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鸿门宴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欢迎阅读!
鸿门宴项羽不杀刘邦的理由
在鸿门宴上项羽之所以不杀刘邦,事理上的原因是:刘邦完全接受了项羽提出的讲和条件臣服了项羽,使项羽失去了火拼的理由。人情上的原因有三重:1,项伯保护刘邦,项羽尊重项伯。2,高傲自负的青年贵族项羽,并未视刘邦为对手,反而有战友之情的回归。3,樊哙的闯入,打破了紧张的杀气 。
前不久,我接受了江苏电视台专题组导演黄凯先生的一次采访, 节目是江苏台与中央电视台合作的“探索与发现”栏目,内容是关于项羽的。在这次采访中,黄凯先生特别问及《鸿门宴》项羽之所以不杀刘邦的理
由,我大体依据拙著《秦帝国的崩溃》(中华书局,2007年4月)作了说明。
《秦帝国的崩溃》是历史叙事,追求的是尾随历史进程前进,可以如行云流水淡淡道来,不可以壅阻环绕停滞慢行。正是受这种体裁的限制,不能在书中就某一问题作长篇的专题论述。所以,我在采访中就《鸿门宴》项羽之所以不杀刘邦的理由作了补充说明。不过,因为是突然的采访,仓促急迫,随问作答,想到哪里说到哪里
头,难免头绪纷繁而啰嗦。
暑假回到北京,与陆川导演见面,他正准备拍摄电影《鸿门宴》 ,面对同样的问题,我又是一阵临时发挥,
事后想来大概还是难免杂乱无章。
这两天得闲,遂有心将这个问题条理出来,一方面提供给黄凯先生和陆川先生参考,一方面也提供给有
兴趣的读者过目。
在鸿门宴上,项羽之所以不杀刘邦,有事理上的原因,也有人情上的原因。
先说事理上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刘邦完全接受了项羽提出的讲和条件臣服了项羽,使项羽失去了
火拼的理由。
鸿门开宴以前,项羽和刘邦已经谈判讲和,讲和的条件相当苛刻,刘邦将咸阳及关中移交项羽,投降刘邦的秦王婴、秦朝的官吏和军队,也全部交由项羽处理,刘邦只领本部人马,暂驻霸上,随同联军各部一样,统一听从项羽的指挥。刘邦接受这样的条件,相当于完全地归顺和臣服。在这种形势下,对于当时的联军统帅项羽来说,他已经没有杀掉刘邦的名目和理由。如果他无端杀掉刘邦,不仅要背上在楚军内部自相残杀的罪名,也将会引起诸侯各国联军的不满和恐慌,这种得不偿失的政治风险,他是不愿意冒的。顺理成章的结果是,经过鸿门宴前后的交涉,项羽和平解决了刘邦问题,掌握了所有军队的指挥权,由戏水鸿门进入秦都咸
阳。
再说人情上的原因。这个原因有三重:
1,项伯保护刘邦,项羽尊重项伯
鸿门宴上,项伯是刘邦的保护者, 他至始至终护卫刘邦。项羽生于贵族名家,从小失去父母,由伯父项粱扶养长大,秦时避难,起兵渡江,定陶军败,每到关键难处,依靠的都是项氏宗族的和衷共济,项粱战死后,项伯是项氏宗族之长,项羽极为尊重项伯,项伯的话,他是不能不侧耳倾听的。在如何处置刘邦的问题上,项伯与范增是对立的。刘邦接受和解的条件臣服后,项羽是认同项伯的。鸿门宴上,项伯与项羽同坐西边的上席,
范增坐在北面的次席,不仅是上下尊卑的安排,也是项伯的意向重于范增的象征。
2,高傲自负的青年贵族项羽,并未视刘邦为对手,反而有战友之情的回归
鸿门宴上的项羽,刚刚歼灭和受降了秦军主力,被诸侯各国军推举为联军统帅,军功和威望,如日中天。此时的项羽,可谓目空一切,在他的眼中,天下已经在自己手中,已经臣服归顺的刘邦哪里可能是争夺天下的对手,更不值得冒天下之大不韪杀掉他。同时,此时的项羽只有27岁,他是天生无敌的将军和勇猛的战士,也是一位受感情左右的人。听了刘邦低声下气的辩解,同是楚军将士,曾经同生共死的战友之情
又左右了他的心胸,使他不能根据政治利益的需要采取非常的行动。他想起就在一年多以前, 随同项粱军之东阿援魏救齐,击破章邯军后,与刘邦联军共同作战,先战城阳,强攻破秦军屠城,再战雍丘,斩杀秦三川太守李由,项粱军败,又一同安全撤回,也是同生死共患难一场。在项羽的心中,对于刘邦的戒备已经完全消失,取
而代之的,是战友和兄弟之情的回归。
3,樊哙的闯入,打破了紧张的杀气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是范增无奈下的阴谋,项羽并不知情。项庄受范增指使舞剑,项伯拔剑对舞时,刺杀刘邦已经不可能,但气氛仍然紧张,意外的事情仍然有可能出现。紧张的杀气,由于樊哙的闯入而打破,项庄的刺杀行动停止,项羽和与宴者的注意力转向樊哙,范增的阴谋失败,刘邦安全了。 最后,我还想补充一点小小的史实更正。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鸿门宴前,项羽率领诸侯国联军抵达函谷关时,关门紧闭,大怒之下派遣英布武力攻破函谷关。根据陆贾《楚汉春秋》的记载,项羽派遣范增以火烧威胁,函谷关开关,并未发生战斗。两相权衡,《楚汉春秋》的记事更为原始和合理。以项羽的火爆脾气,如果他是武力攻破函谷关进入关中的,他会在范增的煽风点火之下,一鼓作气攻击刘邦军,一直打到咸阳。如此一来,也就不会有鸿门宴前后的种种曲折和精彩,刘邦也不会在项伯来通风报信前对项羽将要火拼的事情毫无察觉,他也不可能对封闭函谷关的事情作出令项伯和项羽可以接受的辩解。 所以说,《史记》是历史学家司马迁根据史料编撰的史书,出现各种错误是自然的事情,我们读史
书,一定要有一种既尊重又不迷信的态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af6de51f01dc281e53af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