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教材中鲁迅笔下的看客(一)

2022-05-28 13:06:1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中学教材中鲁迅笔下的看客(一)》,欢迎阅读!
鲁迅,看客,笔下,教材,中学
浅谈中学教材中鲁迅笔下的看客()

论文关键词:看客麻木国民劣根性人性毁灭反抗 论文摘要:本文重在分析中学课本所选取的鲁迅作品中的看客现象,从具体的人物事例中来看人性的毁灭并追根求源,进而感受鲁迅先生渗透在作品中的哀怒之情。

作为一代文豪兼思想家,鲁迅先生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描绘了看客这一群体形象。对于这些看客,先生是深恶痛绝的,正如他在《(呐喊)自序》中所说的: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认为不幸的。因此揭示国民的劣根性,批判国民的病态人格,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进而寻找医治中国社会病痛的良药,成了鲁迅先生的毕生追求。一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尽显了先生所有的心绪。

在编入中学课本的许多鲁迅作品中,我们都能窥见看客的身影,体味到先生的哀怒。

在作品《藤野先生》中,描绘了这样一群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人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目睹着自己的同胞被外国人枪毙,竟然无动于衷,就像在看戏一般。很难想像这群围观的看客们心里在想些什么?然而先生内心的悲哀却是无法形容的!可以说正是这些围观的看客,最初让鲁迅先生看到了中国国民思想上的愚昧乃至麻木,从而激发了鲁迅先生的疗救意识,使他认识到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于是最终促使鲁迅走上弃医从文、文学救国的道路。

再来看《孔乙己》一文:无论是年龄最小的伙计,还是见多识广的掌柜,都只是把孔乙己当作茶余饭后取乐的对象,尤其是在孔乙己最后一次到成亨酒店,面对着穿着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而且己不成样子的孔乙己,掌柜竟然毫无恻隐之心,反而取笑孔乙己又偷东西。如果说掌柜的取笑只是一个个例的话,那么周围为数众多的酒客和围观者的嘲笑则足以说明生活在这个社会的百姓大都是一群冷漠市侩、毫无同情心的人,孔乙己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小伙计的存在似乎更印证着: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和愚民政策造就的不只是成年人思想的愚昧,连孩子们都耳濡目染,带上了有色的眼镜,上一点也不缺少成人的冷漠市侩。面对百无-EIb且穷愁潦倒的孔乙己,周围的人或取笑他偷东西,或拿他考秀才说笑,都无非借此打发时间。殊不知这些人的快乐都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而孔乙己呢?明明被取笑,却不知悔改、死要面子,既鄙视劳动又不能生活自给,简直迂腐透项!真可谓衷其不幸,怒其不争!”

和《孔乙己》相比,我们会发现《祝福》中所刻画的看客更为清晰、具体。祥林嫂周围的那些人都可以称作看客:从封建制度的卫道者到最下层的老百姓,他们虽然身份不一,但却充当着同样的角色。柳妈、卫老婆子她们都是受压迫的劳动妇女,她们都和祥林嫂有着相同的身份——鲁四老爷家的帮工,但可悲的是,她们不仅没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对祥林嫂也没有丝毫的同情心,而且沾染了一身的市侩气,作了无聊而无情的看客,在祥林嫂的伤口上一次又一次的撒盐。比起卫老婆子的圆滑世故,柳妈更多的是尖酸刻薄,正是这样的一个善女把祥林嫂推向了地狱之门。当祥林嫂再进鲁镇时我们从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已然看出祥林嫂从精神到肉体所受到的摧残。而柳妈的一番话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无疑给祥林嫂瘦弱不堪的身上背上了更重的精神包袱。当柳妈以一个看客的身份饶有兴味的与其他看客一起谈论着、嘲笑着与她同样受封建思想残害的祥林嫂时,她一定不会想到自己和祥林嫂其实有着同样的命运。这样的下层人物是尤其可悲的。受压迫是可悲的,受了压迫却浑然不觉的人却是更加可悲的。 鲁四老爷和鲁四奶奶作为当时社会的上层人物,则表现得极为冷酷、虚伪。在得知祥林嫂被婆婆劫走的消息后,他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认为祥林嫂被劫是对他家尊严的冒犯,所以说了两个可恶,却没有对祥林嫂的不幸遭遇表示丝毫同情;但作为一个封建礼教的拥护者,他


又认为婆婆劫走儿媳妇是顺乎情理的事,于是接着说了然而……”。对于祥林嫂的再嫁鲁四老爷认为是伤风败俗,因此以后只能帮忙,祭祀时不能让她沾手。这更让我们看到了上层人物的虚伪、市侩,把自己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思想面。最终祥林嫂也因被鲁四老爷赶出了大门而沦落为乞丐,在别人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时候,怀着无限的恐惧和悲痛,无声无息地惨死在风雪中,结束了她悲惨的一生。其人可悲,其行可怒!

旷代文章数阿Q”而著称的《阿Q正传》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小说集中塑造了一个充满精神胜利的阿Q形象,这一形象不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共同特征,而且概括了当时整个中国人的某些人性弱点,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8758670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9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