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娱乐至死》谈到恋爱娱乐化倾向

2022-04-13 17:20:3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娱乐至死》谈到恋爱娱乐化倾向》,欢迎阅读!
娱乐,至死,谈到,倾向,恋爱
由《娱乐至死》谈到恋爱娱乐化倾向



马克思·韦伯认为社会学应当是保持价值中立的学科社会研究的目的是理解人们的行为而不是对该行为做出价值判断,研究者的个人价值和经济利益不应当影响社会学分析的过程。然而更多的学者认为把价值观从研究过程中分离出来是不可能的,所以大多数试图描述人类行为的学者在他们的分析中注入了政治观、宗教观和其他价值,马克思的著述是一个极端例证,而波兹曼在他的《娱乐至死》中同样有着明显的对印刷时代特殊的感情和对电视时代的恐惧,排斥与担忧。

波兹曼认为,在印刷术统治下的文化中,公众话语往往是事实和观点明确而有序的组合,一切政治社会生活都是客观,有序,理性,严肃的。而电视呈现给我们的是支离破碎,眼花缭乱,消纵即逝的世界,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中,娱乐至死》封面所呈现的一样,带着身躯却没有脑袋,一切显得被动,肤浅,娱乐,没有逻辑。

我相信我们的思维正在受着某种看的见或看不见的力量支配着,从小到大某一种观念的形成,改变,某一种认识的偏向或者深化,或多或少来自于周遭的公众话语,媒介环境。正如波兹曼在媒介即隐喻中提出:媒介像是一种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这种媒介—隐喻的关系为我们将这个世界进行着分类、排序、构建、放大、缩小、着色,并且证明一切存在的理由。而我们的认识将无法脱离这些被证明,被定义的现实世界范畴。波兹曼借媒介即隐喻的观点来怀念印刷时代的理性力量支配的美丽的世界,而忧心电视时代走向文化反面的娱乐的支配力量,我们终将毁于此的世界。

拉伯雷《巨人传》中“人与人之间,最可痛心的莫过于你认为理应获得善意和友谊的地方,却遭到了烦扰和伤害”。我相信正是这样一种共通的情感的力量才造就了一部部经典,正是这样一种对美丽的深刻疼痛形成的一种普世的理想追求,才使人们为着这个理想而奋斗不止。“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里,造成精神毁灭的敌人更可能是一个满面笑容的人,而不是那种一眼看上去就让人心生怀疑和仇恨的人。这是所有人感情脆弱的地方,波兹曼也不例外,他在娱乐至死》的前言中提到: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并认为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而不是奥威尔的预言。 我相信《娱乐至死》的感情基础便是郝胥黎的预言,波兹曼正是怀着对人类的发展责任感、忧虑感,知识分子的那份责任与良知,以及人类共通的对于某种美好表象背后透露的寒气的恐惧感,才给出我们这样一种忧患的告诫。

然而,艳阳炙烤大地时,人类一定会暴露在阳光下,中暑而亡吗?雨雪交加,狂风大作时,人类不是学会了寻找洞穴,建造房屋来躲风避雨吗?我们真的像“水煮青蛙实验”中那只处在逐渐加温水中而最终失去弹跳能力而亡的青蛙吗?媒介影响下的大众,真的会像韦伯和迪尔凯姆认为的那样“毫无凝聚力,如一盘散沙的乌合之众”?真的像麦奎尔讲的,“像中弹的靶子一样,应声而倒”吗?我相信不会,最好的证词便是波兹曼本人。他用他理性化的思维反击着电视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抵御着作为人自我当中欲望需求的本性。

在这里,笔者并不是来反驳娱乐至死》体现的波兹曼的传者中心论的思维,也不认为波兹曼的担忧是基于此种思维支配下的偏颇认识,而是谈《娱乐致死》



1


给我们的惊醒、启示以及思考。

波兹曼认为电视是一个美丽的陷阱。尽管承认电视对老弱病残的抚慰作用,也看到了电视在越南战争中起到的作用,但依旧对电视不怀好感,认为电视不只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媒介,而且这个媒介不是偶尔表现娱乐的内容,而是把娱乐本身变成了表现一切经历的形式。总而言之,波兹曼认为: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可能,我们认为波兹曼有些过分的悲观了,但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不得不承认波兹曼的预言,新闻的娱乐化,电视节目的娱乐化,网络文学娱乐化,大众传媒的影响下,我们的生活方式及态度不仅仅停留在偶尔消遣娱乐上,而是呈现出泛娱乐倾向,就连人类最美丽最纯洁最令人景仰与渴望的感情——爱情也在劫难逃。

一、网络文学作品中的爱情呈现娱乐化倾向

打开网络爱情小说,只见越过伦理,各种私欲横流四海,爱情不再庄严,肃穆,而是追求个人私欲的满足,娱乐至死。《成都,今夜请把我遗忘》主人公陈重与赵悦本是一对恩爱夫妻,生活本是美好,陈重却沉迷于各种感官享受,各种女人偷情,最终导致婚姻的破裂。面对陈重生活的放浪行骸, 赵悦在哀莫大于心死之余,不是沟通、阻止和挽回, 而是红杏出墙, 从另一个男人杨涛身上寻找慰藉。这种欲望发泄式的爱情观, 都是信仰缺失的必然结果,爱情传统的责任与道义被剥落,人们毫无拘束地发泄自己的真实情绪,纵情声色与享乐,宣泄生命欲望,从而娱乐至死。

而在另一部网络小说《我恋爱我容易吗》原名《情圣是怎样炼成的》,作者直言不讳地说,“这本书如果带给你轻松的心情、乐观的态度、开怀的大笑,那我就很满意了⋯⋯“至于小伙子们还能从中学到其他什么,那就要看个人资质了„„听说有人利用它泡了一个加强连的mm善哉,善哉,哥们,你丫已青出于蓝了⋯⋯

文学来源于社会,她可以是对一个社会虚构的浓缩,然而现实中那么多的小三甚至小四,而依旧有庞大的人员拥有或者渴望拥有情妇,依旧有那么多的美少女等待着被包养,当我们的心灵被私欲填满时,当我们的爱情彻底被娱乐化时,我们真的就像波兹曼所讲将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了。 二、相亲节目中的爱情呈现娱乐化倾向

相亲“一对多” 形式给人的感觉不是相亲而是选秀,而参加的男女嘉宾们对爱情的态度大概也就像对选秀的态度,追求的是一种感官的刺激,一种娱乐满足。《我们约会吧》在短时间内女嘉宾在12位男嘉宾中作出选择,每期速配成功牵手离开的空缺嘉宾席位,都有新嘉宾的加入,节目总是维持12位男嘉宾的阵容。《非诚勿扰》中现场24位女嘉宾对每位出场的男嘉宾进行选择,阵容较为庞大。东方卫视的《百里挑一》阵容更为浩大,每期100名男嘉宾、3名女嘉宾。男嘉宾的更换速度相对较缓,而每期女嘉宾的上场节奏让人眼花缭乱。

也许有人认为这是节目的娱乐化,而不是爱情的娱乐化,但节目只是给节目中的爱情提供一个载体而已,为什么把新闻娱乐化的表现体现在“黄色新闻”“花边新闻”上,其实,黄色新闻或者花边新闻其本身已代表着某种娱乐色彩。就相亲节目这样一个一对多的相亲形式而言,每个人在择偶上是怎样的心态,中对方的是内在的精神品质,还是外在的奢华,又或者什么都不看重,仅仅是想借此机会在公众面前展露头脸?大多参与的嘉宾是否如《我们约会吧》一位女嘉



2


宾所言“我来节目就只是一场游戏一场梦”?那些男女嘉宾究竟是如何看待爱情?一位男嘉宾说“我曾谈过七八个女朋友”一位女嘉宾接着说“还没有我的零

头多”何等毫无遮掩的娱乐爱情的态度! 三、求爱方式呈现娱乐化倾向 打开BBS“陪行街:15/3小时起计,帮提包、袋)陪食饭:免费(雇主请客制);陪睇电影:10/钟(雇主请客制)3场以上8折;陪聚会:15/次;拖手:10/次;抱抱:20/次;KISS30/次(牙齿唔可以有菜叶)如果接触时擦出火花者,免收一切费用。非诚勿扰!

打开空间好友动态:今天就确认了仨。离毕业大补考还有8个月,也真说不定哪天又研究起谁,祝我好运,小心你会成为我喜欢的人,你要有信心,哈哈。 天马楼下又现“求爱门”事件,只见一群人高呼:某某,某某某喜欢你!爱情至此便不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一群人的爱恋,一群人的欢声笑语,一群人的娱乐生活„„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那些海枯石烂,至死不渝,化蝶双飞的爱情只有在“不要988,不要888,只要88,没错就是88,一个男朋友带回家!”的高调言辞下抹着眼泪,无奈地看着当今这个被娱乐腐蚀的莺歌燕舞,醉生梦死,追求个人欲望满足的爱情世界。

我们扼腕悲叹,难道最诚挚的爱情信仰将悄无声息的消逝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永远成为一种祭奠吗?也许你会说几千年的文明走过,留下灿烂的历史化,不被岁月铅化,爱情也是一样,形式变了,内容在,我们的心底永远存在并渴望着那些美丽的爱情,我们没有理由消极预测未来,然而,内容真的不受控于形式吗?内容真的会跳出形式的束缚而独立存在吗?如果我们美丽的深沉的内容失去了相应的形式来展现它,它的存在形态还有意义可言吗?在当今这个巨大的媒介环境变迁下,一切还能在过去的环境中对未来做出同样的预言吗?

此时此刻笔者看到一张巨大无比的网向我们笼罩而来,我们困惑,想逃离,却又不自主地去编织更大的网,这网对于波兹曼来讲大概是无数的电视机在他的四周不断地切换着画面,传达着冗杂的无关紧要的娱乐化的信息对于我们来讲是如何透过自由不偏失理性的方向去寻求更广阔的自由,去寻溯人类最美的感情,而不至于成为娱乐的附庸,成为大众媒介下娱乐至死的物种,我们代表着波兹曼的第二种希望——我们的高校,我们也将是这希望的开拓和传承者„„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df86f4aa8956bec0975e30f.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