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伤寒论》真武汤条文

2023-05-07 05:08:1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议《伤寒论》真武汤条文》,欢迎阅读!
真武汤,伤寒论,条文
议《伤寒论》真武汤条文

摘要】 《伤寒论》是重要的中医典籍,其中的真武汤一方乃是治疗阳虚水泛的经典方剂,其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于辩证属于阳虚水泛的各种疾病,其治病范围之广、取得疗效之好不得不为世人所惊叹。然而若想取得如应桴鼓之效,必须在准确辩证的基础之上。若想准确辩证又必须深探仲景先师之原意,此处吾将其原文试析,以成良效之根基。

【关键词】 伤寒论 真武汤 条文

【中图分类号】R2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1-0360-02

真武汤首见《伤寒论》太阳病篇,第八十二条条文:太阳病发热,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另一条条文见于少阴病篇,三一六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真武汤方:茯苓 芍药 生姜各三两(切)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苦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就脏腑而言太阳经包括小肠与膀胱二腑,少阴经包括心肾二脏。肾与膀胱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腑为阳,脏为阴,太阳主腑,少阴主脏。表为阳,里为阴,由此可以得出太阳与少阴相为表里。

两感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热论》曰: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两感于寒是指相互表里的阴阳两经的经脉及所属脏腑同时感受寒邪,表里同病,脏腑俱伤,营卫不行,预后不良的危重证侯。仲景先师继承发扬了《黄帝内经》学术思想,《伤寒论》中虽无两感之名,但有两感之实。太阳篇三十八条条文大青龙汤方之后第三十九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发之。在本条文中可以看出仲师明确警示,要无少阴证者才可发之即用太阳之正治法——汗而解之。同时也就明确了在太阳表虚时是会有直入少阴的变证发生的,所以在这里要明辨有无少阴证,才可论治。此条明确太阳伤寒伴有少阴证时,切不可用大青龙汤等诸如此类的太阳治法治之,同时也说明太阳与少阴两经是可以同时为病的。

《伤寒论》第九十二条条文太阳中篇有论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此条文在太阳篇,对于发热头痛,身体疼痛们应该是熟悉的,因为这是太阳病的典型症状之一。但此处仲师并未按太阳之治法,用麻黄或桂枝类。反用了少阴病代表方四逆汤,只因当中所言脉反沉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此处虽病发热头痛但脉不浮反沉。这就需要我们警觉了,但有太阳之症,而无太阳之脉。依少阴病提纲所言: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我们知道脉沉是少阴病的典型脉诊之一。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此文所述包括太阳病的典型症状,少阴病的典型脉象。观其脉证所观内容包括脉、证两项内容,依其所观,辨病机所在,此机包括内容甚广:内外、表里、虚……后虽言随证治之实为随机治之。脉证是我们察机凭借,倘若二者所反映信息是一致的,自然无可厚非。但如果二者所反映的信息不一致甚至相反,我们该如何取舍呢?是从脉还是从证?本条条文就遇到这样的问题,很明显仲师已经很明确的给出答案舍证从脉。不顾太阳病的症状,依从少阴病之脉给与少阴


病之经典方剂:四逆汤。

太阳病之正治法即为汗而解之,因为就太阳病来说,多因外邪袭来所致,病位浅,正未虚,此时运用辛温解表或调和营卫之法,鼓舞正气,作汗达邪,使外邪随汗外出,以使机体恢复正常。但这个取汗的度一定要把握好,如仲师在桂枝汤将息法中所言: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即是明证,如此之谆谆告诫在若干条文中出现,切实需要后学们慎之。

在太阳病篇的真武汤条文中言太阳病发热,汗出不解由上文论述可知病太阳者,汗而解之是其正治之法,但为什么此处反而汗出不解呢?汗后没有热退身凉,仍发热,并且出现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等诸多变证。清代著名医家郑钦安对此解释为:其人内本先虚,复感寒邪,今得桂麻协和阴阳,鼓邪外出,大汗淋漓,而肾中一线之元阳乘其气机之鼓动而与汗俱出。就是说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病人的体质问题,病人此时是得了太阳病,但关键的问题是其本气素虚,这往往是容易被医者忽视的。太阳病邪是可随汗而解,但同时也会使太阳底面少阴肾中本虚的元阳随汗而出。这就出现条文中所述的汗后不解,其人仍发热阳加于阴谓之汗所以过汗之后,阳气同样受损。汗而解之,太阳之邪随汗而解,但同时少阴之元阳随汗外越,所以就出现了其人仍发热。此时之热已非太阳病发热,而是元阳外越所致的发热,即虚阳致热。阳气本虚现而又经误治耗伤,所以接下来的一系列变证都是由此而引发的。

《素问?脉解篇》说:“水者,阴气也。阴气主静而不能自行运动变化。在人体内水液是依靠阳气的推动和蒸腾气化来运行,以发挥对人体的作用。在病理状态,阳气不足的情况下,水液的代谢自然会受到影响。在本条条文所述情况下,太阳受邪,治之太过而伤及肾中阳气,肾乃生命之根五脏之本,伤及肾中阳气可谓伤及生之本也。肾阳虚则五脏之阳皆虚,阳气虚自然无力蒸腾、气化、推动体内水液,水液停而为邪、为患,诸证都是由于水邪为患而引起。《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曰水在肾,心下悸,心与肾同属少阴,肾为水脏主封藏其内涵有真阳。此时因误治使本虚之肾阳更被重创,越发亏虚,不能温煦诸脏,更无力蒸腾气化水液去滋养诸脏,而使水液无治停于肾中。

此条条文与太阳篇条文所述症状有所不同,我们来看《伤寒论》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阴病均具备此条所述之症状,由此可知病至少阴时本气已虚,元阳已弱。如真武汤条文中描述此时患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则会出现变证。为什么在本条有这样一个时间限制呢?清代医家陈修园对此解释为:少阴病二三日,三阳主气,得阳热之化,病当自已矣;若不已,至四日又值太阴主气之期;交于五日,以满太阴之数。在《素问?热论篇》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邪中机体顺应六经循行。依据内经所言少阴病期的前三日即为阳经主时,少阴为病阳气亏虚是其主机,阳经主时阳气相对较旺,而此时二三日不已就是说在阳经主时病未愈,而至四五日为阴经主时。四日为太阴主时,太阴脏腑亦以阳气为根,此时病至少阴,真阳亏虚而又时值阴经主时,中土太阴得不到火之温煦、化生,亦是一片虚寒之象。腹为中土地界,此时纯阴无阳,中土不得疏通则腹痛。太阴在脏为脾,脾主运化、转输,输转失常则水液不得运化而小便不利,食物不得腐熟而下泄故而自下利或呕吐。脾主四肢,脾阳甚微不能温煦、通利故四肢沉重而疼痛。阴经之病又逢阴经之时自然是无望自已。并且此条仲师明确提出此为有水气。水气为病自是变化多端,症状杂出,故有或咳、或利、


或呕等诸多变证。所以仲师苦口婆心,接着细述诸变证并细言其加减治法,可谓用心良苦。

故而真武汤为治疗太少两感,少阴阳虚,阳不治阴,水液泛滥的重要方剂。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fe4109bbe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7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