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上高宗封事读后感》,欢迎阅读!
上高宗封事读后感
这篇文章是胡铨在绍兴八年(1138)写给南宋高宗的一篇极其著名的奏疏。绍兴七年,金人废掉了傀儡皇帝刘豫,即以被掳的人质,北宋的皇帝和太后为要挟,以当“儿皇帝”为条件,诱使南宋向金国投降。宋高宗贪图苟且偷安,违反民意,派卖国贼秦桧主持和议,接受向金称臣纳贡的条件。绍兴八年,金人以“诏谕江南”为名派遣使臣到南宋,要宋高宗拜接“国书”,这对南宋政权是个莫大的侮辱。当时朝野震动,群情激愤,但朝廷大臣摄于秦桧权势,无人敢言。胡铨以大无畏的精神,拍案而起,给宋高宗写了这篇“封事”,痛斥秦桧、王伦、孙近投降卖国、甘心事仇的罪恶,揭露其对内榨取民脂民膏,对外屈辱求和、认贼为父的可耻行径。整篇文章充满了浩然正气和强烈的爱国精神,大长国人志气,以致“金虏闻之,募其书千金、君臣夺气”(杨万里《胡忠简公文集序》)。此篇文章能流传千古,自有其独到之处。
首先,它体现了一种浩然正气。胡铨作为枢密院一位编修官,位不过七品,他既无岳飞、韩世忠那种金戈铁马、纵横疆场的雄风,也无张浚、赵鼎那种身居高位、参知国政的权势,仅依“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热情,敢于犯颜直谏,把生死置之度外,实是可敬可佩。一介书生,能站在民族立场上,大义凛然,直言“不斩王伦,国之存亡未可知也”,“秦桧、孙近亦可斩也”,“义不与桧等共戴天”,“愿断三人头,竿之藁街”,说出了众人想说而不敢说的话。“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尔,宁能处小朝廷求活邪”,则充分体现了作者“死
谏”的决心,是作者崇高的民族气节的高度表现。胡铨所代表的,正是“为民请命”“舍身取义”的那种代表中华民族的脊梁的人。
其次,文章义正辞严,有理有据,层层剖析,处处击中要害,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本文自始至终充满着浓烈的斗争精神。开头就迎面痛击议和使臣王伦是“狎邪小人,市井无赖,顷缘宰相无识,遂举以使虏。专务诈诞,欺罔天听,骤得美官,天下之人切齿唾骂”,矛头直指上层投降派。紧接着对投降派提出的“我一屈膝,则梓宫可还,太后可复,渊圣可归,中原可得”的谬论进行驳斥,指出这样一来,除了加重百姓负担,削弱国力以外,其结果只能是“此膝一屈,不可复伸,国势陵夷,不可复振”,“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然后对当前形势进行客观的分析,指出“向者陛下间关海道,危如累卵,当时尚不忍北面臣敌”,如今已是“国势稍张,诸将尽锐,士卒思奋”,比起当年的危急形势好上了千百倍,何况宋军连获大胜,怎么能够乘胜而屈膝呢,应坚决抗战。最后进一步提出“(王)伦不足道也,秦桧以心腹大臣而亦为之”,才是最大的罪魁祸首,应该斩首,使“三军之士不战而气自倍”,这才是国家复振的惟一道路。充分体现了作者卓越的政治见识,说明外部敌人并不可怕,最危险的敌人是内部的叛臣卖国贼,击中了敌人的要害。这一精辟的议论,使内外敌人胆寒,使金人“自是不敢南顾,二十有四年”(《四朝名臣言行录·胡铨条》),其文分量之重可见一斑。
其三,文章语言犀利,增强了表达效果。它以犀利的语言说出了人们的心里话。当时上疏反对议和的大臣虽然有人,但敢于指名道姓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427b1d19a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