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是归鸿

2023-05-09 23:50:10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何处是归鸿》,欢迎阅读!
何处
何处是归鸿

——浅析丁玲早期作品中女性的出路问题

摘要:丁玲作为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女作家,一直致力于女性关怀,尤其在她的早期作品中,女性意识十分明显,但是也显示了女性在最初梦醒后无路可走的窘境。丁玲在她的一系列作品中揭示了这一社会问题,同时作者也在积极探索女性的出路,表现了她强烈的女性意识与社会责任。 关键词:丁玲 女性出路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华裔教授王德威①曾说:“谈论现代中国女作家的创作及早期女性主义者的活动,丁玲每每是不可或缺的要角。”的确如此,丁玲初涉文坛就“抛下一颗炸弹”“震惊了一代的文艺界”,她以不同于五四时代女作家前辈的笔调,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崭新的一页。

丁玲曾说:在黑暗时代的现实社会,我必然碰壁,必然陷入愁苦的深渊。因此我感到寂寞、苦闷,我要倾诉,我要呐喊,我没有别的办法,我拿起了笔,抒写我对旧中国封建社会的愤懑与反抗。我原来并不想当作家,而是迫不得已的。 我找不到满意的答案,非常苦闷,想找人倾诉,想呐喊,心里就象要爆发的而被紧紧密盖住的火山。我于是在无其他任何出路之下,开始写小说,所以根本不是什么“为文艺而文艺”,也不是为当出名,只是要一吐为快,为造反和革命。换句话说,丁玲的早期文学作品是她发泄内心苦闷和挫折的工具,是她使自己梦想与现实相一致,以及继续寻找独立道路的手段。

丁玲自 1927 12 10日,《小说月报》头条位置发表处女作《梦珂》连着《莎菲女士的日记》《暑假中》《阿毛姑娘》都紧随而来如法炮制,一鸣惊人地登上文坛,一度给关注中国现代小说的人们以极大的期待。以沈从文②的话说:“丁玲女士的作品,给人的趣味,给人的动感,把前一时期几个女作家所有的爱好者兴味与方向皆扭转了。他们忽略了心,忽略了庐隐, 给读者们一些新的兴奋。反复酣畅地写出一切,带点儿忧郁,一点儿轻狂。”而 1927年底是中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大革命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是深远的;而它的失败给中国知识分子的震撼同样是空前巨大而影响深广的 。一方面,它使那些在“五四”中觉醒并一度狂热追求革命的青年陷入幻灭之中;另一方面,它又造就了一批不屈不挠追求理想的勇士。幻灭、迷惘、矛盾的情绪笼罩着时代,而追求理想的激情则如海底潜流在悄悄涌动。丁玲的创作正是那个时代复杂心态和情绪的写照,也是她本人矛盾迷惘的真实记录。

丁玲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豪门望族,祖辈四代在朝为官,不过到父亲这一代家道已日渐落。丁玲 4 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带着她和弟弟到外祖父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大家族的种种复杂关系,使丁玲从小就养成了极度自尊,同时又极度蔑视世俗的性格。“寂寞的童年,帮助我深刻地领会二十世纪初封建社会里人们的悲惨命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世态炎凉。”但幸运的是,她有一个明智而勇敢的母亲,“对于婴孩,母亲无异神明。她是全能的。她婴儿整个欢乐和整个生命的源泉。“母亲从封建的家庭牢笼里跳了出来,闯进社会,自食其力,从事教育工作她不只是接受了当时西欧的民主思想,还进而对社会主义革命也抱着朦胧的希望。

母亲的这种进步思想,在年幼的丁玲心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影响了她以后的生活与创作。在丁玲 14 岁时,母女二人又投入当时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中,


这场运动给了丁玲接触革命更直接的途径。

“五四”时代,可说是一个“无法无天”的时代,五四时代的斗争,名副其实得犹如哈罗德·布洛姆③针对文学史上的残酷斗争情形所做的精彩描述一样:是“强者之间的争斗,父子之间的对立,拉伊俄斯和奥狄浦斯的狭路相逢。”一直以来,中国的女性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她们是失语的群体,在这场以反封建反一切旧事物为宗旨的运动女性成了最为关切的对象与解放对象。她们理直气壮地拿起原来只属于男性专利的笔,“进入文本--就像她们须厕身人世和历史一样--通过她自己的奋斗。”于是女娲的女儿们“从遥远的地方,从常规从‘没有’中回来了,从还住有巫婆的荒野回来了;从‘文化’的潜层和彼岸回来了;”④丁玲就是其中一员。当五四革命退潮,大革命失败的时候,丁玲已按耐不住内心的寂寞与苦闷,她想要呐喊,想要倾诉,于是拿起了手中的笔,借助笔下的人物来抒解自己无从发泄的内心情感。

曾经以“我卖稿子,不卖‘女’字”语惊文坛的丁玲,在其著名的《三八节有感》里过:“我自己是女人,我会比别人更懂得女人的缺点,但我却更懂得女人的痛苦。她们不会是超时代的,不会是理想的,她们不是铁打的,她们抵抗不社会的一切诱惑。这样的女性观较之于冰心与冯沅君们无疑有了长足的进步。丁玲的早期作品中大半是以具有近代教养,自我意识中觉醒,有敏锐的感受性而又无法找出人生的明确目的和方向,郁闷烦恼的年轻性为主人公,如梦珂、菲等。

丁玲赋予人物以时代意义,有独立自尊的精神世界,追求爱情与理想。梦珂来到十里洋场求学,因看不惯学校里的教员欺负女学生,出言抱不平,而退学寄住在富有的姑姑家,过起了“这曾使她不敢接近的生活”。然而生活并不是平静的。从法国回来,会翻译小说的表哥晓淞,还有图画教员澹明,都对梦珂展开了追求。当梦珂爱上表哥时,却看见他和一妖娆女子鬼混。更让梦珂心灰意冷的是,晓淞和澹明对自己的追求只是一种情爱游戏,并不是付出真心。看清这些,梦珂毅然不辞而别,自谋生路,进入电影圈。思想的解放致使梦珂离家,但是现实的残酷又使她不得不低头,她体悟出自己的个性,认定:“无拘无束的流浪,便是我所需要的生命。”⑤更何况,她并不想“横赖给父母。《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也时时为苦闷所困扰,生的苦闷,性的苦闷,她看不起爱她但又软弱的苇弟,外表俊朗的凌吉士虽然让她动心,可是其内心的丑恶又让她鄙视。莎菲在寻求爱,但是她理想中的爱是以理解与尊重为前提的。莎菲曾说:“我总愿有那么一个人能了解得我清清楚楚,如果不懂我,我要那些爱,那些体贴做什么。”⑥尽管莎菲常常处于苦闷之中,可是无疑莎菲是一个彻底诀别于旧家庭,勇敢寻求新生活的女性。她没有刚从封建压抑下复苏的女子“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姿态,不象庐隐作品中某些女主人公那样同旧家庭藕断丝连,而始终表现了对社会的卑视和灵魂的倔强,比起梦珂来,莎菲具有更孤傲不羁的个性,更为坚决彻底的反叛精神。对这些作品表示喜爱的张爱玲曾表示:“丁玲是最惹人爱好的女作家。虽然她认为《梦珂》是没有成熟的作品,但《莎菲女士的日记》就大为不同:在这部小说里,“细腻的心理描写,强烈的个性,颓废美丽的生活,都写得好极了。女主角莎菲那矛盾的漫的个性,可以代表五四运动时代一般感到新旧思想冲突的苦闷的女性们”。⑦

但在丁玲早期的作品中,作者并没有找到女性的真正出路。她们被时代所唤醒,有了一定程度的社会知觉,却一直找不到正确的人生道路。“她们从‘父亲’的家里跑了出来,与‘家父’决裂,使她们尝到了独立的意味,但这也许只是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80da620a5e9856a5612603f.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