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黄河》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2022-05-06 20:04:2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初中地理《黄河》优质教案、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黄河,教学设计,教案,地理,优质
教学设计

音乐图片,使学生感受到黄河博大的胸怀,增加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设计意图>:把学生带入到黄河的意境中,激起学习的欲望 学习新课】:

一、知黄河

(过渡)今天,让我们再次回到黄河母亲的怀抱,细细端详她的模样。要求学生自主阅读“黄河 水系图”,完成学案以下问题。限时 3 分钟。

1. 请同学们描画黄河干流的形状,说出黄河干流呈现什么形状。 2. 在图中填出黄河的发源地、注入地。

3. 结合 p24“中国地形图”,说出黄河沿途流经的主要地形区有哪些? 4. 在图上填出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及各河段的主要支流。

3 分钟后,学生代表上台填写黄河简图。其他同学小组内同桌互查并快速记忆。教师采用“小组竟答”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设计意图>:自学、小组代表上台填图、同桌互查、快速记忆、小组竟答,多样的活动,提高了 学生的绘图、填图能力、以及参与意识。二、颂黄河

1.(过渡)黄河母亲用她的血肉哺育了无数中华儿女,遥想当年,黄河母亲生下了我们所 生所长的华北平原。大家来看,为什么说黄河生下了,塑造了华北平原呢?(学生独立思考) 2.(过渡):同学们再仔细观察“黄河水系图,黄河沿岸除了华北平原之外,还有哪些其他的 平原呢?

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虽然他们深居西北内陆,降水很少,气候干旱,但是却形成“沃野千里,物产丰美”的景象,被誉为“塞上江南!为什么呢?(学生独立思考)

3. 前面提到,黄河流经我国第一二三三大阶梯,由此同学们还想到黄河母亲的哪些贡献呢? 教师再出示“黄河流域水系图”,让学生从地图上找出黄河的主要水电站,印证自己的结论。 最后课件展示有关黄河水电站建设的图片

4.(过渡):正如《黄河颂》中所说,我们热爱黄河,因为您有母亲的温柔!我们歌颂黄河, 因为您有是无尽的激流。听,这是什么声音?——水流(瀑布) 这就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壶口瀑布。(播放视频,感受风采) [小结]:说一说母亲河的奉献。


教师采用“接龙提问”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设计意图>

1. 采用发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扩大知识视野,丰富课本知识,强化思想教育

3. 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忧黄河

(过渡)我再一次端详您的面容,我难过的发现“您现在病痛缠身”。这也一定是您一直灾害不断的原因。您以被自己儿女谩骂的代价向我们昭示着自然之于人的和谐与统一。 请同学们观察图“黄河病痛图”,说出不同河段黄河都出现了哪些问题?



先自主思考 1 分钟,然后小组合作讨论 2 分钟,小组代表整理各成员观点。完成以下学案



河段

表现

上游 中游



黄河忧患

成因



治理措施

(阅读教材 p46 页最有一段): 中游流经

,土层

,植被

,夏季多

,



严重。



下游

(阅读教材 p47 页第一段): 黄河进入下游

地区,河道变

,流速

,从中游携

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



【学情预设】黄河忧患是多个方面的,可让每一小组侧重于其中的一个方面展开讨论,再全班交流。教师要参与其中,同时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

【知识链接】黄河的忧患:上游的荒漠化与凌汛问题;中游的水土流失问题;下游的“地上河”隐


患。 四、救黄河

(过渡):黄河母亲无数次的提醒终于让我们醒悟,人类开始放下掠夺的双手,努力在思考着、行动着如何才能去拯救在病痛中折磨的您。请同学们结合以上分析的各河段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为我们的黄河母亲“把脉”,对症下药吧。

(感情升华)同学们完成的非常好。治黄的根本主要在与治沙,而治沙就要有植被来保持水土。所以只要我们保护好森林草地,少伐多种,就能保住我们的绿水青山,保护好我们的母亲河黄 河。最后让我们以一首歌结束我们今天的课堂《保卫黄河》。 【课堂小结】:

通过树形板书,复习巩固,再现知识点,也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为以后教学提供参考。 【课外探究】:

(选做一题,在课外完成)

1 针对黄河生态环境遭破坏这一现象,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呼吁保护母亲河,要求有

创意

2 调查本地河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治理建议。

3 收集黄河的有关资料,出一期有关黄河的手抄报,并在班级交流。 4 访问黄河的相关网站。

【学情预设】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动手能力、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4ed1815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77.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