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冬至搓汤圆的来历》,欢迎阅读!
冬至搓汤圆的来历
冬至搓汤圆的来历
古人云“冬至一阳生”,认为冬至是一年中白天增长的转折点,阳气开始强盛,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下面yjbys店铺为大家准备了关于冬至搓汤圆的来历,欢迎阅读。 冬至搓汤圆的来历
冬至搓汤圆时,除了本色的糯米圆外,也会用红色的天然食用色素放进糯米粉里,做几个红色的汤圆,寓意是为了喜庆。这些甜圆会用来祭拜先祖,还要拿出几颗贴在门顶、米缸等处,因为汤圆又甜又圆,是吉祥的象征,预示着来年丰收、家庭团圆。
我们常说冬至大过年,跟冬至这个时间点有很大的关系,每年的冬至,与公历太阳在北半球停留时间最短的那一天很接近。在天文上有重要的意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理上都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古代,冬至作为节日的级别比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的级别都要高。周朝还把它作为新年的元旦,后来改了,但也很重视,称为“亚岁”,也就是地位只比“过年”要低。西方最重要的节日圣诞节也基本在此时间,说明大家都是不约而同的。到了汉代,冬至的地位又被提高了,《汉书》上说,冬至期间全国放假,烧香、吃狗肉(可怜的狗狗啊)、边塞闭关、军队待命、商业歇息、亲朋互访、美食相赠。其隆重和热闹程度一点不亚于过年。到了唐宋时期,皇帝会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祭天大典。大家自然也有祭天祭祖习俗。直至元朝统治中国,冬至祭天风俗才渐淡,但人们没敢忘“冬至风俗”。
由于冬至期间太阳停留时间最短,随后虽然停留时间日渐增长,但地上散出的热量要大于太阳照射留下的热量,因此天气一天天变得酷寒,数九寒冬就是从冬至这天开始数。汤圆的热量是比较大的,无论是糖、糯米、猪油,还是芝麻,都是高热量食物。但从冬至开始,人体需要大量补充热量,尤其在过去物质缺乏的时代,这点热量根本不算什么,当然现在的社会,还是要适当地注意热量的问题。北方从冬至开始,就要杀猪宰羊,在雪地里冬藏。南方没有那么冷,肉不能
仅靠低温保存,就会开始熏制腊肉。当然广东沿海由于冬天温度并不是太低,腊肉也不是很好保存,所以没有太多制作腊肉的风俗。北方有这一天吃肉吃饺子的风俗,“有冬至不吃肉,冻掉脚趾头”的说法。在冬至这天,大家并不忌讳高热量,反而很欢迎,从冬至开始为身体度过寒冬做热量的储备。
很多人容易把北方的元宵跟南方的汤圆混,其实这两者做法不同,吃起来感觉也不太一样。北方做元宵,是先把馅做好,切成小块,放到筛子里。倒入干的糯米粉,筛起来,让馅裹上糯米粉,然后再蘸一下水,继续筛滚,这样一遍一遍滚制而成。而汤圆有点像包饺子,先把糯米粉加水揉好饧透,用手揪一小块糯米团,挤压成圆片,把做好的馅用勺子挑一点放到糯米片上,包好捏紧,再搓成圆球。由于元宵表面的粉是干的,互相之间的结合也不紧密,所以一下水煮,汤变得比很浓。由于元宵皮是干的,下水煮时才吸水,馅在煮的过成中不太容易吸到水,馅比较干。而汤圆的皮比较湿,互相结合比较紧密,煮出来的汤很清,馅吸了水,含水很多。元宵煮的过程中很容易破,而汤圆很少有破的。因此元宵汤倒是很甜浓哦。两者馅的用料也不太一样,元宵多是糖和干果粒。而经典的汤圆做的时候要用猪板油,揉搓了以后渗入黑芝麻粉中,吃起来口感好极了,糯滑软烫。可以这么说吧,元宵,粗犷个大、皮厚心实、口感较粗。而汤圆,洁白软滑、糯嫩香甜、口感细腻。 冬至搓汤圆的来历
《八闽通志·兴化府风俗·冬至》载:“前期糯米为丸,是日早熟,而荐之于祖考。”这就是“冬至暝”“搓丸子”和冬至早以熟的“甜丸子”祭祖的民俗。
冬至前一夜,莆俗叫“冬至暝”。这天傍晚,家家厅堂上红烛通明,灯光如昼,寓意事业辉煌。桌上以红柑为“果岳”(即是把红柑堆叠成小山岳状,故名)。红柑的最顶层插上“三春”(即民间剪纸者用红纸剪成福禄寿的纸花)一支,用红纸条封腰的箸子一副(十双)和生姜、板糖各一块,一家人洗手面,家长点烛上香,放了鞭炮,开始“搓丸”。所搓的“丸子”,是白色的,如当年有新婚的,则是搓红色丸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683de1634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2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