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青》

2022-05-04 13:21: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读《知青》》,欢迎阅读!
知青
读中国知青梦与中国知青终结有感



读过这两本书之后,实在是震惊的说不出话来。

从小到大读过的书并不多,大多还是科学技术类的文章,这样的纪实文学作品,本想着读来应该会挺无聊的,没想到却一口气看完了,掩卷之后,心情还是久久不能平复。

我首先阅读了中国知青梦,文章主要谈及了从1978年下放到云南橄榄坝的知青徐玲先因为乡村医生的失职难产而死引发当地知青集体请愿,进而由于问题得不到解决而决定上京请求返城,到最终在返城要求得到满足。如书中所写,“一粒小小的火星,一个女知青不幸猝死的偶然事件就成为引发这场惊天动地的知青大返城风暴的导火索,成为导致十几万云南农场知青乃至全国知青最终走向觉醒并且勇敢地反抗自身命运的第一声惊雷

如果说《知青梦》主要讲述了国内知青的抗争故事的话,《中国知青终结》则是将侧重点放在了那些怀揣着“瓦良格主义”“国际革命”的理想,私自奔赴金三角参与游记革命的境外知青们。文中既有当时国内从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期间地狱一般的现实状况,更多的是那些境外知青们是如何在生死危难中,从一个个怀着热血青年到一具具尸体、一个个为了生存丧失人性、一个个为了养家变得平庸的人生故事。

两篇小说中给我印象最深的,绝对是“蔡东”---“一撮毛”----“阿甲将军”。文中最先出现的,是作者去拜访他父亲的场景“蔡东算是白死了”。他的人生,就是一个仅仅叛逆的热血青年在一个不讲理的社会在一场战争中是如何丧失了亲人,丧失了理想,丧失了人性,最终“白死了”的典型案例。有人可能会说,蔡东天生就是恶棍,是混世魔王。但是,没有人天生就会在战场上奋勇无畏,就会在丛林里杀人越货。他,只是一个平凡的处于青春期的少年,有那么一点小聪明。首先,我们可想而知,被打成右派的蔡东一家是怎么艰难的生活的。无缘无故的打骂,莫名其妙的孤独,一切合理的辩解在毫无逻辑的口号下变的那样苍白无力。他必定在这个坏境中沾染了蛮横,暴力的种子在那时生根发芽。于是,对现实绝望却依旧怀有红色信仰的他来到了金三角红色游击队。他认为可以实现青年理想,可以成就一番事业的地方。我们现在有太多的机会,科学技术可以成就事业,经商营运可以成就事业,为官从政也可以成就事业,但在他们那个时候,对于蔡东,这个不愿意向生活妥协的年轻人,只有去战场才可以。

诚然,他在战场上体现的天赋是无人比拟的,他也坚信,在他们知青的努力下会有实现金三角成功革命的那一天。然而,在“大清洗”中,莫名入狱粉碎了这一切。曾今的战友拿着枪口对着自己,会不会让他回想起那时在国内无法“活着”的日子呢。为了活下去,他决定越狱。这样,他既不能回国,也不能重新投入他理想中的解放金三角的伟大事业了。这也就有了在波涛汹涌的界江上义无反顾跳入水中的那一秒。

走投无路的他,加入了“赤军”“赤军”的性质很奇怪,一方面,他杀人越货,靠着打劫道路维持势力,另一方面,他打劫地方土司,以“反封建革命”自居。这很符合蔡东的个性特征。他原本是为了伟大的理想的去杀人,现在理想被现实所击溃,却难以面对一个杀了无数人的自己,于是,在“赤军”这样一个以理想为借口打劫的地方,蔡东得到了心灵上的安慰的归属。他又可以为了“理想”去做自己“擅长的事”了。但是他激进和梁山好汉一般的性格注定了最后只是一具被剥了皮尸体。从知青到战士,从战士到叛徒,从叛徒到土匪,再到死。他只是想为了伟大理想活下去,或者,活下去。错的不是他,是这个时代,是他的“青春期狂躁症”恰好遇上了这个全民狂躁的时刻,又遇上了这样一个危险的信仰。

另一方面一直是他左右手的“卫眼睛”---“阿丁政委”。如果蔡东是叛逆少年的武力抗争,卫眼睛就是那些有思想的少年人生之路的典型。“有思想的人是最危险的人”在小小年纪就直接指出政策上的问题之后,中国早已不是他能或者生活接下来10年的地方。他也是走投无路来到了金三角,也怀着革命的梦想。他有才华,有能力,所谓“作风问题”说到底,


也只是青春期的悸动加上不当的性教育的结果。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作为一个相信思想的力量胜过一切的人甚至让蔡东敬佩的人,在当代,理应是一个值得敬仰的人。但是在那个时代,为了“活下去”,他承受了太多太多历史的负担。因为思想不得不打仗,因为思想不得不住监狱,因为思想不得不蒙冤屈。还好最后,因为思想,他没有成为一具被剥皮的尸体,他在理想的生存之外找到了第三条道路,宗教

最后是“趾耳朵”他大概是最为最为普通的人了。为了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单纯的来参加革命,莫名其妙被清洗蹲了监狱,为了生存抛弃大家而越狱,最后出卖战友一个人苟延残喘。好一部精神堕落史。而刘义,只是在迷茫的道路上遇到了爱情而不是毒品,才有今天。

这是怎样一部血泪史,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一个个人物还在我面前一步步走过。有的这一切只是为了让我们明白,境外知青担当了太多历史的错误。“中国变好了,我么却白活了”文化大革命”整整丢失了3代人各自的人生。这不是一个只要靠理想和口号就能成就事业的地方,错误的政策,错误的法制,错误的信仰,境外知青的抗争,最终是惨痛的失败。生者无名,死者无碑。

相比之下,国内知青的抗争在《知青梦》描写的最后几年尽管有多少艰难险阻,最终是成功了的。但是,这种成功,是由于压抑十年的痛苦不满,还是由于每天都在上演的生命流逝的悲剧,还是一张张不公平的审判交易导致的出离愤怒,还仅仅只是高层捉摸不透的政治纷争,我们都不得而知。但是我想从《知青梦》中暴露的种种社会弊端反思一下一个合理的社会应该是什么样子。

首先,一个合理的社会绝不是将最可造的资源,放在最艰难的环境中,仅仅让他们靠理想去创造的社会最可造的资源,应该去参加最优秀的教育,去锻炼最需要的技能,在需要快速发展的当时的中国,十万知青最应该接受的教育和技能就是上山下乡种地开垦么?“少年强则中国强”,知识青年应该是一股潜力,而不是一股强大的生产力。将未成型的泥巴用来装水自然是不可行的。更何况知识青年对于种地开垦一窍不通。下放时期,不少意外事故,如书中所描写的“人肉堤坝”,恰恰是知青不适宜从事开垦农耕活动的证明。有些人说,当时就业情景不好,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只好让青年人们上山下乡。这不禁让我想起我看过的一部动画片,为了缓解城内的粮食供应不足,王政决定派出逃亡进城内的难民出城打一场不可能胜利的战争,称其为收复失地,最终,二成的人口死于战乱,粮食危机得到缓解。这就引出了我接下来要讨论的话题。

第二,政策应当是互惠的,并且应该是提供了多方面可以互相探讨的平台的。有人会说,事实上,上山下乡过后,北大荒不是被成功开发了么,不是有很多农村得到了改善么,我想说的是,首先,获利应该是双方面的,就算农村地区条件得到了改善,知青们又得到了什么?其次,结果的的正确并不能代表过程的正确。从《知青梦》中我们可以看到,多少条知青的生命莫名的消逝,多少纵容不公正的待遇,多少次对法律制度的无情践踏,这些不合理的过程对社会机制的破坏远远大于其结果本身。尤其是对知青而言“白活了一场”。但是,在《知青梦》中我们可以看到,只有上面对下面的命令,而没有下面对上面真实情况的反馈。或者说,没有反馈的途径。知青们生活条件极为恶劣,处在严重的人权被践踏的境地中。强奸时间屡发,自杀事件不断,恶意批斗,虐待毒打,这些真是情况根本没有办法走出深山,为人所知。如果没有对政策受体客观全面的统一反馈,政策如何能够进一步实施呢?政策的制定的延续,不应该只看政策的目的是否达到,而是应该更加关注被政策影响的人的真实意见感受。为了增长GDP,决定大战房地产市场,房价起来了,政策目的达到了,但是却没有考虑到因为房价上涨给民众带来的生活困难吗,理想受挫,幸福感降低。这样的政策应该被继续采用么?政府是人民人民服务者,我们理应更加注重政策受体的真实反馈而不是单单结果而已。如果当时知青艰难的命运能够更早的被高层所知晓,如果有真正的调差去收集反资料,知青们或许早就返城了。


第三,单一的文化、观念、信仰绝不可取。在《中国知青终结》中有这样的小故事,为了去见毛主席,“宫启”把自己身上戳了无数个洞来别毛主席像章。同样在《知青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开始上山下乡的时候,广大青年还是十分乐意的„就算有不情愿,觉得科学的人,也会在众人的口号中不敢声扬,这就是单一文化观念的后果。过分单一的文化会有强烈的排斥异己,过高的凝聚力,群众们就像打了鸡血一般不愿意进行任何方式的自主思考而是选择直接跟着信仰走,很不幸,信仰是个会老去的凡人。《知青梦》中第一次情愿最后的结果也说明了这点,几个年轻人在“领导”几句空话套话,几句“相信,一定”中,就这样满意的走了„„单一的信仰和观念,造成的的盲目的奔向悬崖。我们应该倡导这样一种风气。它可以确定一种主流的思想,但是也鼓励人们有不同的思想,它允许各种平台的存在,让人们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言论,仅对违反他人权利的不当言论比如人格侮辱之类的进行严厉的处罚,然后让“市场,让大众,让每一个人自己去决定去思考,他们自己应该有怎样的想法。一个好的政府不应当害怕公民的言论,一个好的政府更应该从公民的言论中找寻政策的方向。说到底,政府是拿着纳税人的剩余生产力而存在的。但是,现在我认为靠仅公民的言论来制定政策,与现在的中国,还为时尚早。原因有首先中国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中国1/3的农民中很多还不具有与外界良好沟通的硬件条件,我们不能做在城市里制定有关他们利害的决定。其次,中国人的公民意识有待提高,独立思考的生活习惯,基本政治素养有待提高。但是,构建一个良性的舆论体系,让新闻人,媒体人,思想家,评论家,科学无拘无束自由发言的社会舆论体系应当尽早建成。让国人摆脱单一的思考模式,拥抱多元化文化观念,如果能在一瞬间完成,那是最好不过的。



最后,我对本书的作者献上我最崇高的敬意,我们缺的就是像他这样的,敢于直言,敢于走遍大江南北,敢于做深入调查敢于专业地分析解读的不辞辛劳追求真相的文艺工作者、新闻工作者和科学工作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b5a38415727a5e9856a619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