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心理学》,欢迎阅读!
1、 心理学之父——冯特(德国) 著作《民族心理学》它成为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来源之一。 2、 习性学家 洛伦兹 “印刻”现象 依赖
3、 弗洛德将人的精神世界主要划分为3个层次,即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1)意识是人可以直接察觉到得心理部分,是精神领域中的一个很小的部分,所起的作用也不大。(2)前意识由意识没有察觉到的某些后天经验所组成,他与意识相通,并共同起排查、压抑引起人焦虑的潜意识本能与创伤性的经验的作用。(3)潜意识是人精神领域中最大最有力的部分,由人类的原始冲动、本能以及个体被压抑的种种后天经验所组成。 在弗洛德看来,认得一切心理与行为活动归根结底是潜意识中的本能或“力比多”决定的。 4、 弗洛德修改了他的人格结构论,提出了自我、本我和超我三部人格说。 5、 社会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班杜拉、多拉德、米勒
班杜拉主张以“交互作用”论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并强调观察学习在行为习得中的作用 6、 角色理论 代表人物:林顿、戈夫曼、特勒
(1)他们认为,角色可以看做是在人际互动中社会对处于一定地位的个体的期望系统与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对自身的期望系统。 (2)戈夫曼进一步将这种角色理论与戏剧舞台比拟,认为人生就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是这个舞台上的表演者。
7、 参照群体理论 代表人物:海曼、凯利与谢里夫人
他们认为个体对其社会地位的评估取决于他选择的用来比较的社会客体,可以是某一类人或是某一社会群体,这就是参照群体 8、社会学心理得研究方法1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的结合2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3元素分析与整体综合4心理学研究中的生态趋化与现场研究5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性原则。 9、社会学心理研究的主要途径:个案研究、相关研究、因果研究
10、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自我、他人和群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规律进行感知、判断、评价、推断和解释以作进一步反应的过程。
11、社会图式可以分为四种类型1、他人的图式2、自我图式3、角色图式4、事情图式
12、当环境中的信息与原有图式中的不一致时,不但常常会被歪曲,使之与原有图式相符,而且社会图式还会通过影响人们的行为使客观现实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这种改变趋向于与原有图式一致,这种现象被称为“自我实现的语言”。 13、归因理论 50页
14、归因偏差常见的3种(1)基本归因错误(2)行动者与观察者的偏差:尽管我们常将他人的行为归于较稳定的人格因素,我们却倾向于将自己的行为归于外部环境,这就是行动者与观察者的偏差。 (3)自我服务偏差 15、获取自我概念的途径:自己的行为、内省、他人的反馈、社会比较
16、整合的方式:1、可得性 (巴纳姆效应56页)2、重建记忆3、自我归因4、核心特质
17、自尊就是个体对自己品质、性格、能力等的积极或消极的整体评价,他反应了个体对自己的满意程度。 18、自尊的构建来源3个途径:个人的生活经历、社会比较、自己的内部标准 19、印象:外表、言语、非语言交流、行为、其他线索 20、首因效应 64页 皮克马丁效应
21、刻板印象获取的两种途径:1、直接的个人经验2、间接的社会学习 22、偏见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的不正确的否定和敌视的态度。
23、偏见形成的根源:1、认知根源 2、社会根源 其中一个主要的根源是各个社会群体之间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在这种的情况下,偏见往往被用来证明和支持哪些拥有财富和权力的人在社会上占据优越地位的合理性。
24、人际关系:从广义上看,人际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方面。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文化关系、心里关系等。
从狭义上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和互相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25、人际关系分类
根据人际关系形成的(1)基础媒介分类(血缘人际、趣缘人际、业缘人际、地缘人际关系) (2)固定程度分类(3)不同维度进行分类(4)外部表现分类(5)影响程度(6)需求分类 26、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1)定向阶段2)情感探索阶段3)情感交流阶段4)稳定交往阶段
27、鲁宾等人把自我分成4个层次:第一层是自我的最表面水平,第二层是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第三层是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第四层是自我的最深层次。 28、人际关系的测量方法:(1)社会测量法 它是通过群体内各成员之间的接纳或排斥的状况来描述人际关系的状况的 (2)参照测量法 (3)贝尔斯测量法
29、群体内相互作用的类型可以概况为两类:一类是以满足对方交往需要、情感需要为目标的,即情感因素。另一类
是以得到信息方向或指示为目标的,即功能因素。
30、人际沟通的7个要素: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和背景等
31、人际沟通的类型: 1)语词沟通与非语词沟通 2)口语沟通与书面沟通 3)有意沟通与无意沟通 4)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5)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32、人际吸引特征:1)才华吸引 2)外貌的吸引 3)个性品质 除了外貌和品质外,人际吸引的深度与广度还要受到信念、态度、兴趣等的相似性合需要、气质等的互补性的影响。 33、情境因素:包括1)空间距离 2)交往频率 3)交往氛围
34、态度是在经验基础上组织起来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的反应具有指导性或动力性的影响。 35、态度的功能 1)态度的知识功能 2)态度的社会适应功能
36、影响态度强度的因素,即增强自我意识,可以改善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程度。
因素1)由于自我意识增进了态度的通达性,能使人们更准确的报告自己的态度 2)在特定的情境中,自我意识能把具体态度带入当前关注点,能指导下一步行动。
37、影响态度形成的主要因素(1)基因遗传因素(2)社会环境因素1家庭2同伴3,社会团体4文化因素(3)主体本身因素
38、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1)说服者的特征1专业性2可靠性3吸引力 (2)信息传递的方式1信息的差异性2信息的情绪性3信息的组织性 (3)被说服者得特征1人格特征2对原有态度的自我涉入程度3心理预防(4)情景因素1预先警告2分心
39、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会促进其活动完成,提高其活动效率,所以又称社会促进。 40、社会干扰是指个体在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会干扰活动的完成,抑制活动的效率,所以又称社会抑制。 41、社会惰化又称为社会懈怠或社会逍遥,是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42、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43、服从是指由于外界压力而使个体发生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
44、服从和从众的关系:两者虽然都是社会影响下的产物,都是因为压力而导致的行为,但两者有诸多不同。首先,压力来源不同。服从的压力来源于外界的规范或权威的命令;从众的压力实际上是来源于个体的内心,从众是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其次,发生方式不同。服从是被迫发生的,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从众是自发的,外界并没有强迫或命令个体必须如何做。最后,造成的后果不同。不服从往往会使个体受到惩罚,而不从众只会引起个体内心的不安和失衡。当然,人的行为是复杂的,很多时候服从和从众相互交织,并不能截然分开。 45、影响服从的因素:1)命令者的权威性2)服从者的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3)情境压力
46、顺从也叫依从,是指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按照他人要求做的倾向,即接受他人请求,使他人请求得到满足的行为。 47、顺从与从众的区别在于:顺从是在他人直接请求下做出的,而从众并没有他人的直接 要求,从众来自于一种无形的群众压力。
顺从和服从的区别在于:顺从来自他人的请求,是非强制性的,而服从来自他人的命令,带有某种强制的特征; 命令者与服从者之间往往存在规定性的社会角色联系,如老师与学生、商机与下级,而请求者与顺从者之间并没有规定性的社会角色关系的束缚,各种人际交往中都可以产生顺从行为。因此,顺从是一种比服从更为普遍的社会影响方式。
48、促进顺从的技术:1)等门槛技术2)门前技术3)低球技术4)折扣技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d8fdef1f61fb7360b4c6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