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联读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2022-07-25 05:17:2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联读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欢迎阅读!
读法,古诗词,应用,教学,谈联
浅谈联读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梁诗曼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9年第11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528000 梁诗曼

[摘要]古诗词教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的古诗词教学陷入应试化的误区,教学效果不容乐观。教学中合理运用联读法可以起到理解意象、厘清诗词的内涵、拓展知识等作用,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联读法;古诗词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31-0012-02

我国古典诗词浩瀚如大海,璀璨如星河,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方面,基础教育中的语文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占有较大的比例,而古诗词默写或鉴赏也是中小学语文考试的必考内容。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是反复诵读,疏通文义;分析意象,体味情感;知人论世,整体感知。这种固化的鉴赏模式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也限制了学生的能力,到头来学生只是学会了背诵诗词、理解诗词内容,而无法体会古诗词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妙处。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和自身的教学实践,发现了运用联读法能优化古诗词教学,使古诗词教学能真正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联读,顾名思义就是联系阅读、比较阅读,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作品进行识同辨异,加深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对作者情感的体悟。运用联读法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读懂经典,但是绝不仅限于“这一篇”。笔者认为,应用联读法的最高追求应该是帮助学生在大脑里长出一棵“古诗词知识树”。“知识树”换言之就是知识体系,它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提炼出知识的主干网络,方便知识的调用;具有可拓展性,可将新知识添加在原有体系中;使孤立的知识点关联起

来,避免遗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思维导图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使“知识树”可视化。

联读法的科学运用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1.要有较高的古诗词素养,即要有对古诗词的敏感性和融会贯通的能力,至少要对教材中所有的古诗词有较深的理解和感悟;2.要把握好应用的时机,在学生充分理解原诗的基础上,或是结合学生理解的难点进行联读;3.要注意适度原则,就是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原诗的特点选取联读的诗词,不能一味地为了联读而联读。

教学中,大多教师是运用联读法来进行古诗词间的内容联读、形式联读、主旨联读,这样的联读是就诗词大的方面来说的,用到的课时也比较长。笔者在这里主要想谈一下零碎知识的联读。

一、在联读中理解、品读意象

意象,即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许多意象,如月、杨柳、黄昏、梧桐、燕子等,不同的意象隐含着诗人不同的情感。因此,正确理解意象是解开古诗词奥秘的一把“金钥匙”。在这里,笔者以“黄昏”这个意象作为例子。“黄昏”意象最早出现在《诗经》中,此后历代的文人墨客也创作了大量包含有此意象的作品。中小学生都能接触到有“黄昏”意象的古诗词,但是由于学习时空的局限,大部分学生没有对这一意象所传递的情感进行有效的梳理和分类。这就需要语文教师的适时引导,在学生阅读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与学生一起构建“黄昏意象知识树”。在学习了《黄鹤楼》之后,教师可以利用联读法在半个课时内与学生一起构建“知识树”。




先提问学生:以一天为期,哪个时间段常常出现在诗人、词人的作品中?之后,教师明确提出这节课的任务是:诵读自己学习过的有“黄昏”意象的古诗词,对“黄昏”意象所包含的情感意蕴进行大致分类。“黄昏”意象所包含的情感意蕴大致可分为四类:怀人、思归、生命体验、历史更替。据了解,这几类学生都有在课内外的古诗词学习中接触过。最后,引导学生梳理古诗词内容和表达的情感进而对诗词进行分类,画一棵“黄昏意象知识树”(如图1),并在之后的学习中不断补充使“知识树”枝繁叶茂。







二、在联读中厘清诗词的内涵

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学生容易把有相近、相似意思的不同作品中的诗句混淆。造成这一问题的客观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诗人、词人所处的时代或际遇相似,对周围环境、事物有相同感受,使得他们的作品有相似之处;二是后人模仿前人作品,使用了点化这一手法;三是不同作品的诗句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或相似的字词、语音。总的来说,就是诗句间的异曲同工之妙混淆了学生的记忆。而主观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没有真正掌握古诗词的内涵,即对内容的理解不够透彻;二是学生在学习新的古诗词时不能做到有意识地将其与过去学过的古诗词进行比较。笔者在这里举几个例子来介绍如何使用联读法厘清古诗词的内涵。

学习了杜甫的《旅夜书怀》后,学生在背诵和默写时容易把诗句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初中学过的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混淆。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与学生进行诗句的联读。这两首诗的作者所处的时代相同,而且两首诗都是写诗人在离开四川途中的所见所感。不同的是,李诗写于其25岁,那个时候诗人少年远游,历史正在走向盛唐,因此,该诗表达的是诗人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而杜诗写于其年近花甲之年,当时诗人被迫离开四川成都草堂,历史正在走出盛唐,表达的是诗人漂泊无依的感伤。联读这两首诗后,学生明白了诗人心境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当学生

明确了这一点之后,他们对这两首诗的语言就不难把握了,就能很好地厘清这两首诗的内涵了。

同理,当学生把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混淆时,教师应及时点拨,引导学生结合诗题细读语言,进而体会个中差别。

三、在联读中拓展知识

古诗词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含着丰富的文学知识,同时也蕴藏着大量的历史知识,正所谓“华夏五千年,文史不分家”。缪钺先生说过:一个人的诗,是一个人的心声;而一代人的诗,是一个时代的心声。文史知识的积累对于增强学生的语文知识迁移能力、提力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大的作用。




如在教学了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后,可以针对诗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的“胡”向学生提问,让学生说出学习过的有“胡”的诗句。学生不难说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诗句。教师可补充“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等诗句。大多数学生都知晓“胡”字有“古代称北方和西方民族的(东西),也泛指来自国外的(东西)”的意思。在这里,教师可以进行知识拓展:汉唐时期引进的东西,多在其前加“胡”,如胡桃、胡琴、胡瓜、胡船;而明清时期引进的东西,多在其前加“洋”或“番”,如洋葱、番茄、番薯。

诗歌联读法,是一种很实用的古诗词教学法,在教学中恰当地应用,即能扩展教学内容,又能使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军“. 联读法”:古诗词教学的重构之路[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Z2):129-131.

2 刘恒全. 古诗词教学“联读法”探索[J. 江苏教育201843):34-36.

(责任编辑农越华)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dcfb2f4f5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6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