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近代文学作家作品小录》,欢迎阅读!
近代文学作家作品小录
增补新编清末民初小说目录 中国近代小说编年 中国近代戏曲编年 近代上海散文系年初编 近代上海诗歌系年初编
中国近代文学大系
中国近代文学丛书(上海古籍) 国朝文汇 清诗纪事 近代文学丛钞
中国近代小说大系80 清末民初小说书系
1、诗歌 1.1旧体诗 1.1.1宋诗派
活跃于清道光、咸丰时期,主张以才情、学问、议论入诗,强调诗的思理与骨力。代表诗人有程恩泽、祁寯藻、何绍基、郑珍、莫友芝、金和、江湜。 1.1.2爱国诗潮
此派诗人初步反映了近代中国的时代精神,以反映民族危机、呼唤政治变革、表现爱国主义激情为主导倾向,诗风恣肆雄健,一般不为成法所囿,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代表诗人有龚自珍、魏源、张际亮、姚燮、林则徐、张维屏、朱琦、贝青乔、林昌彝等。 1.1.3汉魏六朝派
因其主要诗人为湖南人,故此派又称为“湖湘派”,主张复古,墨守《离骚》、《文选》、盛唐规矩。湘潭人王闿运(1833—1916)、武冈人邓辅纶等均(1828—1893)为代表。陈锐、程潜为中后期杰出诗人。 1.1.4中晚唐派
又称“唐宋兼采派”,学习唐人的藻采和宋人的骨力,张之洞(1837—1909)及其弟子樊增祥(1846—1931)、易顺鼎(1858—1920)为代表。 1.1.5西昆体派
近代西昆体诗人学习清初钱谦益(号牧斋)、钱曾(字遵王)及其弟子冯班“虞山派”诗人倡导的西昆体,宗法李商隐。湖南诗人李希圣、曾广钧,苏州地区诗人曹元忠、汪荣宝、张鸿、孙景贤为代表。 1.1.6同光体
活跃于清同治、光绪、宣统至民国时期,活动时间久,影响大,人物众多,政治倾向与文化倾向复杂,代表诗人有沈曾植、陈衍、郑孝胥、陈三立等。 1.2旧瓶新酒派
1.2.1南社及革命派诗人
活跃于清光绪、宣统至民国年间,人数众多,文化倾向和诗歌主张颇为复杂,多有分歧,反清革命为其共同思想。革命派诗人之杰出者有秋瑾、章炳麟等。 南社代表诗人有柳亚子、
高旭、马君武、陈去病、周实、宁调元、苏曼殊、黄节等。 1.2.2“诗界革命派”
又可称“新派诗人”,此派诗人在政治上多为维新派,主张政治变革与诗歌改革,与梁启超倡导的“诗界革命”有共同的创作趣味。此派诗人人数众多,人员复杂,很难有一份确切的名单,代表诗人有谭嗣同、夏曾佑、梁启超、狄葆贤(平子)、康有为、丘逢甲、胡曦(晓岑)、蒋智由、黄遵宪、金天翮(一,天羽)等。
2、近 代 散 文 2.1古体散文
2.1 .1“经世致用”散文
龚自珍、魏源、林则徐、包世臣等为“经世散文”的代表作家。 2.1.2桐城-湘乡派
“姚门四杰”,即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姚莹四人。“曾门四弟子”吴汝纶、张裕钊、薛福成和黎庶昌。此外,郭嵩焘、俞樾、莫友芝、李元度、方宗诚、林纾、贺涛、马其昶、姚永朴、姚永概、吴闿生等也是湘乡派的重要作家。 2.1.3文选派
是近代一个重要的骈文文派,主要包括阮元、李慈铭、李详、刘师培等人。他们主张祖述昭明太子萧统“沉思翰藻始得为文”之说,认为为文非骈俪不可,以《文选》作为为文与评文的标准。
2.1.4魏晋文派
学习魏晋文风,为文主张渊雅。代表人物有王闿运、廖平、吴虞、章炳麟、黄侃、苏曼殊等。
2.2变体散文
2.2.1早期维新派散文
在思想上是维新变法运动的先声,在文体上也是散文改革的先导。 主要代表人物有冯桂芬,最著名的政论散文集为《校邠庐抗议》,又有《显志堂集》等。王韬,著有政论散文集《弢园文录外编》、海外游记《漫游随录》、《扶桑游记》等。郑观应,著有政论散文集《盛世危言》等。 2.2.2新文体
又称“时务文体”、“报章文体”和“新民体”,是戊戌变法时期出现的一种文章体裁,在内容上直接宣传维新变法和爱国主义思想,在形式上力求冲破古文家法,熔骈文、散文、单句、偶句于一炉,自由活泼,富于鼓动性。 “新文体”是文言文变为白话文的一种过渡性质的文体,是最早的新体散文,是中国传统文言文的一次解放,并一度在文坛上取代了桐城派的统治地位,对现代白话散文的形成作出了积极的探索。新文体散文的代表作家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简朝亮、徐勤、陈千秋等。 2.2.3早期白话文
此类文章,较半文半白、情感充沛、气势磅礴的“新文体”又向通俗化的方向前进了一步,更加浅近通俗、明白晓畅,接近普通民众,内容上多以宣传反清革命思想为主。代表作家有秋瑾、邹容(著有《革命军》)、陈天华(著有《猛回头》、《警世钟》)、黄小配(著有《五日风声》)、柳亚子、朱执信、汪兆铭等。 2.2.4逻辑文
将西方的逻辑思想与中国文章传统(如八股文)相结合,形成文理细密、表达繁复的文章风格,故称之为“逻辑文”。胡适称这种文章为“欧化的古文”,陈子展《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中也说这类文章“有点欧化的倾向”。代表作家为严复(1854—1921)、章士钊(1881—197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393be5daf45b307e971977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