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的发展

2022-05-24 07:59:5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动物学的发展》,欢迎阅读!
动物学,发展
动物学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翻阅历代遗留的典籍,从史前至19世纪我国动物学的发展,关于动物的知识首推《三海经》(公元前30-2世纪),记录东亚的动物300种,比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动物志》(公元前382-322世纪)还要早。魏、晋、南北朝(220-580)时,已开始编撰动、植物图谱,张华著的《博物志》中有不少动物方面的记述及养蜂方法的详细叙述,稽含著的《南方草木状》记载有广东柑农利用黄惊蚁扑灭柑橘害虫的事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天敌扑灭害虫的典范。歌谣《诗经》(公元前1100提到鸟类77次,如鸠、鸡、鹭、鹤、鹳、鸳鸯等,为最早记载鸟类的古籍。《尔雅》是出自秦和西汉时期(约在公元前1027)的辞典性著作,精辟定义鸟兽等动物,如“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 算是动物研究的最早记录。《本草纲目》明朝李时珍(1518-15931596年出版)列有动物400种,分隶于虫、鳞、介、禽、兽等类型。素有“天下第一药典”之称,该书驰名中外,被国外译成多种文字,直到现在仍有参考价值。

2.以中国科学家的重大发现激励学生,以学科奠基人的故事吸引学生,以科学家对待实验的态度引导学生

19-20世纪初西方科学逐步传入中国,中国学生相继学成回国是建立中国科学新的基础,动物学也是如此。我国著名昆虫学家陈世骧、马世峻、蔡帮华,著名鸟类学家郑作新,著名鱼类学家刘建康、伍献文,著名动物学家张作人、童第周、朱洗、秉志、王家楫、江静波等都是我国动物学各领域的奠基人,他们对动物学发展所作的贡献有许许多多的故事,特别是对待动物研究科学态度和追求科学的精神更加激励年轻一代勇攀科学高峰。

我国科学家在动物科学的重大发现事例很多,1996年,中国辽西北票四合屯发现了世界上第一只长羽毛的恐龙被命名为中华龙鸟。中华龙鸟的发现给“兽脚类恐龙起源”假说注入了新的活力.1999年于美国耶鲁大学召开的“奥斯特隆鸟类起源和早期起源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五百多位科学家以绝对优势接受了“鸟类是由小型食肉性恐龙演变而来”的看法。随着对中华龙鸟的深入研究,世界鸟类学家逐渐认识到,鸟类的真正祖先在中国,而不在德国,始祖鸟更加接近现代鸟类,中华龙鸟才是恐龙向鸟类演化的真正的中间环节. 再如我国鸟类学家经多年考察,于19815月在陕西秦岭南麓,海拔1200-1400米的洋县金家河、姚家沟发现了两个朱鹮的巢,共2对成鸟,3只幼鸟,也是世界上仅存的种群。这一发现在国内外引起很大震动,受到国际野生动物组织的关注,也为拯救这一濒危物种带来新的希望。此后对朱鹮的保护和科学研究进行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果。目前,朱鹮已近2000只。此外科研人员将现代技术应用动物研究动物生物化学研究动物克隆等有很多成果走在世界科学前列。通过介绍学生触动很大,也感到非常自豪和骄傲。

我们除在介绍动物学发展过程中重要分支学科、重要发现和重要人物及其当时自然和社会背景之外,还重点剖析了这个过程中科学思维所起的重要作用。对克服动物科学教学偏重于介绍知识本身,忽视知识的来源、产生和发展,忽视其中思维方式变化和发展等缺点将有重要作用。它将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动物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 3.动物分类研究史中动物的命名概况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目前已鉴定的生物约200万种,但实际生存的可能超3000万种。为了更好地认识、利用和改造如此浩繁的生物,长期以来生物学家们在生物的分类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由于我国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动物的发展远远落后,特别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人在不平等条约的形势下借各种名义和身份来华考察,所


以有很多动物模式标本在中国却是外国人命名,据统计模式标本在中国的900种鸟只有31种是中国人命名。哺乳动物中,许多我国特产的动物如大熊猫、麋鹿是法国传教士David不择手段从中国弄到标本后命名的,大熊猫的学名定为Ailuropoda melanoleuca David称谓的诞生,应首功于法国苦修会神甫、博物学家戴维Armand Pere Ddvid 1826-1900戴维从1862年至1874年在中国住了12年,先后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传教,同时担任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的通讯研究员。戴维在中国各地共发现了68种鸟类新种,100多种昆虫和多种哺乳动物新种,其中包括麋鹿(四不象)、金丝猴和大熊猫。18693月,戴维辗转来到四川穆坪(即宝兴县)东河邓池沟天主教堂,担任这里的第四任神甫,邓池沟天主堂是1839年法国天主教会在四川秘密修建的最早的天主教堂之一。戴维将白熊标本寄给巴黎自然博物馆主任米勒·爱德华(Melne Edwaeds,爱德华认真研究皮毛和骨骼后在1870年发表的论文中指出:“在外部形态上,它确实同熊非常相似,但它的骨骼特征和牙齿,明显地与熊不同,却与小熊猫和浣熊很相近,它肯定构成一个新属,我称之为Ailuropoda。为了纪念戴维对大熊猫的这一新物种的发现,爱德华将大熊猫的学名定为Ailuropoda melanoleuca David这一学名一直沿用至今,戴维收集的第一具大熊猫模式标本,还在法国巴黎自然博物馆珍藏着。

4.动物学的教学中针对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偏低的现状,将中国动物学发展史贯穿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翻开20世纪中国动物学史,有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都知之甚少,教学中选取一些典型亊件的发生特点介绍,不仅让同学们了解了这断历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其中的人文内涵。1953年卫生部提出消灭钉螺,防止血吸虫病至1958年消灭血吸虫病。当年毛主席的《送瘟神》中的名句“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将这段史料结合在扁形动物门吸虫纲的教学中,使同学们既了解了这段历史又更加认识伟人的另一面。劈如在讲解昆虫纲代表动物蝗虫时向学生介绍蝗虫与政治的关系,蝗虫对庄稼的危害极严重。在旧中国,人们把蝗虫与洪水、干旱相提并论,称它为“蝗灾” 唐明皇对蝗灾的重视以及唐朝的兴旺。再劈如讲解鸟类的迁徙时选取古人的诗词介绍如六朝诗人庾信《咏雁》“南思洞庭水,北想雁门关。稻粱均可恋,飞去复飞还”。刘禹锡《乌衣巷》“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宋,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使同学既理解了专业知识,又受到人文的熏陶。将中国鸟类学史引入鸟纲的教学中,如适当掺入鸟禽文化的介绍,从“鸟”字的形成经历由实物——图画——文字三个重要阶段。我国鹤文化大约萌芽于3000年前。《诗经》中有《鹤鸣》《毛诗》曰:“鹤鸣,诲宣王也”。用鹤的栖境和善鸣比喻身隐而名著的贤人,教诲最高统治者任用他们。由此可知,鹤的艺术形象第一次在古文献中出现时,就被赋予高尚的品质而人格化了。汉朝以后,鹤文化产生了第一次飞跃,即由自然物转向神化。明清两代,由于人口骤增,生产活动范围日益扩展,鹤的栖境随之缩小,鹤已成为难得的禽鸟。明清大修宫苑,鹤不仅被豢养于皇家园圃之中,其造型艺术,如铜鹤,成为紫禁城帝王殿堂上的神物;仙鹤、仙桃图案成为皇家园林亭阁(如北京景山万春亭等)中的吉祥物。清代更将一品文官补服的徽识,定为仙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九品为兰雀,将丹顶鹤的地位提高到仅次于龙凤的崇高程度,而与一品武官徽识——神话中的麒麟分庭抗礼。这是鹤的文化地位的又一次腾升,即“贵族化”了。 2007年黑龙江齐齐哈尔用“鹤文化”打造“中国鹤城” ,鹤文化作为齐齐哈尔的城市主题文化是当之无愧的。在讲课过程中从鹤与雅文化,鹤与禄文化,鹤与仙文化,鹤与寿文化鹤与健文化,鹤与诗词歌赋,鹤舞以及一个真实的故事-----徐秀娟的故事诸方面介绍。既帮助学生从审美的角度来认识鸟类,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一种高尚的心灵感应,还增强学生对各种鸟禽品位的欣赏兴趣提高艺术素养。

5.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发展史与大学生生态环保教育

历代遗留的典籍中不泛与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的文献记载。黄帝时代,黄帝要求人们不猎取幼兽,不


拾取鸟卵,以保障野生动物的繁衍。至尧舜之世,《尚书。尧典》记述舜帝任命伯益为虞(自然保护机构)官的过程,《管子》《孟子》《荀子》《吕氏春秋》《国语》等都有野生动物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的论述,西周时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就涉及保护制度、田猎制度行政管理制度的建立。近代野生动物保护研究更是迅速发展,开展野生动物资源分布的调查研究,建立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与管理制度及相关法令。建国以后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与管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和野生动物重点保护名录,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大科研力度等方面使野生动物保护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通过野生动物保护发展史在动物教学中激励大学生充分认识野生动物保护与人类社会进步,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124c862b0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7c.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