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

2022-12-12 23:25:1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理性》,欢迎阅读!
理性
理性

理性的含义:

1.(百度百科)理性是指人在正常思维状态下时,有自信与勇气地遇事不慌且能够全面了解和总结并尽快的分析后恰当的使用多种方案(这些方案可以是预备的或是临时的)中其中的一种方案去操作或处理,达到事件需要的效果。理性是基于正常的思维结果的行为。之就是非理性。理性的意义在于对自身存在及超出自身却与生俱来的社会使命负责。

2.释义:理性一般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或发展活动。意思和感性相对 ,指处理问题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进化原则来考虑的态度,考虑问题、处理事情不冲动,不凭感觉做事情。

3.社会学角度:理性指能够识别、判断、评估实际理由以及使人的行为符合特定目的等方面的智能。理性通过论点与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发现真理,通过符合逻辑的推理而非依靠表象而获得结论,意见和行动的理由。

理性的来源:

来源

1. 涵养性情。 徐干 《中论·治学》“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

2. 道理。 《官场现形记》第六回:“这算甚么话!要人走,钱不还人家,这箇理性倒少有。 叶紫 《丰收》八:“他始终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辛辛苦苦种下来的谷子,都一担一担地送给人家挑走,这些人又都那样地不讲理性。

3. 理智;从理智上控制行为的能力。 茅盾 《宿莽·色盲》“她是静默的,她是理性的,她是属于旧时代的蕴藏深情而不肯轻易流露的那一类人物。 丁玲 《母亲》“她一想起这些就忍不住要大哭,要失去了理性,失去了知觉的大哭一场。

4. 指属于判断、推理的思想活动,与感性相对。 毛泽东 《实践论》“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 王西彦 《古屋》第二部四:‘凭什么知道我一定会回来?’‘凭我理性的推测!’他笑着说。

理性的特点:

有如下的特点:

1)冷静的态度,对于紧急的事或物能够不紧张且熟练的操作和处理不慌张,就是常说的‘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中的‘色’即是焦急的心不能表露在脸面,俗话就是遇事不慌;

2)全面的认识,对于人、事或物能够从多个方面去了解再总结,比如:人,他的个人特点(即性格,习惯,做事风格.....;事或物,就要了解事或物的前因后果;

3)详细的分析,在分析人与事或物时:当事态紧急时则一般从主观上去分析而避免事态扩大,但少作客观分析是防止和避免重复类似的事件;

4)后果的预知,它是根据从感性的多个方面进行了解和总结并换位的客观分析、判断、推理的结果;

5)心理素质的要求,就是要有自信与勇气; 6)多种后备计划方案;

7)优劣的互补,有时以劣为优且以优为劣,有时中性;


名人名句:

在我们所有一切表象中的主要区别即直观表象和抽象表象的区别。后者只构成表象的一个类,即概念。而概念在地球上只为人类所专有。这使人异于动物的能力,达到概念的能力,自来就被称为理性。----叔本华

在西方哲学中,各种哲学学派对理性有不同的看法。斯葛多派认为理性是神的属性和人的本性;唯理性论把理性看做是知识的源泉,只有理性才是可靠的;十八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认为,凡是符合人性的就是理性,主张把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现存事物的尺度,建立一个永恒正义的理性王国;在德国古典哲学中,把理性和知性相对,作为认识的一个阶段。

感性与理性的区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两个不同的认识阶段,有着本质的区别。

①与认识对象的联系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感觉器官在与对象发生实际的接触后产生的,它与认识对象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具有直接性。理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而获得的,它与认识对象的联系是间接的,具有间接性。

②反映的方式不同:感性认识通过感觉器官与认识对象接触,形成关于对象的生动的、直接的形象,它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形象性。理性认识是通过抽象思维,从现象中揭示出本质,从偶然性中揭示出必然性,它以抽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抽象性。

③反映对象的深度、层次不同: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表面性和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正因为两者有质的不同,所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联系: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的东西之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认识,否则,理性认识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源。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感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而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目的在于用获得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因此,必须使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于实践,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归根到底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最终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书籍:

《理性化及其限制》国内首部较系统的介绍韦伯理论的著作。 · ·

作者:苏国勋,19522月生,北京人,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员。 主要学术专长是社会学思想史,现从事社会理论研究19659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外语系,19789月~19819月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生院学习,获硕士学位,1981919885月在哲学研究所现代外国哲学工作,并在本院研究生院读在职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19885月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研究理论工作,现任该室主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465f82158fb770bf78a553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