作,守着一份工资,安分守己和逆来顺受的劳动工具?

其实,我们都是,至少现在的青年人中,大部分如此。 这不由得又让我想到鲁迅先生文中引用的诗句: “希望是什么?是娼妓”


是的,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变好,变强大,但是我们做了什么?仅仅是希望而已。这中希望,充满了诱惑,充满着美丽的憧憬,然而我们在美梦中的时候,却与我们的希望渐行渐远,是那些美丽的梦想抛弃了我们,还是我们选择如此?答案是后者。很多人会说,长大了反而没想法了,长大了变得稳重了,其实不然,只是,在我们用青春作为赌注的成长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去放弃希望,去安于现状,所以我们渐渐变得没有梦想和希望了,变得大同了,也就是常说的“稳重”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绝望。 而我们要做的,是一次思考和大彻大悟。

钱理群先生讲座时曾说:“大彻大悟之后,人们还可能出现两种态度。一种态度是:既然一切都如此,都看透了,那我就什么事也不做了,就知其不可为而不为之,这就是《过客》里的老人的选择。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鲁迅的弟弟周作人的选择。周作人就说,我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之。而鲁迅的选择恰好相反,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前面是坟,但是我还要努力地往前走,我要反抗,我要奋斗。我想,对于我们这一代生存在物质文化及其丰盛的时代的青年人来说,一何种态度去彻悟,去面对未知的挑战,是我们读了《希望》之后该思考的问题。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我们要做的,只是无论在什么时候,给自己多一个希望。希望固然不会给我们一切,但绝望却一定会使我们失去一切。当我们想以绝望来结束一切的时候,是以失去一切为代价的;正如我们企盼希望能给我们一切而到头来终于失望一样,都是虚妄的。与其将自己置于虚妄的绝望之地,不如拥抱希望,虽然希望不免会给我们带来失望因而显得同样虚妄。但希望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灿烂的前途,如果我们不放弃我们心中的希望的话。

让我们去肉搏这空虚中的暗夜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84afe5a6bd97f192279e98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