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文学批评,美国,历程]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思想基础与发展历程》,欢迎阅读!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思想基础与发展历程
创办于1989年的《美国自然文学创作通信》,为生态文学研究的相关短文、书评和课堂笔记的发表搭建了舞台,之后,不少人文社会刊物都专门开辟了专刊或增刊以发表生态批评文学的相关研究成果。而在一些大学,也逐渐把生态文学批评作为现当代文学的一部分列入学生的课程。1991年美国现代语言学会上,哈罗德?费罗姆发起并主持了“生态批评:文学研究的活力”的学术讨论。随着一批专著的出版,生态文学批评在90年代中后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美国生态文学的思想文化基础
从根本上来看,生态文学批评是生态哲学思想在文学领域的反映。生态哲学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思考动物是否具有道德地位,把道德关怀从人扩展到人类社会以外是其基本思想。在西方哲学的奠基人笛卡尔那里,动物根本是感觉不到痛苦的,只不过是一架“自动机”。与此大相径庭,哲学家边沁则在其代表作《道德与立法原理》一书中明确指出:在判断个人行为正确或错误时应该把动物痛苦也考虑进去,因为一个正确或错误的行为取决于行为本身所带来的快乐和痛苦的多少,而动物也是能感觉到痛苦的。1892年,《动物权利与社会进步》一书出版,作者塞尔特在书中进步明确:动物和人类一样也有天赋的生存权利和自由。基督教的人类中心主义长期在西方社会占据统治地位,美国语言文学家在上述思想启蒙下首次对这种人类中心进行了批评,明确提出任何动物一样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大自然的产物。面对工业社会所产生的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一些原来司空见惯的问题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人在世界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除人之外还有没有其它价值主体,人类之外的物是否具有对人类来说工具价值以外的价值以及人对自然的正当权利和必要义务是什么。这些问题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都不得不重新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位,生态文学批评正是这一思潮在文学领域的反映。工业化进程带来的并不仅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更是人们社会观念深刻变革,自然和荒野是粗俗而危险的观念逐渐被清除人的思维。在美国的东海岸,有这样一群特别的人,包括那些具有文学、艺术倾向的绅士阶层、自然神论哲学家以及自然诗人,他们开始用热爱自然的眼光去看待自然。自然神秘的面纱被彻底揭下,露出其含情脉脉的一面,人们甚至对原生荒野的迅速消失感到恐惧。劳伦斯?布伊尔对此有这样的解释:“远离城市的郊区和前工业化的地域开始于美国文化特征联系在一起,成为美国本土文学的一个神话。美国的自然环境成为最显著的一种文化资源。”②独立战争后,美国大众对国家的热爱集中表现在人们对荒野、自然的热爱上。这主要是因为,与欧洲方兴未艾的工业革命相比,真正具有美国特色的正是那广阔而未开垦的土地、无边无际的荒野,荒野理所当然的成为了美国人民热爱的对象。华盛顿?欧文《见闻札记》、布赖恩特《森林之歌》、惠特曼《草叶集》等一大批以描写自然为主体的文学作品,开始在美国社会广泛流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曙光,科学技术一方面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舒适,但是也无可奈何的给人们带来了精神上的苦闷。进入20世纪后50年,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是消费主义和社会商品化的形成,人和自然都被纳入商品的范畴,这就必然带来人与自然的矛盾。在这一矛盾面前,人们不得不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重新冷静思考。生态批评文学正是在这一大的社会背景下兴起与20世纪80、90年代的美国。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
20世纪是美国文学理论江河四溢、汹涌澎湃的一个时期,各种文学理论纷纷登上美国文
学舞台。仅仅有一定影响的文学主张就有几十种。20世纪后期,当人类面临日益紧迫的生存困境时候,生态文学批评开始走进现实世界,走向文学舞台的正中央。美国批评家J?希利斯?米勒就指出:“事实上,自1979年以来,文学研究的兴趣中心已发生了大规模的转移:从对文学作修辞学的‘内部’研究,转为研究文学的‘外部’联系,确定它在心理学、历史或社会学等背景中的位置。换言之,文学研究的兴趣已由解读(即集中注意研究语言本身及其性质的能力)转移到各种形式的阐释学解释上(即注意语言同上帝、自然、社会、历史等被看作是语言之外的事物的关系)。”③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美国生态文学批评发展历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自然与环境在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方式是研究的重点。生态文学批评家在这一时期对文学普遍认为在许多作品中是以一种比较陈旧模式来描写自然的。在这种陈旧模式影响下,文学家在伊甸园牧歌式的世外桃源和处女地与瘴气弥漫的沼泽地和无情的荒野这两种意义上使用自然。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持续到90年代初。在这一阶段,生态文学批评家把重点放在弘扬那些长期被忽视的描写自然的文学作品上,开始深入探讨和研究。美国描写自然的文学作品的历史发展、风格题材以及所取的成就。这一时期比较有影响的批评家是利奥波德和卡森,利奥波德的“生态中心论”思想成为环境主义的金科玉律;而卡森的代表作《寂静的春天》开启了生态文学批评的一个新纪元,因为这是人类生态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20世纪末,新世纪以来,生态文学批评家试图来创建一种生态诗学,这种生态诗学是建立在对生态系统的概念强调和生态文学批评理论建设的基础上。这一时期,生态文学批评家们注重吸收“环境伦理学”和“环境哲学”等哲学思想来进行理论体系的创建,把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生态文学批评旨在解决的问题
从文学与环境的关系入手,生态文学批评家们多年来一直不断提出相关问题并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文学应该如何来反映大自然、生态环境意识能否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人应该怎样对待大自然以及在自然中人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这些问题是一直困扰生态批评家们的问题。而其它一些问题,如文化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学批评研究与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当代生态文学批评的研究方向以及生态文学批评的学科定位等一些更为根本的问题也困扰着当代生态文学批评的走向。要讨论并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明确生态文学批评的根本前提。在文论家看来,人类文化与自然世界密切相关是生态文学批评赖以存在的基本前提。自然世界与人类文化不是两条平行线,而是相互影响的。生态文学批评的根本任务和独特价值就是通过文学来审慎人类文化并进行文化批评,以此来探索人类思想文化以及社会发展模式。乔纳森?莱文有过这样的表述:“我们社会文化的所有方面,共同决定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独一无二的方式。不研究这些我们就无法深刻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而只能表达一些肤浅的忧虑。”④就生态文学批评的发展趋势而言,大多数生态文学批评家普遍看法是:后现代乃是生态学的时代,人类要走出时代困境就必须借助生态智慧。未来的生态文学批评应该把关注领域扩大,从自然到人类社会、文化甚至人类精神领域都应该是未来生态文学批评关注的对象。生态文学批评试图把文学批评置于人类生态系统中来考察来肯定人类生存的整体性。与此同时,生态批评家们一致认为生态文学批评应尽可能地与其他学科进行视阈融合,因为真正具有活力的学术研究应是开放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全面地理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切问题。在生态文学批评家洛尔斯顿看来,生态文学是一种“终极的科学”。他认为,生态文学批评综合了各门学科,甚至包括艺术与其他人文学科,“尽管生态文学可以被视为一门科学,但是,它的智慧比其他科学更深,也是压倒其他科学的,有着普遍意义的。”⑤但是,笔者认为,从目前生态文学批评发展情况来看,我们还有充足理由认为生态文学批评还远远没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e5b081bf2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5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