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修以明志外修以养德

2022-04-28 10:09:1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内修以明志外修以养德》,欢迎阅读!
养德,明志
内修以明志外修以养德

作者:暂无

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5年第10



薛俊清

古人所说的“明志”,其实就是今天坚定理想信念的问题。信念往往是和信仰关联在一起的,指对某种主张、主义或某人极度相信和尊敬,并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信仰和信念是人心灵的产物,是属于个人的意识行为。靠外部力量支撑起来的信仰和信念是难以持久的,所以,理想信念的坚定与否要靠自我的慎思、笃行等内省功夫。依据心理学研究,人的意识由知、情、意即认知力、情感力和意志力三部分组成,而理想信念就是这三部分协同作用的结果。认知力解决的是理论认同的问题,情感力解决的是情感认同的问题,而意志力解决的是行动认同的问题,这三者在理想信念的笃定养成中缺一不可,修身就是要在三者中分别着力,认真涵养,久久为功。

理论认同的关键在于“信”,而“信”是建立在“真”的基础上。判定一个理论具有真理性,至少要符合以下四个条件:一是在时间上具有可重复发生的规律性,二是在空间上具有可重复解释的普遍性,三是理论描述具有可检验性和实证性,四是理论具有对未来的可预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被称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因为它符合这样的特征。其它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经典理论,也莫不如此。真理转化为人的信念,中间依靠深厚的学养来支撑,因为理论认同是个人的意识行为,依靠集体、权威建立起来的认同难以长久,它会随着组织的解体、权威的解除而烟消云散。只有在勤学、明辨、慎思基础上培育起来的认同才会根植于内心,历久弥坚。所以,“为学”与“为人”自古以来就是一体的,学养是人生修养的基础所在。深厚的学养包括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广博性、精微性,它是一种与修身密切相关的功夫。毛泽东早在延安时期就强调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的重要性,他指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所以,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必然是在长期学习、思索、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理论认同。它远离了教条主义的态度,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事物本质抽象概念当作可以在具体形象层面直接运用的工具;也远离了经验主义的态度,不因现实中所遭受的曲折,所看到的历史倒退现象,就怀疑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科学性;更远离了形式主义的态度,不简单地以名词代替思想、以口号代替信仰,陷入一种虚假的学习中骗人骗己。

情感认同是与信念并存的一种内在体验,它更多体现为在理想实现过程中的情感付出。自古以来,为官者就不同于社会的其他从业者,而是更多强调一种人格意义上的政治伦理内涵,如“内圣外王”的重点就是“内圣”,即内修。修身的关键在修心,古人认为心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心的重要表现形式,修心的关键又在于涵养性情。为什么要求领导干部做到“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就是要在日常工作中与群众实现情感上的共鸣、共通,这是为民谋实事的基础。如何养心即涵养性情?古人至少给我们留下三点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思考:一是“求其放心”。孟子认为人皆有“四心”,即恻隐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这“四心”是四种不同的情感体验,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础,后天的仁义礼智等品格都是在“四心”基础上培养起来的。但是,在繁杂的社会活动过程中,这四种天然的情感极容易被日常俗务所蒙蔽,进而变得麻木不仁,甚至走向罪恶的深渊。孟子把这个人心失落的过程称为“放心”,而人通反思、内省等修养功夫找回并培养“四心”的过程,孟子称之为“求其放心”。对今天的领导干部而言,就是要从繁忙的日常工作中抽身出来,反省一下是否因日常工作而变得冷漠、麻木了,感知百姓疾苦的能力退化了,于自警中自觉,于自觉中自修。二是去除私心。明代《官箴》曰:“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为官如何养成一颗“公”心?要时时刻刻返观内照:考虑问题时是否从私念出发?作决策时是否裹挟进了私意?制度运行中是否带来了私利?一事一物,如琢如磨,检


视自己的内心。三是培养同情心。修养论意义上的同情心不是高位者对低位者简单的可怜与悲悯,而是建立在“以心换心”基础上的换位思考。古人把这种修养称作“忠恕之道”,具体可表述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是回归内心,思索自己真实的欲望、情感;“恕”是推己及人,实现“将心比心”的换位思考。领导干部为什么要体察民情,体恤民苦?目的就是要深入百姓的内心实现感同身受、患难与共,这应该是成为一个好干部的前提。我党历史上,军民鱼水的子弟情怀,鞠躬尽瘁的公仆情怀,都是建立在这种患难与共的情感基础上的。

行动认同体现了理想信念的实践品格。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只有转化为行动认同才具有现实意义。也就是说,为政者的理论储备再丰富,情感积累再丰厚,如果没有转化为现实的执行力,也是信念不坚定的表现。因为信念终究不是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是个意志力问题。正如马克思所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理论之所以“彻底”是因为它内含着实践的品格,这种智慧在中国文化中叫“知行合一”。例如,宋朝哲学家张载就认为人有两种知识:一种叫“见闻之知”,即感官得来的知识,他认为这不是真知识;另一种叫“德性之知”,即和人的品行实践相关联的知识,他认为这才是真知识。所以,修身最终指向的是修行,是在实践中锤炼出来的一种品行。其内容是具体、丰富的,是在各种场合、境遇下对自己的修持与把握。是如孟子所说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魄力,是“富贵不能淫”的定力、“威武不能屈”的毅力、“贫贱不能移”的耐力。当前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领导干部面临的问题更加错综复杂,遇到的矛盾更加纵横纠结。如何不怕“担事”,直面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在解决问题中锻炼能力,修炼自己的信念品行,是“严以修身”的重要内容。

内修是一种定向的修炼方式,它围绕着“志”即信念问题展开,要养成高度的自觉能力,培养严苛的自省功夫。外修是一种非定向的修炼方式,它围绕着日常工作和生活展开,随遇而修,旨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生活趣味。二者在终极价值上是一致的。“德”指的是个人的良好品格或人们在社会共同生活中的良好品行。其原初意义与行为有关,主要指外在的道德行为,后兼指与道德行为相应的内在情感、意识。所以,“德”是外在行为与内在情感、意识的结合。关于如何养德,古人有很多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之江新语·追求“慎独”的高境界》一文中曾引用《礼记·中庸》中的一句话:“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慎独”是指在没有任何外部约束的情况下,独自面对自己的时候,也能按照君子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时时叩问自己良心上是否有愧。“慎独”具体可分为两种情境:一种是重点落在“慎”上,即当遇到“独”的环境时,对自己的言行进行严格的自我控制,甚至对自己的神态、情绪、衣着等“细节”也进行严格的自我管理,使其符合理想人格的标准。当下一些领导干部位高权重,在缺少外部监督的情况下,却“独”而不“慎”,为所欲为,言所欲言,想所欲想,最后滑向了犯罪的深渊。另一种是重点落在“独”上,即要努力为自己营造安静的心境。静以养德,古人一直坚信“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认为只有在“独”的状态下才能回归内心,修身养德。《大学》里对这个修养的过程描写得很具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也就是说,知道应该达到的境界才能够使自己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心有所静,心静下来才能够心有所安,心安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得。“德者,得也”,古人认为“德”与“得”的意义是相通的。这对领导干部的启发就是,从日常的繁忙工作中适当抽离出来,从拉拉扯扯、觥筹交错的应酬交际中抽身出来,从阿谀奉迎、疲于应付的官场交往中抽脱出来,寻得一片内心的宁静来修身养性,以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莫见乎隐”最直观的意思便是“不要在不明显的地方表现出来”,也就是说要小心对待“第一次”。既可以是思想观念中不良想法的第一次出现,如贪念、赌念等,也可以是现实工


作生活中不端行为的第一次出现,如腐败、失德等。对不良的思想苗头,因其在思想深处隐藏得极深,连自己都不易明晰觉察,所以只有通过反思内省的修养功夫才能消灭其于萌芽之中。对违规行为的第一次出现,因为其不易被别人觉察,而且涉及的金额、带来的危害往往较小,所以容易产生麻痹大意或侥幸心理。很多贪腐官员都在忏悔书中提到,第一次受贿时,内心总觉不安,这不安便是善根。如果此时能够“慎初”,小心翼翼、如临大敌般地反省、对待这“第一次”,就能及时克制住贪欲,守持住善心。此外,在一个“恶币驱逐良币”、不正之风盛行的环境里,“隐”反倒成了一种“随大流”以保全自身的生存之道。这时,“莫见乎隐”就表现为独善其身、“出淤泥而不染”的可贵品质。所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受外部环境所左右,在理性反思中与之保持适度距离,始终为自己营造出一个“独”的空间,这是养德的重要途径。

“莫显乎微”就是“不要在细微的事情上表现出来”,即要注重细节。对领导干部而言,工作中注重细节就是要做到“严以律己”。首先要明确知道“拿什么”来律自己,其次还要明确知道“怎么”来律自己。例如,对党章、党纪、国法的掌握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而是要了然于胸。对党的政治规矩,特别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不仅耳熟能详,更要身体力行。“党的规矩”的外延要比“党的纪律”更大,纪律是刚性的规矩,优良的传统和工作惯例是不成文的、相对柔性的规矩,同样需要遵守。所以,“政治规矩”的提出,其实是让领导干部自觉树立底线意识、细节意识,而“严”的律己要求,则是让领导干部自觉树立程序意识、法治意识。生活中注重细节就是要培养高级情趣,远离低级趣味。生活情趣是内在的道德境界的体现和延伸,所以古人常常通过琴棋书画、花鸟鱼虫、奇石古玩来颐养性情,或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领导干部培养“雅好”是值得提倡的,但“雅好”不能借助权力发展演变成“雅贿”,变成权力谋取个人私利的“遮羞布”。

责任编辑/李文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3ec3fda49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6c.html

相关推荐