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德育课程实践》,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德育课程实践
作者:季成伟 任俊
来源:《江苏教育·心理健康》2016年第10期
【摘要】积极心理学强调心理学在关注人们问题的同时,也要关注人类的长处、积极品质和积极潜力等,学校德育的核心目的在于提升师生的幸福感,这和积极心理学的宗旨相契合。因而,学校德育课程可以基于积极心理学来构建,可以将积极心理学与德育课程的课程素养、课程过程有机整合。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德育课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4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1-0032-02 【作者简介】1.季成伟,江苏省昆山市震川高级中学(江苏昆山,215300)教师,高级教师;2.任俊,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321004)教授、博士生导师。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主张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并最终帮助人们走向幸福彼岸;强调心理学也要认识人类的积极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从而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并使人类走向幸福。
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定位为5个元素:积极情绪、积极投入、积极关系、积极成就、积极意义,简称为PERAM。
一、积极心理学与德育课程素养的整合
在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基础上,德育课程的核心素养从不同维度看,分为国家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素养;从不同水平看,分为感性体验、理性表达、比较论证和自觉内化。
1.不同维度素养的整合。国家认同就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归属国家的认知和认同,包括价值认同与政治认同两个方面。在国家认同中,通过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情绪和积极意义相关理论的学习,通过对百年中国历史的真实感受、家庭家族变化的真情体验、个体命运的真切言说,让学生真正认同本国的核心价值、政治制度、政治道路。理性精神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认识自我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立、辩证、批判的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主要包括独立人格、辩证思维、批判意识三个方面。在理性精神中,通过积极心理学的积极归因,学生能够用乐观的方式来探究生活中困难、困惑发生的原因,并且运用积极的方式应对,从而培养独立人格、提升辩证思维、培养批判精神。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的认可、尊重和遵从,其实质就是确立法律至上和依法治国的理念。在法治意识中,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情绪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控制情绪和管理压力,可以获得心理技巧,提升自控性和自律性。公共素养是个体在现代社会中能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以一个公民身份有序、合理参与社会事务和国家事务的管理、治理,实现和维护公共利益,承担公共责任。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人际、积极成就和积极意义理论,都能让学生有清晰的边际意识,能够与异质群体和谐共处,面对弱势群体有仁爱之心和悲悯之情。
2.不同水平素养的整合。感性体验是德育课程最低层次的素养,任何更高层次的素养都离不开感性体验。积极心理学中对于主观积极情绪的体验丰富着德育课程的体验方式。比如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的辉煌,每一位观看比赛的学生都能感受和体验到强烈的积极情绪,而这种积极情绪的体验就是积极心理学主张和强调的。理性表达和比较运用是两种不同层次的能力素养,前者是对事物的本质、事物之间内在关系的抽象概括;后者是对同一事物的因果探究、不同事物之间的异同比较。积极心理学强调积极的力量,具有正向的、建设性的力量和潜力,如乐观主义、自我效能、自我弹压等。积极心理学还提倡对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一方面从多角度寻找问题的原因,另一方面从问题的本身寻找积极的意义。同样关于里约奥运会的中国女排精神,在感性体验过后,用积极归因的方式,总结思考中国女排获得金牌的原因,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归因的能力。自觉内化是核心素养评价的最高层级,自觉地将国家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素养以自身外在行为给予呈现。而积极心理学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和思想政治(品德)的课程目标是一致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积极乐观、善于体验幸福的人,会在思想道德上明礼诚信,在政治上爱国守法。 二、积极心理学与德育课程过程的整合
积极心理学与德育课程过程的整合,不仅体现为在教学内容中呈现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掌握一定的积极心理学知识,用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和理念来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流程。
1.积极情绪的运用。通过创设相关情境,使教育情境具有思想性、知识性的同时更具有情感性、艺术性,从而让学生不由自主地生成积极的情绪,比如好奇、兴趣。教师要在教学中先人一步激发自己的积极情绪,通过自己的积极情绪来唤醒学生的积极情绪,通过学生的积极情绪来强化自身的积极情绪,从而使课堂充满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感染力和实效性,通过晓之以理达到动情之目的。由于高中德育课程内容理论性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入木三分的分析,往往能够改变学生的认知结构,而认知结构的改变则会改变学生对同一事物的价值判断和满足体验,从而最终让学生生成和体验积极情绪。
如在讲授《民主决策》时,教师通过“谈谈我们的食堂,评评我们的饭菜”导入新课,打开学生的话匣,激发学生惊奇、惊喜、兴趣、期待等积极情绪;通过“我的饭菜我建议”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对学校食堂饭菜质量、价格水平进行直接参与决策,激发学生的参与感;而学校食堂的及时反馈和调整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满足感,也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
2.积极人格的运用。有效提升学生的个体自尊,这既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主张,同时也是德育课程的价值归宿。在德育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三个途径有效提升个体自尊:第一,提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学生课堂的归属感。在满足基本安全感的同时,更加满足学生的认同感,简单来说就是构建积极的师生关系,实现课堂归属感;第二,提升学生对学业的控制感,实现学生自尊水平的提高。简单来说,就是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有适度挑战性的任务;同时学生也要建立适当的自我期望,对任务的完成程度有正确的自我评价;第三,组建相对稳定、特质各异的学习共同体。在学习共同体中,每个学生因为一个共同的学习任务,通过不同学习角色参与其中,从而提升学生的积极人格。
如在讲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教师布置不同层次的预习任务:针对学业能力一般的学生,让其通读、梳理教材基本知识,建构个性化的思维导图;针对能力较好的学生,让其收集生活中的相关案例进行佐证;针对选考政治学科的学生,可以在前两者基础上,对一些观点进行比较和辨析,在比较和辨析中提升知识运用能力。同时将不同层次的预习任务,布置给不同的学习共同体,让学习共同体的成员能够在自主选择、自由交流中提升个体自尊。 3.积极归因的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成功体验越多,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就越强,就会把成功的原因更多地归结为自己的努力和能力,从而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形成积极的归因风格。同伴的态度对于个体归因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通过学生之间进行学习经验的传递,要比师生之间的传递效果更好,学生更善于从同伴那里获得成功的经验。教师也应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进行有效引导,帮助他们对学习结果进行积极归因。
在考试分析和学业反思过程中,教师通过学习共同体评价法帮助学生积极归因。相对而言,学生对同伴的评价更趋向积极归因,更倾向将同伴学习成功的原因归结为同伴自身的努力,而将学习失误的原因归结为外在的偶然因素。在具体实践中,教师提出评价要求,同伴评价不仅要给出评价等级,更要说明该等级评价的理由,并且越具体越好、越细节越好,最后在组内进行分享,最终形成学习共同体集体评价,这个集体评价占40%的学业评价权重。这样不仅凝聚了学习共同体的向心力,也有助于学生个体正确分析学习中成功和挫折的原因。■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7ce2013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4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