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曲教案

2022-03-29 20:16: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采莲曲教案》,欢迎阅读!
采莲曲,教案
诗词三首 其一 采莲曲



课前预习

1.自学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完成助学预习积累有关内容。 相关课程标准

1.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料,帮助阅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其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合作探究式学习,把握诗的意境。 3. 学习王诗映衬的描写手法。 评价任务

1. 理解内容,体会其所表达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把握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莲”是高洁的象征,古代描写莲的诗词甚多,大家能背诵几句吗?描写采莲生活的诗歌很早就出现了,汉乐府中就有《采莲曲》《江南可采莲》等,南北朝也出现了不少写采莲生活的名作,到了唐代,写采莲更是成为一种时尚,很多名家都写过这类诗歌。今天我们就学习其中的一首。 (板书《采莲曲》 王昌龄 二、预习展示(师择机纠正补充板书并课件展示)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安史之乱后,回到故乡,为刺史闾丘晓所杀。他与诗人王之涣、高适、岑参、王维、李白等都有交往。王昌龄以擅长七绝而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他善于把错综复杂的事件或深挚婉曲的感情,加以提炼和集中,使绝句体制短小的特点变成优点:言少意多,更耐吟咏和思索。他的边塞诗充满了积极昂扬的精神,乡思和送别之诗,节奏明快,而抒情风格更以诚挚深厚见长。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自学展示:

1.采莲曲:乐府旧题,《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描写江南水乡风光,采莲妇女的生活。 2.罗: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 3. 一色:同一种颜色; 裁:裁剪缝制。 4.芙蓉:荷花。 5.向脸:对着脸。 6.乱入:杂入,混入。

7.闻歌:听到采莲女的歌声。 三、感知、初探全文 结合注释理解诗意:(以组为单位,组内合作交流,班级交流展示。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


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合作探究:《采莲曲》描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写出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生动有趣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四、品悟意境(合作探究)

赏析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虽说是个普通的比喻;却写出了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无限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样描写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 赏析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歌声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体会动词裁、开、乱、入的妙用。

(借助动词,展现采莲女在荷塘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花难辨,花人同类的生动画面,表现出采莲女天真烂漫、朝气蓬勃的性格。 五、全诗小结: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六、拓展练习:

写出含有下列花的古诗 梨花: 桃花: 杏花: 荷花: 桂花: 菊花: 梅花: 梨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杏花(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桂花(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菊花(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七、作业:

1、摘抄其他描写采莲的诗歌朗读、背诵。 2、将这首诗改成一篇写景抒情的短文。 教学反思

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因此课堂上应尽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比较等方法去感知、理解、体悟这首诗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合作探究,激发学生深入文本,探求文字背后的内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6b3d6f557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8c.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