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国外汉学家(名词解释)》,欢迎阅读!
1. 汉学定义 : 汉学(Sinology)或中国学(Chinese Studies)是指外国学者对中国历史现状,哲学,语言,文学艺术等的研究,受到西方学者所受教育及文化背景的影响。有宽窄两义。广义上,它可以指“一切非本土的研究中国的学问”。狭义上,则于以现代方法来考释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经典文献的学问。汉学的本质是一门外国的学问。
2.卫匡国:意大利人。卫匡国是中国明清交替之际来华的耶稣会会士、欧洲早期著名汉学家、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和神学家。他在中国历史学和地理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功绩,是继马可·波罗和利玛窦之后,对中国和意大利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和科学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著作有《中国上古史》、《中国新图志》、《论鞑靼之战》和《汉语语法》。
3.利玛窦: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居住。在中国颇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称为“泰西儒士”。利玛窦也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利玛窦的《中国札记》是关于中国的宫廷政治、地理、外文、科技等方面的内容。出版时, 受教会影响,内容做了删改,删除了其中关于批评中国的一些内容,是16c末西方汉学知识的重要来源。其著作还有所译的《四书》,《交友论》《汉语拼音辞典》。
【法国汉学】
1.雷慕沙(1788—1832),法国著名汉学家。著作有关于中国语言方面的《汉语语法基础》、中国小说的翻译《玉娇梨》、关于佛学的《佛陀记》雷慕沙是一个把汉语研究引入西方语言学界的倡导者。也是第一位在欧洲仅从书本了解中国而成功地掌握了有关中国深广知识的学者。
2..儒莲:19世纪法国汉学家、法兰西学院院士,东方语言学教授。是法兰西学院汉学讲座第一任教授雷慕沙的得意门生。主要成就是把《孟子》翻译成拉丁文,翻译《赵氏孤儿》《大唐西域记》,他对汉学著作的翻译,推动了法国汉学的发展,被评价为 “19世纪中叶欧洲汉学界无可争辩的大师“。
【英国汉学】
7.理雅各:19C末英国著名汉学家,代表作《中国经典》,从《五经》开始,倾注几十年心血得以完成,得到中国学者王韬的帮助。他翻译的《道德经》《孝经》《庄子》是西方当时最准确的中国传统经典的英译本。他在翻译过程中贯彻严谨的治学态度,旁征博引著作《中国编年史》《中国宗教》。贡献:①翻译古代经籍②出任牛津大学汉学教授③汉学答疑及对中国文化的态度。他的主要目的是向东方传播基督教义,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使英国汉学开始深入探究中国文化,哲理。他是19C末英国最伟大的汉学家。
8、翟理斯:英国著名汉学家,1867年来华成为英国驻华使馆的一名翻译学生,后来成为剑桥大学汉学教授。他翻译介绍了《春秋》《礼记》《诗经》、四大名著等,并对这些作品有中肯的评价,被誉为英国汉学三大星座之一,终生都在为广泛传播中国语言、文学和文化而努力,在英国的汉学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9、翟理斯《中国文学史》:英国汉学家翟理斯的代表作,成书于19世纪。这本书比较系统的介绍中国从古代到清代的文学的发展,不仅是对中国文学历史性的描述,同时还是立足西方文化传统,利用西方学术概念对中国文学进行的再构建。本书第一次以文学史的形式向英国学者展示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全貌,虽然书中有诸多错误之处,但是19C以来西方汉学史上的重要著作。
【德国汉学】
10.卫礼贤:20C初德国汉学家,法兰克福大学教授,创立了中国学社,对德国汉学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主要成就是对《易经》的翻译研究。卫礼贤是20C初德国最重要的汉学家之一,在数十年时间之内,为改变中国人在德国人心中的形象作了重要努力。(中国文化通过卫礼贤的介绍,使欧洲人感到欧洲需要东方文化的融合,以此充盈欧洲人的精神世界)卫礼贤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和理解作了重要贡献。
11、福兰阁:20C德国重要汉学家,1888年来华,为使馆翻译学生,1890年以后在中国各埠德领事馆任翻译和领事。20C初期任汉堡大学汉文教授,后转任柏林大学汉文教授。他的著作甚丰,主要有《中国通史》《关于中国文化与历史讲演和论文集》,他的史学研究特点对德国汉学具有方向性影响。
12、福兰阁《中国通史》:20C德国重要汉学家福兰阁的代表作。他改变了以往以历史史实、编年、朝代为主的纪实性研究方式,而是以儒家的国家观念为宏线,将中国几千年的政治说成是儒教演变发展的历史,将中国历史分成三期:前儒家时期、儒家时期、后儒家时期,不仅有史学家宏观的国家观念,还具有独特的理论深度。是长期以来,德国汉学界公认的中国史和中国研究的必读书。
【美国汉学】
13、稗治文 (Elijah Coleman Bridgman,1801年-1861年),美国人,响应新教第一位来华传教士英国人马礼逊(R.Morrison)的呼吁,1826年毕业,到当时以差遣国外宣教士知名的安道华神学院深造。在校的时候,裨治文对国外宣教的呼召,越来越清楚。1830年来到中国宣传基督教,主要宣传地点在澳门,上海,在华30多年。主要研究内容,中国文化,政治,国情,地理等。1832年,他的主要作品,介绍中国知识的The Chinese Repository《中国丛报》月刊创刊,,获得了普遍的尊重和认同。他是美国来华第一传教士,美国汉学的开山鼻祖,也是一位有远见的宣教士,满有奉献的精神,事奉的热诚,他对中国文化,中国医药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是沟通中西文化的“造桥人”。但他毕竟代表着美国人的价值观,主张包括文化,宗教在内,都要“将人的思想夺回,使它都顺服基督”,明显是为维护美国在华利益服务的,
14、卫三畏:(Wells Williams)(1812——1884),美国第一个专业汉学家,长期生活在中国,接替稗治文担任《中国丛报》主编,回国后担任耶鲁大学汉学教授,主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经济政治,外交。主要作品《中国总论》,《我们同中华帝国的关系》,《中国商业指南》等。卫三畏是近代中美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美国早期汉学研究的先驱者,是美国第一位汉学教授,被称为美国“汉学之父”,他极大地促进了美国汉学的发展。但是作为外人看中国,观点认识存在严重局限,对中国有诸多错误认识,他的主张思想造成了西方多中国的
偏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cc16bfeda38376baf1faed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