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张良

2023-03-28 15:38:1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看张良》,欢迎阅读!
张良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为我国第一部通史,她开创了纪传体史书范例,这部通古今之变,天人之际的伟大著作成功地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呼之欲生的人物形象。在《留侯世家》中,司马迁成功塑造了西汉开国功臣张良这位传奇的人物。在太史公眼中的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智慧的化身?仙家的气质?抑或故弄玄虚、远事避祸,明哲保身?

一、佐汉开国、运筹帷幄———智慧的化身张良初从刘邦时,刘邦进军武关,想用二万人击秦峣下军,张良劝道:“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叛,刘邦想受降,张良又劝乘其不备,其不意击之,刘邦依计,大破秦军,刘邦入咸阳后,为秦宫的狗马珍玩美女所动心,想留在秦宫,樊哙劝其不听,张良数言便重拾沛公大志“:夫秦无道,故沛公得至此……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回言。”[1](P2037)刘邦乃返军霸上。在刘邦灭楚过程中,张良以他的智慧为刘邦最后取得战争胜利起了重大作用。沛公被封为汉王时,张良说“:王何不烧绝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接着致书项羽“:汉王烧绝栈道。无还心矣。又以齐王反叛,书告项王,项羽无暇西顾,而发兵北击齐,张良这些活动,迷惑了项羽对战略大局的分析,为刘邦保存实力提供机会。在破楚过程中,张良最大的贡献在于推荐了破楚主将,当刘邦击楚大败而回时,张良推荐了韩信、英布、彭越三人,后这三个人在楚汉相争中,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试看太史公此处如何着墨,张良曰:“九江英布,楚之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1](P2039)先说英布,此人为一员猛将,因与项羽有隙,故可使归附之,这样项羽如失左臂,次谈彭越,越亦为一代英雄,次时正叛楚,故可用之。而他又认为汉将中只有韩信有帅才,故可委任之。凭他高深的识人本领和对时局的洞察秋毫,寥数言,扭转了整个大局,为以后最终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明人茅坤有感于斯,:“张良一生得力在此(,指张良说刘邦捐取韩信、英布、彭越以灭楚事)太史公一篇摹搆在此。”[2](P520)说明了司马迁对张良在此事上的作为的敬服不暇。在裂土分封这个汉政治上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上,张良是视情况区别对待,当刘邦在荥阳被项羽所围时,情势危急,郦食其献策:封六国后,刘邦许之,张良得知后,用汤伐桀,武王伐纣的历史经验,力陈不可者有八,并最后说“: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1](P2041)张良借古说今,形势已变不可拘于古法,否则就破坏了汉军内部的反楚力量。但他在增强反楚力量的形势,他充分利用分封制,暂时笼络一切反楚力量。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大怒,张良在一旁暗示,汉王始授韩信齐王,以致最后韩信成为最终灭楚的核心力量。张良在司马迁笔下另一主要贡献是劝说刘邦定都长安。灭楚后,刘邦想定都洛阳,刘敬认为应定都关中,刘邦犹豫不决,张良帮其深刻地分析:“洛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刘敬说是也。”[1](P2043-2044)这一政策对维护汉王朝统治起了很大的作用。后来各地多次反叛,特别是七国之乱时,吴楚等国都在关东,故京师影响不大,中央得以从容调兵剿灭,张良其功不小矣。当然,张良的表现不仅这些,这里仅借一管窥其全貌地说明张良出神入化的智谋对汉王朝所起的作用贡献。后世对其评价很高,真德秀曰“;子房为汉谋臣,虽未尝一日居辅相之位,而其功实为三杰之冠,故高帝首称之。黄震曰“:利啗秦将,旋破峣关,汉以是先入关;劝还霸上,固要项伯,以是脱鸿门……凡良一谋一画,无不系汉得失安危,良又三杰之冠也哉!”[3](P1217)毛泽东也认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汉朝的张良和三国诸葛亮都比较出色。[4](P151-152)太史公连篇累牍地叙述以其谋智辅汉,在其笔下,汉高祖对张良的赞赏:“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1](P2042)是他对张良智慧,功勋的最好注解。

二、欲取反予、出尔反尔、窥伺隐秘,阴附吕氏———盖多微辞司马迁不止是个史学家,而且是个了不起的大文豪,他把历史和文章两面配合得十分巧妙,历史故实中间就有他年自已的生活体验和感情,有自已的喜爱和憎恨。司马迁对于一个问题的看法与对于历史事实的评价是一致的,并且他的文章善于讽刺,巧于隐晦,其本旨所在必须推而求之,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他往往从褒作贬,意在言外。品读史记文章,要领会司马迁写作的表现方式,才能议论中肯。[5](P477-478)所以,当他描从《留侯世家》看司马迁眼中的张良蒋将利明慧(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4)[]《史记》不仅作为一部优秀的史学著作,而且是一部杰出的传记文学著作,塑造了许许多多使人津津乐道的人物。在《留侯世家》,太史公成功塑造西汉开国功臣张良这位传奇的人物:他刺秦王,得兵书,辅高祖,灭项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而又功成身退,求仙学道,也留给了我们谜一般的张良。写张良时如果我们不仔细分析,推而求之,是看不出太史的隐晦意思的。刘邦击秦峣下军时,张良欲取反予,先以利诱降主将,后忽乘其懈击之,大破秦军,其中就有太史公对张良的以褒作


,表面上有赞其谋略过人之处,实对这种违德作为是予以不满的,故杨时日“:老子之学最忍,他闲时似个虚无单弱的人,紧要处发出来,使人支吾不住,如张子房是也,子房如峣关之战与秦将连和了,忽乘其懈击之;鸿沟之约与项羽讲解了,忽回军杀之,这便是柔弱之发处,可畏!可畏!”[3](P121)洪迈亦在《容斋随笔·张良无后》中说:“良之爵但能至子,去其死才十年而,后世不复绍封……何哉?予盖尝考之,沛公攻峣关,秦将欲连和,良日不如因其懈怠击之,”…项羽与汉王约中分天下,解而东归矣,良有养虎遗患之语,劝王回军追羽而灭之。此其事固不止于杀降也,其无后宜哉!”道出了多阴谋,道家之所禁。”[6](P20)故损阴德,对张良此种作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班固语)[7](P6)的司马迁当然是心有不满的。汉十二,刘邦想废太子盈,立戚夫人子如意,吕后急找张良商议,张良献计厚礼请出刘邦敬仰却数次都未请到的四老辅佐太子。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1](P2045)郭嵩焘的《史记札记》对此有一段评论“:案留侯所学犹战国策士之习也。而深机秘要,默运之心,以知高帝不言之隐情,而惟其所操纵之,盖尤神于揣摩之术者。老子所谓百物出于机而入于机,‟惟留侯得之。”[5](P219)并认为陈希反,高祖亲征后,吕后计诛韩信张良亦参与其间,并曰“:《高祖本纪》„,闻希将皆故贾人,乃多与金啗希将。留侯计画多此类,尤善窥伺隐秘,所谓出奇计马邑下‟”或谓此也,其并及立萧何相国,则似吕后诛淮阴侯之谋,留侯亦与闻之。史公盖多微辞,故其隐约如此。又案因韩信而拜萧相国,即留侯言之,于事亦无关轻重,此必留侯与闻诛韩信之,史公于此稍示微旨。”[5](P220)可见司马迁对张良这种智慧用在窥伺隐秘,尤其阴附吕氏以取媚,功臣被杀所起的作用上以隐晦毛颖发其不满。这从司马迁写留侯状貌如妇人好女。”[1](P2049)吴汝纶有日:“史公于高帝君臣,皆不当其一眄。”„子房状貌如妇人好女,‟盖轻之也。叙四皓事亦见此意,皆讥其阴附吕氏以取媚。”[3](P121)上述可大致推而求之太史公对张良一些所作所为是颇多微辞的。

三、远事避祸,明哲保身,超然人间,仙家气质———暗契默合关于《留侯世家》一文,张良出场结尾皆不寻常,中又有辟谷学仙一段,全篇如读神仙传,后人对其有不同看法,如好奇说;有刘辰翁日:“此传从()[]海力士、圮上父老以至四,[]必有姓名哉?……与黄石俱葬,首尾奇事。”[2](P519)鹿兴世日:“老人授子房书于圮上,世人不察,以为鬼物马迁好,安知非故神其说乎?《留侯世家》一篇,观其文律,盖以黄石公为始终,而中间以辟谷为枢纽,直可作《列仙传》读也。”[2](P521)表枚亦说“:史公好奇,于《留侯世家》曰沧海君‟,黄石公‟,赤松子‟,四皓‟,皆不著名姓,成其虚诞飘忽之文而已。”[3](P121)或不满汉初人才说,有刘咸曰:“怪老父而又归之于天,盖史公于陈项以来人才皆不满……此意处处可见。昔人皆不察,故真以项、刘为圣,良、平为贤,而反讥史公好舍人事而言天命矣。”[2](P519)或轻留侯说,有袁黄日“:良辟谷……良也辟世,故引而立于洁,参、平避事,故推而纳诸。夫神仙为高尚所托,而公宰非优游之司,余以是轻留侯焉。”[3](P120)以上皆有一定道理,以《留侯世家》飘忽虚诞云太史公好奇恐不能成立,司马迁写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为了探寻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和从历史事件中探寻发展道路中的兴衰成败之理。如前所述,司马迁写作中有他的情感注入其间,且巧于隐晦,其本旨所在要反复推究。故刘咸反驳天命而言人事。不满人才说和轻张良说虽也有一定道理,司马迁确实在某些情况下对张良是有微辞的,但他成此虚诞飘忽,神仙逸杳之文定有所旨。张良一生运筹帷幄,辅刘佐汉,有才有功,这在司马迁长篇累牍述其事功中可看出。他功成名就后,知鸟尽弓藏之理,于是从赤松子游以明哲保身,在太史公笔下,汉高祖所称三杰,淮阴诛夷,萧何系狱,以及其他功名将被杀被诛者多焉,这一点司马迁是对刘邦有不满之情的。留侯明辩达理之人,托身仙家以远事避祸,功名利禄全抛下,这一点许为尊黄老之术的史公所欣赏的,故借黄石“”赤松子等虚无之事喻张良之飘然而来,又飘然而去,功成身退,荣遗利弃,回归自然,与道契合,与自己心中的理想、归宿暗合,与自己心中的对刘邦君臣的看法暗合,所以成此虚诞飘忽之文暗喻也。林伯桐曰“:高一生最喜狎侮,又多猜忌,老成如酂侯,英雄如淮阴,皆不免于疑忌……唯遇留侯,则自始至终无敢失礼,亦无有疑心。岂徒以其谋略哉?留侯自称,一则曰为韩报仇强秦,再则曰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其进退绰绰有余于功名爵禄之外者矣。考其生平,居得为之地,而无田宅之好,无声色之嗜,至其经营天下,则如行所无事者,谁能及之哉?太史公称曰:„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大细。‟”[3](P121)在司马迁笔下,张良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那无与伦比的智慧,超然物外的气质是司马公敬服不暇的,他的隐计阴谋,附吕取媚等又是司马迁所不齿的,对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总的来说,要依据太史公的写作的中心思想,表现方式推其喻义。当然,我们这些千百年来的后人以已心度彼心,对史公笔法的臆测妄断止徒增史公莞尔一笑“:何作此虚诞飘忽之文揣吾虚诞飘忽之文矣?”

[参考文献][1]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卷五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59.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0e12cef5ef7ba0d4a733b7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