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游西菩提寺·路转山腰足未移翻译赏析

2022-07-20 22:16:1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游西菩提寺·路转山腰足未移翻译赏析》,欢迎阅读!
山腰,古诗,菩提,赏析,翻译
古诗游西菩提寺·路转山腰足未移翻译赏析

《游西菩提寺·路转山腰足未移》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 路转山腰足未移,水清石瘦便能奇。 白云自占东西岭,明月谁分上下池。 黑黍黄粱初熟后,朱柑绿橘半甜时。 人生此乐须天付,莫遣儿曹取次知。 【前言】 《与毛令方尉游西菩提寺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七言律诗组诗作品。第二首诗纪游。诗中描绘了西菩提寺内外、前后、上下的自然景观,水清石瘦、白云明月,不一而足。诗中又点出时当秋令,田野中黑黍黄粱、朱柑绿桔,果实累累,色彩斑斓。尾联总束登临游观之乐,且暗寓政治失意之慨。两首诗写景如画,对仗工整,语言流于滑熟。 【注释】 ⑼足未移:一作“未足移” ⑽便能奇:看见奇丽之景。 ⑾黑黍黄粱:泛指谷类作物。初熟后:一作“初熟候” ⑿朱柑绿橘:泛指果树。 ⒀“人生”二句:用王羲之典故。《晋书·王羲之传》“羲之既去官,与东土士人尽山水之游······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天赋,一本作“天付”。儿曹,儿辈,一本作“儿郎”。取次,随便。 【翻译】 道路转过半山腰脚步还没移,已看见水清澈石枯瘦一片奇丽。白云兀自笼盖了东山西岭,上下各一轮明月分不清天上池底。果园中半甜的是红橙绿桔,田野里初熟了黑米黄米。人生这种陶情山水的愉悦须老天赐与,可别让儿辈知觉减损了乐趣。 【赏析】

1


其时三人已来到了寺前,故第二首方始入题写游寺。一二联描写寺景。首联概写。众人驻足观赏,故曰“足未移”而脚下之路却逶迤盘陀,早已绕过了西菩山腰,因说“路转山腰”。这时,对大自然的奇妙美景一向有敏锐观察力的诗人,于俯仰之间,已经发现了西菩寺内、外的奇景:“水清石瘦便能奇” 颔联便分写水、石奇境。《于潜图经》云:“寺前有东西两山,或有云晦,遥望如岭焉”《咸淳临安志》曰:“明智寺中,有清凉池、明月池”寺景所奇便在此二山、二池上。诗人如此描写:先承“石瘦”写两山:“白云自占东西岭”两峰屹然,直插云霄,白云浪涌,时掩峰顶,其情景便仿佛是那白云自己占据了东、西二岭。又承“水清”写二池:“明月谁分上下池”。天已向晚,一轮明月早已钻出了云缝,它一视同仁,不分上下,使两池共婵娟,而池水清澈,漾出了一双月影。在这两联中,诗人将他诗家的眼光所捕捉到的景物特点,以奇特的想象和灵动的笔致,加以渲染,便使那客观景物染上了浓厚的主观色彩,情态逼真,奇趣横生,生动地展现了西菩寺的无限奇妙风光。 颈联的描写,又变换了手法。诗人在游目庭院、田野时,看见了累累秋实:初熟的小米、高粱,半熟的柑和桔,就重研丹青,为它们分别抹上了黑、黄、朱、绿四种较实物更为浓艳而鲜明的色彩,绘成了一幅色泽斑斓的秋色图。入胜境而观奇景、美景,诗人的游览之乐于此时便达到了极点,尾联便直说其乐:人生这种登山临水、探奇访胜之乐,是要由老天爷踢给的,可千万别让小儿辈们随随便便得知个中消息。方其时,诗人似乎已全然忘却了胸中深藏的许多烦恼了,实则非也。“天赋”已暗兜“天教”,分明有



2


慨;而“莫遣”句,出自《晋书·王羲之传》诗人之意为:自己的探胜幽趣,如果让儿辈们知道,也会遭到非议,使人败兴。虽有这种言外之意在,又妙在比前首更为含蓄。 艺术上,二诗于随意吐属、一气奔放之中,又属对精妙,格律精严,用毛、方二古人之典以切毛令、方尉之姓,毫无着力之痕,堪谓挥洒自如与意匠经营融合无迹的佳构。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977bd8e9b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e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