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智永》,欢迎阅读!
疏澹闲雅的智永《真草千字文》
张佃新
智永《真草千字文》,传有八百本之多,今日所见主要有二:一为墨迹本,纸本,册装,正、草二体,计有202行,每一行10字,此本早在唐代就由日本遣唐史和长安化归寺僧携之东渡而传入日本,著录于日本《东大寺献物帐》中,现由日本私人收藏,在我国流传的即为其影印本。论者认为此墨迹本系智永真迹,但也有人认为是唐临本(如杨守敬等)。二为刻本,宋大观己丑(公元1109年))刻于今陕西西安,亦称“关中本”,凡八石,现藏于西安碑林,有影印本传世。
《千字文》是南朝梁周兴嗣奉梁武帝(萧衍)之命,拓取王羲之遗书中不同的字一千个,编集为易诵易记的四言韵语,叙述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千文一出,即广为流行,不但作为蒙学课本而供学童诵读、识字和临摹,也被古今许多书法家写成书法作品流传于世。这些作品犹如用相同的布料设计制作成不同风格的时装,虽然是春兰秋菊各有芬芳,但其中最早和最有影响者,则属智永《真草千字文》。
智永,陈、隋间书法家,名法极,人称“永禅师”。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僧,俗姓王,为王羲之七世孙。据传当年智永居永欣寺闭阁学书四十年,积年临书《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分施浙东诸寺。用秃的笔头,瘗之名为“笔冢”;其书名卓著,求书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而以铁皮裹之,人称“铁门限”。此“铁限”之故实与其退笔成冢之美谈,成为与张芝、王羲之洗笔洗砚“池水尽墨”相辉映的书坛佳话而千古流传。
智永《真草千字文》,以正书与草书相互对应分列两行,以真书对释草书,既便于初学者识读草字,又能让人同时欣赏到真书和草书两种书法艺术。其草书得笔于乃祖王右军,但他没有选择“笔墨飞舞,字相连属”的一路风格,而是师承王羲之《十七帖》草法,通篇写得循规蹈矩,字字独立,笔笔不苟;楷书则直接相承于魏晋,以草书简急就快的笔调写来,无拘无束,别创一格,不但全无北碑风貌,与同时代的传世碑刻也拉开了较大的距离。如此
则楷书具有草书的意态神情,率意生动而不失于刻板,草书寓楷书的沉着规范,清逸劲雅而不失于荒率,因而楷与草之间的字体反差小了,风格距离近了,取得了“真则圆劲古雅,草则丰美匀适”的艺术效果。明代都穆称:“智永真草千文真迹,气韵飞动,优入神品,为天下法书第一。”清人何绍基也称赞“若智永《千文》,笔笔从空中落,从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以喻之。”启功先生也题诗赞曰:“砚臼磨穿笔作堆,千文真面海东回。分明流水空山境,无数林花烂漫开。”
在书法史上,隋代虽然只有短短的37年,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时期。“这一时代的书法艺术,上承两晋、南北朝因革发展的遗风,下开唐代逐步调整趋向规范化的新局。这一过渡时期,是我国中世纪书法史上一大关键,值得做一番综合性的分析研究。”在隋代这一承晋启唐关键时期的关键人物及其代表作品,当首推释智永和他的《真草千字文》。这一时期虽然还有《董美人墓志》、《龙藏寺碑》和丁道护《启法寺碑》等著名碑刻墓志,但终究皆为石刻,难以尽窥隋人书法的真面目,惟有智永《真草千字文》,“焕然神明,一尘不隔。非独智永面目于斯可睹,即以求六朝隋代书艺递嬗之迹,眼目不受枣石遮障者,舍此又将奚求乎?”(启功语)苏轼认为:“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 宋米芾《海岳名言》评曰:“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俱备”。但也有论者认为,智永书法“专范右军,精熟无奇”(明项穆语)。这或许是受《真草千字文》特定书法样式的制约,或许是由于智永作为缁门书家,其审美观念不可避免地受佛家思想的影响所致,亦或由于他“登楼学书四十年”,于“八百本”的重复临写所形成的一种书法语言的表达定势所使然。但无论如何,它作为隋代南书温雅之风的代表,继承并总结了“二王”正草两体的结体、草法,“在二王与唐朝之间架起了一座不可缺少的桥梁”。单就这一点,足以奠定智永及其《真草千字文》在书法史上特殊的历史地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35984d280eb6294dd886c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